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學生對書本上的歷史知識通常不太關心,他們更關心歷史上的某個人做了哪些事,這個人在歷史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鑒于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筆者將課程設計為四大板塊。每個板塊中都滲透了情感教育。
【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郵票。
教師:為什么要如此高規(guī)格地紀念孫中山先生?孫中山有哪些功績?讓我們一起走近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第一板塊:山雨欲來風滿樓——革命背景
教師:展示孫中山檔案圖片。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人物的了解。
提問:孫中山早期進行了哪些革命活動?
設計意圖:對知識進行整合、對比。
總結:孫中山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tǒng)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
教師:多媒體展示思維導圖。
提問: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是什么?機關刊物是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繪制知識導圖。
總結: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同盟會發(fā)動了多次武裝起義。
教師:展示浙皖起義、萍瀏醴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圖片。
提問:這些起義的結果怎樣?
總結:眾多革命者的英靈變成了紀念碑上籠統(tǒng)的數字。
學生:介紹黃花崗公園,講述喻培倫的事跡。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
學生:深情朗誦《與妻書》。
設計意圖:用真情叩擊感染學生。
總結:烈士的鮮血喚醒了更多的國人,黃花崗起義半年后,辛亥革命爆發(fā)了。
第二板塊:天翻地覆慨而慷——革命進程
1.武昌首義——1911 。
學生:角色扮演。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合作組織能力。
教師:播放武昌起義視頻,展示武昌起義后全國形勢圖。
提問:武昌起義勢如破竹,一舉成功,說明了什么?
教師:出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介紹武漢紅樓。
設計意圖:古今對比,理解歷史的淵源,感悟辛亥精神。
總結:武昌首義勝利不到兩個月就成立了中華民國。
2.中華民國成立。
提問: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首都設在哪,臨時大總統(tǒng)是誰?
學生:根據圖片介紹中華民國國旗。
教師:圖片展示孫中山開國紀念幣。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得出歷史知識。
第三板塊:塵埃落定留遺恨———革命結果
教師:展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的圖片。
提問:袁世凱剪掉辮子表示“革命”,是真革命嗎?
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分析革命變色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突破知識難點。
提問: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第四板塊:中山偉業(yè)傳千秋——革命評價
教師:出示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研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解讀歸納能力。
總結: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
師生共讀:“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yōu)秀品質”“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國父紀念歌》深沉有力而又悠長的背景音樂下朗誦,感受革命者奮斗不息、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教學反思】
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貫穿于這堂課的始終,從革命事跡中找到能夠打動學生心中最柔軟的那根弦——情感。學生在課堂上介紹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的由來,講述了七十二烈士中的喻培倫的事跡——課堂上,學生的內心澎湃了。深情朗誦《與妻書》時,學生幾乎聲淚俱下,內心早已被信中的話語深深打動。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感想,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年代。
這節(jié)課我和學生的心靈碰撞出了絢麗的火花,學生敞開了心扉,我的教學也上了一個臺階,讓我認識到了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我也認識到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方面我還是做得不夠,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讓學生主動去參與、體驗、內化,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設問的能力和態(tài)度,做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引導者、探求問題的啟發(fā)者、解決問題的合作者、創(chuàng)造思維的激活者。
見習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