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珍
課堂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引起我們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支持。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并不明顯,也沒有體現(xiàn)出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嚴重阻礙了初中語文教學向前發(fā)展的腳步。
就目前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教師成為了教學主體,而學生成為了教學中的客體,由此導致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低下。其主要有兩大因素分別是教師方面及學生方面:
由于我國大部分的教師都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盲目的認為只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就算完成任務,一味的強調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從而導致素質教育很難開展,還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 在新課程中明確提出:學生即是教學主體,也是課程建設的主人。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成為了教學中的課堂控制者,而學生成為學習的客體,學生都是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背景下完成學習,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在學生方面,存在著學習行為的被動化問題,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缺少自主控制,學習材料靠學校來提供,學習目標靠老師來確定,學習任務靠老師來安排、學習行為靠老師來督促,學習過程靠老師來調控,學習結果靠考試來評價。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參與意識,課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動聽講和記錄,缺少自主探究和積極思考;養(yǎng)成了學生極強的依賴心理,思維僵化,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嚴重不足,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
上述問題一旦存在,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當然也就不可避免,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往往導致課程的表面達成現(xiàn)象,而不是真正地促進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因此,必須改變無效或低效教學的狀況,讓日常的課堂教學更有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
一、以目標指導預習
課前自主預習是上好課的基礎和準備。搞好課前自主預習不僅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上新課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目的和任務,并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以語文閱讀課為例:⑴初讀課文,了解基本內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學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學習新課文掃清障礙;⑶查閱相關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4)找出本課的重點、難點,挑出不理解的地方,準備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來解決。這四項學生都可以在課前自學解決。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弊寣W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自主預習習慣,就抓住了聽課的主動權,才能抓住聽課重點、難點、疑點,輕松掌握所學的新課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營造閱讀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的源泉。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初中生是十三四的孩子,他們的理解能力還很欠缺,但擁有敏捷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語文教師如果能打開學生的生活寶藏,強化生活體驗,就可以把學生引入到課文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去,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多種多樣,教學中,基于學生原有經驗不足的特點,我一般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情境。在教學《雷電頌》時,我先播放《橘頌》(電影《屈原》的插曲),并顯示其背景畫面,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和感受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流水岸邊仰天長問,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感性的接觸,有了了解屈原遭遇與抉擇的欲望。
三、教授學生可行的閱讀方法
一個可行的閱讀方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及閱讀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教授可行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文章中找到內容特點,抓住閱讀規(guī)律,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方能使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到相關文化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真正實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目的。
文本是經典范例,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學時我注意根據教材和課文的特點來抓重點,采用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言,以讀引篇的方法進行。一貫反對脫離教材,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發(fā)言作風。當學生說道“怎么怎么樣”的時候,我堅持要他們說出究竟怎么樣,要達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多讀課文,讀懂文本。課內閱讀主要是交給學生一把讀書的鑰匙,在閱讀教學中,要和學生一起不斷總結,尋找文章閱讀的最佳突破口。有的文章文眼在題目,就要從題目入手;有的文章開頭揭示中心,學習是就可以抓住開頭的中心句去質疑學習;有的文章要從結果處入手,采用變序的學習方法;還有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去理解以帶全篇等等。閱讀感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閱讀經驗的有效積累,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應,這需要反復鍛煉,在課內閱讀的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
四、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后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是被動地跟著教師轉。在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fā),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了思路,延續(xù)了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學習效率提高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敝挥凶プ∵@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及問題的解決過程,誘發(fā)良好的思維情感,才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學生只有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才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激活思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總之,課堂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承載著推動語文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使命。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效率,而且還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應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瑛《中學語文教學教學論》
[2]丁莉娟 趙志昇《有效教學——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3]戴曉娥《追求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