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紅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yī)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本院行無肝素透析的患者81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48例,年齡22~79歲,平均(56.38±8.41)歲,分析患者高危出血的具體因素,其中外科術后出血有19例、生殖道出血有9例、多囊腎肉眼血尿有13例、消化道出血有20例、鼻黏膜出血有1例、外傷出血有1例,腦出血有18例。血液透析治療前對患者的PT(凝血酶原時間)、TT(凝血酶時間)、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清電解質等進行檢查。對比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透析治療方法
患者均采用金寶血液透析機以及貝爾克的血路管道,無肝素透析方案如下:
準備好透析器及管路并與透析機連接,運用500 mL生理鹽水+100 mg肝素對透析器及血路管進行預沖處理(預沖量為350mL),再以每分鐘200 mL的轉速將剩余的150 mL進行閉合循環(huán),調節(jié)透析液溫度為39℃,循環(huán)時長為半小時[1]。在展開透析引血治療之前,需要將預沖液排放干凈。在血液透析時注意盡量在患者可耐受情況下將血流量開大。對于可能出現失衡綜合征的患者則可選擇膜面積相對較小的透析器,又或是將透析液的整體流速降低。與此同時,還應當按時用生理鹽水完成局部的沖洗護理[2],隔半小時則需要將管路動脈的端口關閉后使用理鹽水(100~150 mL上下)對透析器加以沖洗,具體頻率根據患者基本情況進行加減,而此時沖洗的主要原因在于查看透析器內是否存在凝血問題,以此來減少凝血的產生概率[3]。
1.2.2護理干預
將透析器及各類管路進行常規(guī)連接,預沖管路,調節(jié)透析液溫度為39℃,密閉循環(huán)半小時,引血上機前將肝素生理鹽水的預沖液排盡,透析液溫度調至37℃。上機之后,首先確保血管通路保持充足的血流量,在患者身體能耐受的范圍內保持最高血流量,通常情況下,血流量保持在250~300mL/min之間,為防止抽吸情況的出現以及凝血問題的產生,盡可能確保血流量≥200mL/分鐘。如果患者的狀態(tài)呈躁動又或是昏迷狀,為了讓患者在治療期間不使血流量受變化則需要采用約束帶,以此來穩(wěn)定患者肢體。其次,需要展開定時性的沖洗,正如上方所說對于透析器與管路均采用生理鹽水,在沖洗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則是阻斷患者的動脈端,同時,沖洗液會隨著血泵對管路進行迅速的沖洗,查看患者管路與透析器中有無存在血凝塊或纖維素,通常來看,用生理鹽水(100~150mL)相隔半小時左右進行一次沖洗,并且隨著沖洗生理鹽水次數的變化對患者的脫水量進行調整,從而維持正常的血容量平衡度。其三,對于透析時間要進行有效控制,無肝素法無法防止體外凝血情況的出現,對于血小析低下以及嚴重貧血的患者效果相對較好,而對于有高凝血狀態(tài)以及無貧血的患者而言,產生凝血的概率會更大,為此,透析時間通常在3 h左右[4]。
觀察患者完成治療后透析器的凝血程度,共分為四級,即0級(無凝血或者數條纖維凝血)、Ⅰ級(部分凝血或成束纖維凝血)、Ⅱ級(嚴重凝血或并數以上纖維凝血)、Ⅲ級(透析靜脈壓顯著上升或需要更換透析器)。
所有患者均完成透析治療,其中治療時間<2h有10例,時間2.5~3h有42例,時間>3h有29例;觀察各時間段透析凝血程度的產生率,見表1。
表1 完成透析后透析器凝血程度產生率[n(%)]
對于患有尿毒癥的患者來說,維持性血液透析屬于一類替代療法,同時也是體外循環(huán)過程,患者血液與透析器膜、穿刺針以及管路的接觸均可使其機體凝血系統(tǒng)得以激活,從而形成血栓,最終堵塞管路與透析器[5]。臨床中,肝素是血液透析的抗凝劑,但是肝素可將出血的危險性提升上來,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在本院行無肝素透析的81例患者展開研究,分析患者使用無肝素血液透析的治療法基本情況。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完成透析治療,其中治療時間<2 h有10例,時間2.5~3 h有42例,時間>3 h有29例。就患者透析完成后透析器的凝血程度來看,Ⅲ級凝血僅2例,呈現出靜脈壓升高以及跨膜壓升高的情況,經更換透析器而完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