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奐
作為一名留英歸國的藝術精英,李圳香無論經營藝術館,還是策劃展覽,都帶著與眾不同的國際視野。她熱衷于創(chuàng)新與跨界,對于新興的新媒體藝術也大膽嘗試,策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專業(yè)水準的新媒體藝術展覽,而更多時候,她更愿意把新媒體藝術視為一種手段,讓展覽變得更開放、更多元,更富于與人的交流與互動。
李圳香青年藝術家、策展人、廣州ART23當代藝術館館長,多重身份的隨性切換,在這位年輕80后的手上游刃有余。
走在新媒體藝術發(fā)展的前沿
從小到大都是不折不扣的藝術生,按她的話來說,藝術這條路從出生就已被定好。在這條被“定格”的道路上,她始終在“變”、在跨界。在中國美院的四年本科生涯,她讀的是影視廣告系,從設計到編劇、臺詞、廣告、文案、產品,再到攝影、場景、道具、服裝、后期、音效,包括萬象的課程讓她獲益匪淺。2012年后,她選擇留學英國,專攻純藝術,在倫敦學習和工作的三年時間中,李圳香在藝術上更上一層樓,她的作品《Culture Shock》獲得2014年第七屆Passion foe Freedom頒發(fā)的先鋒藝術大獎,并在英國《衛(wèi)報》和倫敦《鳳凰》(phoerix)雜志上有大篇幅的采訪報道。
如今回國,李圳香在廣州經營起ART23當代藝術館,變身一名年輕的館長、策展人。2016年,她策劃了廣州首個前沿VR藝術展“VR+藝術超現(xiàn)實旅行”,展覽聯(lián)合TIMEZONE,精選6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青年藝術家的VR作品,探討通過實踐平衡人與機器、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多重交互關系。在隨后的2017年“——在消失龔婷服裝個展”中,她作為策展人之一,把荷蘭新銳服裝設計師龔婷的作品與新媒體藝術大膽結合,呈現(xiàn)一場獨具新意的跨界藝術展覽。
國際的視野,前衛(wèi)的觀念,李圳香對新媒體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作為一名策展人,她更多時候愿意把新媒體作為一種手段,為展覽增加更多的觀眾體驗感。
“相比國內,新媒體藝術在西方的發(fā)展是自然演化過來的,所謂的新媒體藝術,其本質上依舊是當代藝術,只是在表現(xiàn)的材料、手段上發(fā)生了革新。其‘新在于它為了溝通而生,所以新媒體在展示上空前變化,它靈活多變,并帶有一種探索性,強調觀者的體驗感,在陳設上以觀眾的感受為主?!焙芏鄷r候,她也會經常參觀一些新媒體藝術的展覽。“在我觀展的時候,我會很關注策展人怎樣在觀眾和作品之間搭建橋梁,他們是否有創(chuàng)新的手法,怎么把具體想法在新媒體藝術上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同時,我也會與展覽的其他觀眾交流,渴望了解別人的想法,因為別人的想法往往會帶給自己不一樣的收獲,這也是我觀賞新媒體藝術展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李圳香這樣理解新媒體藝術。
對于那些看似如夢如幻的新媒體藝術展,李圳香也建議,觀眾除了自身大膽體驗外,也可以多一些提問,并嘗試與藝術家溝通,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或者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遇到的困難,把觀展的過程視為一次愉快的人際交流。
更關注新媒體藝術的精神內核
曾經的留學經歷,使李圳香清楚地意識到,新媒體藝術的核心始終在于內容上。在她看來:“新媒體藝術即使在西方也依然是小眾的,但他們無論藝術理念還是收藏的大環(huán)境都相對成熟,畢竟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背景,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有創(chuàng)新的欲望,這是西方比中國更為超前的地方。另一方面,西方的藝術家都非常注重件作品的內容,能夠較好地反映當下人的生存狀態(tài),始終關注人的個性,甚至很多時候他們的新媒體展并沒有像中國那樣表現(xiàn)得如火如荼,但他們一旦投入,就非常重視內容的雕琢,把思想表達做得透徹,并注重作品與人的溝通方式。這些西方經驗對當下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無疑是有所裨益的?!?/p>
李圳香坦言,新媒體藝術全球風靡后,目前國內也爭相模仿,并嘗試與中國本土藝術結合,傳統(tǒng)的展陳方式也遭受更大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包括形式與內容之間的沖突,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沖突等。在她看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新媒體藝術之間有時候是對立的,如何融合兩者,是未來中國新媒體藝術家、策展人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談及今后在新媒體藝術上的拓展,李圳香則相當?shù)驼{,她表示:“現(xiàn)階段無需太過好高騖遠,還是先專注眼前,如何用新的角度來解讀傳統(tǒng)的、本土的文化,這是相當大的挑戰(zhàn),個中有太多資料、文獻需要梳理。如何通過新媒體藝術的手段加以表達,能做好這一點已經相當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