陳昌禮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醫(yī)院骨科,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有數據顯示,經皮椎體形成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術后鄰近椎骨折的概率約為19.9%,高危人群骨折概率高達25.87%?,F階段雖然有大量數據在探討鄰近椎骨折的危險因素的探討[1],但關于骨水泥分布情況對PVP術后鄰近椎骨折的影響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01-2016-01行PVP手術治療的105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探討骨水泥分布情況對PVP術后鄰椎骨折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根據骨水泥分布位置的不同,將105例PVP手術患者分為單側組與雙側組:其中53例患者接受單側骨水泥注射,作為單側組;另52例患者接受雙側骨水泥注射,作為雙側組。單側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8例,年齡58~72歲,平均年齡(65.48±3.47)歲。雙側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齡58~73歲,平均年齡(65.51±3.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接受局部麻醉,在脈沖式透視下,患者俯臥位,助手調整手術床,保證患者胸部已完全伸展,做好雙下肢牽引固定。醫(yī)生通過對患肢部位施加復位手法,復位骨折椎體。在透視鏡下調整椎體前緣高度。單側組患者經皮單側注入骨水泥4~5 ml,做好預防滲漏工作。雙側組患者雙側注入骨水泥3~5 ml,做好預防滲漏工作。兩組患者均接受抗骨質疏松方案:患者日服600 mg鈣劑,800 IU維生素D3。
鄰椎骨折發(fā)生情況:隨訪1年,統計兩組患者鄰椎骨折發(fā)生情況,并計算發(fā)生率。前緣壓縮率(%)、中柱壓縮率(%)、Q 角(°):于注射前、末次隨訪時對兩組患者前緣壓縮情況、中柱壓縮情況、Q角進行計算。測量方法:以接受手術的椎體為攝片,分別選取患者腰椎正側位X線片,測量與手術椎相近的1個椎體前緣上下距離、中柱與后柱上下距離,為確保測量的準確性,由3名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共同操作完成,取平均值。計算方法:椎體前緣壓縮率=(正常值-椎體前緣)/正常值,中柱壓縮率的換算方法同前緣壓縮率。Q角=手術椎相鄰椎體上終板線與下終板線的夾角。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n(%)描述,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隨訪1年時,單側組53例中,有8例鄰椎骨折,發(fā)生率為15.09%;雙側組52例中,1例發(fā)生鄰椎骨折,發(fā)生率為3.6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810,P=0.016)。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上、下鄰椎的椎體前緣和中柱壓縮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 1年,雙側組患者的上、下鄰椎體前緣和中柱壓縮率顯著低于單側組(P<0.05),見表1-2。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上、下鄰椎的Q角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年,雙側組患者的上、下鄰椎Q角顯著大于單側組(P<0.05),見表3。
有研究認為[2],PVP術式中骨水泥分布情況可影響鄰椎骨承重力,尤其是骨水泥注射分布及劑量是影響鄰椎骨折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單側注射骨水泥的組別,其PVP術后鄰椎骨折發(fā)生率較雙側注射骨水泥組別高,兩組比較有差異,雙側注射組患者的鄰椎骨折發(fā)生率較低。雙側組患者的前緣壓縮率、中柱壓縮率、Q角情況優(yōu)于單側組,這與骨水泥的分布情況有關[3-4]。單側骨水泥分布,雖然能夠增加椎體硬度,提高承重力,但是椎體平衡性受到影響,出現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導致椎體附近組織向其傾斜,引發(fā)骨折。骨水泥雙側分布可優(yōu)化單側分布的問題,調整椎體受力均衡性,優(yōu)化椎體承壓情況,使之更加符合脊椎生物動力學。徐建彪等[5]研究認為,骨水泥的注射劑量也是影響PVP術后鄰椎骨折的重要因素。劉奕等[6]研究文獻中使用不同劑量的骨水泥增加患者骨粘黏度,并使用有限元模型對患者傷椎運動時上下終板應力變化進行研究,結果證實,待骨水泥分布量達到50%左右時,患者傷椎上下位終板應力變化明顯,尤其是在終板中部形成區(qū)的應力較集中,從某種程度可直接增加椎間盤壓力及鄰近椎體終板的變形程度,從而引發(fā)相鄰椎骨骨折。因此,作者推斷小劑量的骨水泥分布可減少PVP術后鄰椎骨折發(fā)生率,提高臨床安全性。本文綜合諸多前人研究成果,使用的骨水泥分布劑量較小,鄰椎骨折也有所降低。
表1 兩組患者PVP手術前后上、下鄰椎的椎體前緣壓縮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PVP手術前后上、下鄰椎的椎體前緣壓縮率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前 術后1年上鄰椎 下鄰椎 上鄰椎 下鄰椎單側組 53 8.16±3.67 7.14±4.56 16.54±3.51 15.58±5.17雙側組 52 8.17±3.64 7.12±4.55 9.13±6.21 10.51±2.15 t 0.014 0.023 7.545 6.538 P 0.987 0.982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PVP手術前后上、下鄰椎的椎體中柱壓縮率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PVP手術前后上、下鄰椎的椎體中柱壓縮率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前 術后1年上鄰椎 下鄰椎 上鄰椎 下鄰椎單側組 53 8.52±5.42 14.59±4.21 14.59±2.57 13.98±5.04雙側組 52 8.54±5.43 14.55±4.23 13.59±2.57 12.68±5.04 t 0.014 0.023 7.545 6.538 P 0.987 0.982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上、下鄰椎的Q角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上、下鄰椎的Q角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前 術后1年上鄰椎 下鄰椎 上鄰椎 下鄰椎單側組 53 4.11±3.24 5.24±2.15 6.69±3.65 7.89±3.52雙側組 52 4.11±3.23 5.22±2.13 10.59±6.12 11.12±4.65 t 0.000 0.048 3.975 4.018 P 1.000 0.962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