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摘 要 中國自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幾千年間對外交往始終不斷。但自清朝嘉慶、道光時期開始,我國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國勢漸微,對外也開始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作為首個出使西方的外交使團的一員,禮部官員出身、后任職于總理衙門的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一書中詳細記述了在他出使期間各項見聞,本文將從《初使泰西記》一書中記述的中國與西方各國簽訂的條約及中外各國間關于政治問題的交涉入手,探討晚清時期的中國的世界地位與中外關系。
關鍵詞 《初使泰西記》;晚清政治狀況;中外關系
一、出使期間的條約修訂與續(xù)增
在《初使泰西記》卷一部分,詳細記述了“中美續(xù)約”的過程及續(xù)增的八條款項的具體內(nèi)容及其注釋。此處所指的“續(xù)約”所續(xù)的為1858年的《中美天津條約》。在原條約中,美國確立了其在中國的片面最惠國待遇,使中國增開通商口岸,美國人可在通商口岸自由通商、生活,清政府也不可干涉其傳教活動?!吨忻捞旖驐l約》中的各項規(guī)定使得美國能夠?qū)崿F(xiàn)其向中國傾銷商品的目的,使中國這一廣闊的市場得以進一步打開,但同時也侵害了中國的主權及基本利益。
在中美續(xù)約的八條款項中,對原條約的內(nèi)容有了進一步的限定與解釋。續(xù)約第一條強調(diào),雖允許美國公民在中國通商口岸及水路洋面貿(mào)易行走,但地方的水面管轄權仍屬于中國,外國人在中國的紛爭也屬于中國管轄。第二,以后中美之間簽訂貿(mào)易條約與章程需由中國自主自愿。第三,確認美國在中國的最惠權,與英法同等優(yōu)待。第四,中國保護美國合法的傳教,相應的美國對于在美華人也應給予相應的尊重和保護。第五,兩國人民自由往來,不得以其他方式強行運輸人口。第六,美國人中國享有最惠國待遇,中國在美國也要求相應的最優(yōu)待遇。第七,兩國之間應當允許互相學習各種文藝,皆以最優(yōu)待遇。第八,中國內(nèi)政由中國自行決定。
在這八條續(xù)約款項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現(xiàn)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如同等、對等原則,互不干涉內(nèi)政,互相尊重領土與主權等等。單從這八條續(xù)約來看,可以說中美之間的交往是相當平等公正的。我們知道在原本的《中美天津條約》中,雖從表面上看起來兩國是平等且互相尊重的,但事實上確對中國的權益造成了損害,這也是現(xiàn)今我們評價清政府喪權辱國、軟弱可欺的重要原因。但從這八條續(xù)約來看,清政府的官員,或者說至少這一外交使團,并非全無政治和法律意識,他們還是在盡力保護和維持著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主權完整和國家尊嚴,竭力在挽回損失。
從這八條續(xù)約來看,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并非像我們想象中的毫無國際地位,完全軟弱可欺,那時的中國在維護自身權利方面還是有所行動,有所爭取的。但我們也要明白,在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國力,僅憑維護自身權利的堅定信念是不夠的,中國當時確實國力衰微,無法抵擋西方諸國的逐步侵略,因此不斷探尋自立自強之道方能真正使國家在國際社會擁有一席之地。
二、使團與各國的會晤與交涉
此次出使西方,使團共游歷十一個國家,與多國的統(tǒng)治者或外交部門進行了會晤,從他們見面的態(tài)度以及談論交涉的具體問題中,我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國家與中國的關系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與判斷。
在諸國之中,美國對待使團較為平和,總統(tǒng)接見了使團,總體對其的態(tài)度是尊重親和的,也反映出美國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并不主動侵略,但也不會坐視歐洲諸國瓜分中國利益而無動于衷,主要視中國自身的國力而定。出使英國時,正值揚州教案發(fā)生,中英間關系因此略有緊張,英國洋商對于中國的態(tài)度也較為激進,使團的到來使兩國關系略有緩和。但從英國有人向使團推薦洋鹽進口一事可知,英國在與中國開展貿(mào)易、扭轉(zhuǎn)貿(mào)易逆差一事上,較他國更為迫切,中國在其眼中是一個極大的市場。法國在會面中強調(diào)在中國的傳教問題,在宗教方面希望能擴大影響。德國君主威廉一世在會面中向使團表達了親切友好,表達了友好發(fā)展的意愿。俄國則國力強盛,對中國虎視眈眈,欲從黑龍江經(jīng)日本至中國東海岸設海底通線,并向使團提出希望中國能放開對東北民眾售賣米糧的限制。此種要求涉及到國家的切實利益,使團當然予以拒絕。俄國外交部們還向使團提出了一系列涉及中國內(nèi)政的問題,如新疆叛亂的處理及是否允其獨立的問題,其虎視眈眈可見一斑。其余各小國如丹麥、瑞典、荷蘭、意大利之類,則表面親近,實際欲與中國建立貿(mào)易關系,從中獲利。
從各國在會面中對待使團的不同態(tài)度中,可對其與中國關系以及其希望達到的目的有所了解。實際上,各國交往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利益,不管何種態(tài)度,都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維護和追求。當時的中國在西方各國的眼中,就如同一塊巨大的蛋糕,誰都想從中分得一塊。而中國的軟弱和無力只會加劇這一情況,相反,增加對外交往,提升綜合國力,才能更好的改善中外關系,逐步提升國際地位。
三、《初使泰西記》中體現(xiàn)的國人思想
一個國家要強大、復興,思想的覺醒是必不可少的。作為首個出使西方使團中的一員,志剛得以游歷諸國,感受到先進的科技與迥異的思想政治文化,他在《初使泰西記》中表達的思想既有一定的先進性和開放性,卻又堅持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為核心,是當時洋務派的典型體現(xiàn)。
首先,志剛是清晰地看到了當時中國存在的問題的。他知道中國面臨的種種困境與危機皆是由于自身的衰弱。只有中國強大,其他國家才不敢動輒侵犯欺侮中國。在與英國交涉揚州教案后,他在書中尖銳地指出中國當時的外交軟弱可欺,一味地推諉卸責,使得外國的侵略變本加厲。在與法國討論在華教士問題時,他也提到教士的種種惡行也有因于中國的衰弱,教士真是看到這一點才敢為所欲為。這種種情況,都讓志剛明白,要想獲得平等的地位,必須有強大的國力作為后盾。當時的中國,首要任務就是要發(fā)展強大,得以自保。
但志剛的思想中也留存著很濃厚的封建儒學的內(nèi)容。他在看到船上的蒸汽機時,用中國的陰陽學說來解釋;看到西方工廠的高效運作模式,卻貶為“利心而生機心”“好奇志淫”;在看到水銀礦時,認為是中國古代煉丹的延伸,以孔子的“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來感慨。可以看出其本質(zhì)上來說還是一個受著儒家思想禁錮的封建官員,在他的心中封建倫常仍然占據(jù)這很重要的位置。由他一人我們可以推知當時洋務派的思想狀態(tài)——妄圖只學先進科技而不改政治體制與思想文化,這種方法經(jīng)歷史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這也是當時中國在探索前進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緩慢轉(zhuǎn)變中的一次勇敢嘗試。
從這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晚清固然衰微畏葸,但也不乏愛國志士始終在為國家的富強而努力。就算是作為使團中外交大臣的美國人蒲安臣,也是為了中國的權益盡力奔走,在旅途中客死他鄉(xiāng)。我們應當正視這一段歷史,看到其衰微,也看到其成長,不斷促進自己前進,推動國家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