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麥
小巷深處,擺著一個老攤子,左邊木箱子上的大轉盤的圖案和文字已經(jīng)斑駁,右邊箱子底下格子里的麥芽糖已經(jīng)變得硬邦邦,但仍舊是獨有的銅黃色。
攤子上曾經(jīng)插著用麥芽糖捏成的各種人物:孫悟空、豬八戒,還有公雞、猴子,小巧玲瓏,帶著獨特的風味。記憶中也只有三四次看到賣糖人的攤子,若是論吃過幾次,那就更少了。
但是如今,在這生活節(jié)奏快如梭的城市里,街邊再也沒有糖人攤子了。難以忘懷的是那麥芽糖的滋味,絲滑又甜而不膩,徘徊在舌尖。
我還記得麥芽糖老人的形象:身著素白的亞麻大褂,穿一條藏藍色的薄褲子,腳上總是套著一雙黑鞋,頭發(fā)略發(fā)白,年紀似乎已經(jīng)很大了。但他口齒清晰,每次看到我們這些小孩子都會露出慈祥的微笑,用溫州方言問我們“要麥芽糖嗎?要糖人嗎?”
但是,他已經(jīng)不在了。
周日下午,背著書包,我漫步在熟悉的街上,陽光穿過香樟樹的葉子,照在腳下的青石板上。我走進一家新開的裝潢精致的壽司店,不經(jīng)意間透過貼滿卡通招貼的玻璃墻瞥見了一個糖人小攤子。這個小攤子就在壽司店旁的小巷邊,隱在陽光照不到的陰影中,與周圍的環(huán)境顯得那么不協(xié)調,孤零零的。我走出壽司店,走上前去,看見遺忘已久的那個紅木箱子,箱子左邊擺著轉盤,右邊是插滿糖人的架子。箱子后邊坐著一個老大伯,手里擺弄著一塊麥芽糖。我看著他熟練地把麥芽糖的一端拉長,另一端再拉長,中間摁圓,在圓球上捏出兩個耳朵……啊,他“變”出了一個糖猴子!他把猴子的尾巴繞在竹簽上,把竹簽插到架子上。他行云流水地做完這一系列動作之后,才抬頭問我:“要買嗎?”
我沒有馬上回答他的話,我的注意力全在那些花花綠綠的小糖人身上。啊,小糖人仍在!或許它一直都在,只是被繁忙的城市所遮蓋住了。是我們被忙碌的學業(yè)逼著只顧低頭向前沖,無暇抬頭去望一眼那些不引人注意的街旁,角落里,仍然有值得我們珍惜的老物件、舊風景。
糖人,仍在。捏糖人,仍在。我把目光轉向低頭捏著麥芽糖的老大伯,輕輕地說:“我要買?!彼坪跻呀?jīng)不只是為了它的好看與好吃,只覺得心中有一種說不清楚的珍惜與喜愛。
接過捏糖大伯遞過來的小糖猴兒,我看到,這位大伯的臉上已滿是歲月的滄桑。我猛然想到,當眼前這位捏糖人也老去離開我們時,捏糖這門活兒是否還會有人來做?它會不會被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所遺忘?我想不了那么多,只是付了錢,道一聲謝謝,舉著手中的小糖猴兒蹦蹦跳跳地重新走進壽司店。
離開壽司店時,我看到巷子里的捏糖人仍在。我手中的小糖猴兒,也仍在。
[【老師評】]
抒寫童年的美好時光,沒有煽情的懷念,只有對舊時歲月的珍惜,是一種青橄欖般的回味,有點甜,有點澀。這是一個七年級小女生最真切的思考。在寫法上,開篇不急于寫周日下午遇到的糖人擔子,而先寫小巷深處已經(jīng)被廢棄的老攤子。這樣來為下文蓄勢,并以此緊扣題目中的“仍在”,張弛有度,顯示了小作者不俗的謀篇布局能力。全篇娓娓道來,不急不緩、脈絡清晰。語言親切自然,淡而有味,與文章的內容、情感很契合。
指導老師:呂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