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華
2006年,張沛東從中國海洋大學捕撈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并留校任教,剛一留校,張老師就把研究注意力投向大葉藻,并且一做就是十年。
2017年9月,山東榮成天鵝湖進行了一次規(guī)模化增殖活動,此次增殖的對象不是魚、蝦和蟹等,而是一種被當?shù)厝怂追Q為“海苔”的海草——大葉藻,這也是我國首次規(guī)?;拇笕~藻增殖作業(yè),共移植株高20cm以上大葉藻5萬余株,底播大葉藻種子13萬粒。大葉藻,學名鰻草。這次增殖活動是由中國海洋大學張沛東老師帶領團隊負責完成的。10月底,張沛東又帶領團隊成員回到天鵝湖,對9月中旬移植的鰻草種苗成活率進行跟蹤調(diào)查,經(jīng)過初步統(tǒng)計,此次移植的鰻草成活率穩(wěn)定在60%到80%之間,移植效果理想,達到了預期目標。
兩三個人,兩眼一抹黑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nèi)外關于大葉藻的研究成果不多,國內(nèi)僅限于對其生態(tài)功能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國外的相關研究也僅具備參考意義。當張沛東團隊把大葉藻海草床修復確定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時,面對的是“兩眼一摸黑”的局面。要想修復受損的大葉藻海草床,就要先搞清楚它的生活史:怎樣繁殖?如何生長?什么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大葉藻生長好?又是什么原因?qū)е铝怂耐嘶鹊龋慷@些在當時都是一片空白。
2008年,張沛東和團隊成員從最基礎的調(diào)查開始了對大葉藻的研究。說是“團隊”,其實只有兩三個人,人手有限、時間又緊,調(diào)查是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展開的。冬天,天鵝湖上結(jié)著厚厚的冰,調(diào)查隊員需要把冰鑿開,下到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對大葉藻的越冬生活情況進行摸底,隊員們都隨身帶著一小瓶白酒,下水前喝上一口。
結(jié)緣馬山
榮成馬山集團是山東榮成一家大型綜合性企業(yè),馬山人世代生活在天鵝湖邊,對這片海有著深厚感情,他們與尋找理想海草床研究實驗海區(qū)的張沛東一拍即合,開始了近10年的長期合作。張沛東說,不論多好的研究成果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驗證和轉(zhuǎn)化平臺,馬山集團于他們團隊而言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近10年的時間里,馬山集團為張老師團隊在海革床修復研究與試驗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從辦公場所到實驗室,從育苗廠房到出海船只,甚至具體到駐廠期間的日常生活,集團方面都給予了一如既往的充分支持,可以說,沒有馬山集團的配合,海草床修復課題的順利開展是不可想象的。
鰻草“分蘗”
成苗移植是張沛東團隊海草床修復工作的起點。區(qū)別于海洋大型藻類,鰻草有根、莖、葉三部分,是有花植物,其生殖方式和陸生植物一樣,是有性生殖。每年8月種子成熟,每株約釋放50到250粒種子。除此之外,鰻草還可以像麥苗一樣,通過“分蘗”,由一株變成數(shù)株,這也是種苗移栽的理論基礎。
每年夏天團隊成員入駐馬山后,最重要的工作分為三個方向:一是種子采集;二是圍繞鰻草生長環(huán)境進行相關室內(nèi)實驗分析;第三就是采集成苗進行人工擴繁,這也是海草床修復最直接的途徑。與大型海洋經(jīng)濟藻類不同,鰻革植株人工培育理論尚未建立,對其修復仍依賴于天然供體,因此移植修復策略的核心是用盡量少的供體植株達到最優(yōu)的恢復效果,因此苗種增殖的關鍵是大幅提高苗種人工培育的擴繁效率。
每年6月是鰻草苗種采集的季節(jié),一到6月,張沛東就和團隊成員入駐馬山,開始夜以繼日的苗種采集工作,受潮汐的影響,采集只能在低潮位時進行,因此每天工作的時間都非常緊張。采集到的苗種需在屋頂透光的育苗車間進行為期近三個月的人工擴繁,負責擴繁的隊員需要在40多攝氏度的室溫下,穿著厚厚防水褲,通過反復調(diào)節(jié)水體營養(yǎng)鹽含量,找到效率最高的擴繁途徑……9月中旬,擴繁后的鰻草苗要根據(jù)移植海底底質(zhì)中泥含量的高低,視情況采用直播法或者枚訂法,移植回海底,最終完成整個移植過程。
為了最大限度提高修復效率,張沛東團隊研究的另外一個修復技術路線是播種,就是充分利用鰻草的種子資源。研究發(fā)現(xiàn),天鵝湖潮下帶大葉藻革床平均種子產(chǎn)量為37995粒/平方米,但受到潮汐作用和生物取食的影響,次年1月種子密度僅為200粒/平方米,種子留存率小于1%,在留存下的種子中,幼苗的建成率又小于1%。因此大葉藻種子播種的增殖關鍵是大幅提高鰻草種子的種子留存率和幼苗建成率,從而顯著提高種子的利用效率。要想播種必須先把種子從海里收集起來。每年7、8月間,是鰻草種子采集的關鍵時期。鰻草種子成熟期只有短短的十五天,在這期間,要在每天落潮時下海收集鰻草的生殖枝,回來后再將小米粒大小的鰻草種子一顆顆從生殖枝上采下來。
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研究,張沛東團隊闡明了鰻草種子萌發(fā)機理,實現(xiàn)了種子休眠和快速萌發(fā)的人工誘導,發(fā)現(xiàn)了高效播前促萌途徑;有了種子還要解決怎么種的問題,張沛東團隊通過研究實驗,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的鰻草種子播種技術,相比國內(nèi)外同類技術,種子留存率提高了13倍,萌發(fā)率提高了2倍,形成了具有普遍適應性的鰻草幼體恢復模式及標準規(guī)范。
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工作,張沛東和團隊成員在海草床修復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的大葉藻種子播種技術,幼苗建成率由自然環(huán)境下的1%提高到30%以上;同時建立了完整的大葉藻植株移植技術。他們在天鵝湖的修復工作也初見成效,海草床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修復工作逐步展開,多年不見的海參等海洋生物重現(xiàn)湖區(qū)。
責任編輯:陳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