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亞男
摘要:本文使用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從圖像學角度出發(fā),嘗試從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圖像學闡釋三個層面來解析東晉《洛神賦圖》,在對圖像學含義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作品的內在意義和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和意圖。
關鍵詞:《洛神賦圖》;圖像學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190-01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依據(jù)曹植的《洛神賦》而作的,是一篇帶有虛幻色彩人神相識、相戀、相愛的神話作品。本文是從圖像學的角度出發(fā),了解作品的內在意義和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和意圖。圖像學研究有三個目的:一是發(fā)現(xiàn)藝術作品的象征意義,二是找到各文化體系中藝術圖像的變化,三是解釋圖像想表達的內在思想。潘諾夫斯基在《視覺藝術的意義》一書中,系統(tǒng)的闡述了圖像志和圖像學。他認為,圖像學應該分三個層次來解釋美術作品:第一層,關于圖像自然意義的解釋,也就是說作品中線條與色彩、形狀與形態(tài)的識別;第二層,關于藝術圖像傳統(tǒng)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解釋,即作品所表現(xiàn)的故事、寓言等傳統(tǒng)意義;第三層,對作品內在意義的解釋,即藝術家把一個國家或一個時期的文化、歷史等凝聚在其作品中,我們要解釋它的本質含義和內容,也就是潘諾夫斯基所謂的象征意義。
一、解釋《洛神賦圖》圖像的自然意義
《洛神賦圖》的畫面主要用線造型,整幅作品描繪了若干場景和人物、樹石和鳥獸的形象。洛神的形象氣韻生動,栩栩如生,綠水、青山、鴻雁、秋菊等更是錯落有致,豐富多變。
與曹植的《洛神賦》相對應,畫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的是洛神和曹植的相遇,曹植率領隨從在凝神悵望。畫中的三匹馬通過畫家的刻畫,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性。其中一匹馬卸下裝備暫時歇息,猛的開始在地上打滾,馬夫很吃驚,慌忙的側身躲避。另外兩匹馬一個回望,一個正在低著頭吃草。三匹馬動靜不一,體態(tài)各異,與畫中的兩個人物分別構成上下兩組,上邊一人一馬,下邊一人兩馬,疏密搭配的特別得當。第二部分描繪的是洛神站在曹植面前,他們之間環(huán)繞著“人神殊途”的悲傷。而周圍則是一番熱鬧的場景,有風神、河神、水神還有翩翩歌舞的女媧。這個部分一共描繪了九個女性形象,組合錯落有致,用疏密和動態(tài)形成了豐富的變化,作者巧妙的用山水樹木等背景把這些位置不同的人物連在一起,人物山水左右呼應,形成了兩條曲折的連續(xù)。第三部分描繪洛神離去時候的情景。曹植乘著車奮力向前,而神獸駕著車載著洛神駛向遠方,兩人依依不舍。作者通過曹植對洛神的專注眼神把我們的視線再次拉回到渺無邊際的洛神。最后一段描繪洛神離開后曹植乘舟追去,而洛神早已無蹤影。這些繪畫內容體現(xiàn)了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中“所見即所得”的第一層。
二、解釋《洛神賦圖》藝術圖像的傳統(tǒng)意義,即作品的特定主題
在對作品第二個層面的理解中,我們不能單純的從直觀來體會,而是要與我們的理解相融合,深入的體會圖像傳達給我們的內涵。潘諾夫斯基認為第二層面才是圖像學真正起作用的地方,而不是“所見即所得”可以表達的。作者往往會通過某種特殊形象或特征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們應該從這些特征入手,只有正確理解了這些特征才能理解作者所表達的真正想法。
作品中作者把曹植安排在近景而把洛神安排在遠景,突出這個神話故事中的“人神殊途”。把曹植放在近景與簡潔的背景相搭配,強調了他的真實感,使觀者身臨其境。而把洛神放在遠景,讓觀者產生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始終有著距離感。長卷中,作者為了突出熱烈壯觀的氣氛,把神獸與水怪畫在一起,包圍著洛神,與奔流的水和翻騰的云交織在一起,此外一片空白。畫面中云水的奔涌和怪獸的飛馳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了畫面中心。在結構布局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全部故事情節(jié)安排在一幅長卷中。各個場景通過山石樹木等自然的連接,使整個畫面構成一個變化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
三、解釋《洛神賦圖》更深的文化內涵、內在意義
這是圖像學第三個層面的“最終目標”。
顧愷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然而在精神上卻是極度自由解放,具有極高的熱情和智慧的時代,政治上的大動蕩,使得封建禮教的束縛被松懈,文人士大夫不再一味地接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而有了自己的新思想,“魏晉風度”開始形成并得到發(fā)展。文人的思想得到更自由的發(fā)展,顧愷之等畫家不再滿足于描繪事物的外形,而是更多的刻畫人物的內心獨白。顧愷之運用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來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解放思想,這正吻合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首先,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主要用線造型,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畫中運用的“高古游絲”描是典型的自覺描法,它為中國畫中很多描法奠定了基礎。在魏晉時期繪畫中對“描法”的注重,標志著中國早期繪畫個人風格的初步成熟。其次,《洛神賦圖》中的背景山水以單線勾出外輪廓,直接填充青綠重色。所以《洛神賦圖》被認為是青綠山水早期形成階段的雛形。再次,《洛神賦圖》中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色彩平涂,具有工筆重彩的特點。
我們在解讀一幅作品時,不能只關注作品直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挖掘出作品深入的內在涵義,因為挖掘每幅藝術作品的內在涵義才是研究圖像學的真正價值,它對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具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