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鄧麗云 鄧思鈺
李志雄先生用音樂懷念自己這一代人特有的青春歲月,多年前“上山下鄉(xiāng)”的往事,有苦有甜、有笑有淚,今日皆一一揉進各種樂器之中,待一起演奏,引起共鳴,交織成同樣的情愫。這位服務(wù)香江藝術(shù)界多年的藝術(shù)家,用自己鍾愛的音樂,留存了那個年代最美的芳華,也用動聽的旋律,再一次奏響屬於他和同齡人共有的振奮與激揚。
艱苦歲月的贈禮
2018年7月12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高朋滿座、觀眾們的視線都聚焦在舞臺上,那里正隆重舉行紀念“上山下鄉(xiāng)”五十周年——“老三屆歌曲演唱會”。在雄壯的主題曲中,“歲月沖刷著我們的額頭,我們的額頭深深淺淺刻上皺紋。滄桑爬上了我們的雙鬢,我們的雙鬢星星點點髪絲如銀。只有那一顆不老的心,熱烈地燃燒照亮我們的生命……”場上觀眾的熱情也被一次又一次地點燃,宛然形成一股洪流,連空氣也被撼動了!
悠揚的旋律中,一首首半個世紀前在內(nèi)地流行的歌曲穿越了時空,再一次回蕩在人們的耳邊,仿佛一種塵封已久的情感終於得到了抒懷。此情此景,讓此次活動籌委會主席李志雄先生心中百味雜陳,回憶中的一幕幕場景泉湧而出。他知道,這是青春的禮讚,也是時代的強音。
第一個場景是他只有幾歲的時候:一天,在廣州百貨公司任職的父親從倉庫垃圾桶里找到兩把各損壞頭部和尾部的秦琴,稍加修理,把兩把琴接駁成一把,就能演奏了。父親用一雙巧手做到變廢為寶,從此也讓自己的兒子受到了音樂的熏陶。多年以後,李志雄先生回憶起,仍覺得自己與音樂的緣分妙不可言:“我早已記不住當年自己是怎麼學會彈琴的,只是憑著濃厚的興趣,摸索著、遇到不懂就請教別人,日積月累便自學成才了?!?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10/12/qkimagesryzzryzz201811ryzz20181106-2-l.jpg"/>
在那個時局剛剛穩(wěn)定、物資仍然貧乏的年代,許多家長把愿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順利長大,以後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李志雄先生很早也從父母的身上感受到了他們對自己的期盼,因此也曾想象過自己日後進入高校學習的場景。
可是,六十年代,“上山下鄉(xiāng)”的洪流讓他愿望落空了?!爱敃r凡是初中和高中的學生,都要去到農(nóng)村裏鍛煉。我也在初二的時候,被分配到廣東寶安插隊修理地球?!边h離家人,在信息不靈通的地區(qū)勤苦勞作,年輕的李志雄先生不久就感到了迷茫。幸好每天收工後他可以彈琴撫慰自己,生活也有了寄託?!爱敃r我所在的生產(chǎn)隊叫東方生產(chǎn)隊,大家都知道來了一個懂音樂的知青,當時我彈的樂器叫‘月琴,很多村民每天來聽我彈琴,人數(shù)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乾脆稱我為‘東方月?!?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10/12/qkimagesryzzryzz201811ryzz20181106-3-l.jpg"/>
漸漸的,公社知道了“東方月”,於是邀請李志雄先生加入寶安縣宣傳隊。再後來,他又加入惠陽地區(qū)歌舞團,在不斷晉升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知青歲月。不過在這幾年的時間里,雖然過得艱苦,他也得到了鍛煉,學會了很多生存的技能,熱愛的音樂也在日復一日的演奏中提升了技藝,後期更在宣傳隊、歌舞團中得到專業(yè)的指導。日後走向社會,甚至移居香港後,李志雄先生都不斷從這一段經(jīng)歷中受益,便把這份青春贈禮珍藏在心中,並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醞釀著……
執(zhí)著音樂的追求
回憶往事,李志雄先生看到了第二個場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使移民的條件得到放寬,李志雄先生也獲得了落戶香港的機會,隨即在這座繁華的國際化都市里拉開了人生新階段的序幕。
最開始時,他從事搬運工作,辛辛苦苦賺得收入以養(yǎng)家糊口。幸好在過去的知青歲月里,他吃過更多的苦,體驗嘗試過更多的累,對比現(xiàn)在的工作也不覺得有什麼。所以早期也就這麼熬過來了。
後來,他獲悉九龍荔枝角的宋城正在招募樂師,為遊客表演民族音樂,就過去應聘並如愿獲得新的工作。他的愛好和所長,終於在香港找到一個專注自己的位置。隨著日後與眾多樂友的交往,李志雄先生不斷擴大了人際圈,認識了許多音樂界乃至藝術(shù)界的朋友,名字被越來越多人所知道。
同時,他欣喜地發(fā)現(xiàn),雖然當時香港社會以西方文化為主流,但中華文化根基深厚,依然受到很多市民的熱愛,其中就包括自己擅長的民族樂器。那麼,為什麼不在本地組建一個樂團,好讓更多香港市民聽到美妙的中華音樂呢?
說幹就幹!李志雄先生針對香港地處嶺南、講粵語的特點,特意組成香港嶺南音樂團,他招集旅港的廣東地區(qū)專業(yè)人士,日常練熟多首粵樂名曲,其太太會唱民歌,讓其配合樂團表演小調(diào)。歌樂兼具,樂團成立後備受市民們的歡迎,足跡踏遍港九新界各區(qū),成為了香港一支舉足輕重的中樂團。
香港嶺南音樂團成立三十三年來,先後五次獲香港政府“社區(qū)文化大使”殊榮,並在2014、2016年兩年代表香港和國家到南美洲進行巡回演出,宣傳中華文化,也為國家領(lǐng)導人出訪做好前期準備。其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不過,李志雄先生在音樂方面最欣喜的成就,則在於舉辦了紀念“上山下鄉(xiāng)”的音樂會:“2008年,有的老知青找我,說要不要舉行一場音樂會,紀念‘上山下鄉(xiāng)四十周年。”當時,李志雄先生深藏多年的回憶被再次喚起,他感到內(nèi)心正湧動著一股力量,督促著自己用最喜歡的藝術(shù)形式,為那段難忘的歲月,做一次臻善的總結(jié)。
追憶青春的印跡
2008年,由李志雄先生統(tǒng)籌的“紀念上山下鄉(xiāng)四十周年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如期舉行,全場座無虛席,開場時人們的心中似乎百感交集,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嚴肅的“味道”。當臺上的藝術(shù)家開始演奏,李志雄先生他們精選的時代歌曲逐一上演,觀眾們的心情也變得激動起來,他們的回憶被不斷喚醒,深處的情感也被觸動著。至音樂會結(jié)束,掌聲雷動,反響強烈!
“這一場音樂會很有影響力,不僅觀眾們反響很好,連政府都產(chǎn)生了興趣?!彪S後,李志雄先生收到了不少反饋:有人感謝他帶來了青春的回憶;有人鼓勵他重現(xiàn)了經(jīng)典;也有人諮詢他是如何發(fā)掘音樂的力量的……
“我應政府要求,寫了一篇《走出音樂廳》的論文,提倡要吸引觀眾走入音樂廳,首先要藝術(shù)家自己先走出去,與市民相互分享,知道他們喜歡什麼,知道自己如何改進,就自然而然可以做好音樂?!睉{借這篇質(zhì)樸而真實的論文,李志雄先生榮獲香港政府2010年頒發(fā)的最高榮譽藝術(shù)推廣獎,乃與金庸獲得終身成就獎同屆。後來,廣州星海藝術(shù)學院、華師大、臺灣的藝術(shù)大學、汕頭的音樂家協(xié)會也紛紛邀請李志雄先生到大學里分享藝術(shù)心得,這讓他備感榮幸。他感慨道:“能得到他們的認可,也是對我父輩的一種告慰,畢竟我年輕時沒有實現(xiàn)他們寄望我的大學理想,但現(xiàn)在我也可以走入高校,為學生和教授們講課。馬來西亞佛教大學也為我頒發(fā)榮譽碩士,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時光飛逝,又是十年。今年是“上山下鄉(xiāng)”的五十周年紀念,李志雄先生再接重任,舉辦了一次更為隆重和完美的音樂會。他與著名音樂家姚峰老師討論,希望這次演出的曲目有明顯的風格,有要深度,因而做了更多精心的準備。
例如考慮香港的老知青當年多被分配海南,音樂會選擇的曲目也多為海南地區(qū)流行的風格。為了符合香港融匯中西文化的特緻,音樂會上半場演奏的是民族樂,下半場演奏的是管弦樂,更罕有地有管風琴演奏。為了契合“遙遠的過去,誰也不能忘記”的主題,音樂會不僅是一次集體青春的回憶,也是一次時代側(cè)影的體現(xiàn)——當年也有許多悲傷的故事,如內(nèi)蒙古大火導致幾十個知青遇難、1970年颱風在海南奪取20位女知青花一般的生命等等,這些都是那個時代不可遺忘的事件。為此,李志雄先生決定把這個事故搬上舞臺,並以《知青故事》來表述,紀念他們的知青朋友。那場“災難”的幸存者和家屬看後非常激動,感謝香港舞臺把這個真實的故事寫進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里。
往事滄桑,剎那芳華,其實無論哪一代人,都有特屬的芳華;待歲月如歌,陳情如酒,再回頭看,瞬間也成為了永恒。在李志雄先生等老知青的心中,即共有一份值得珍藏和回味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