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黃浦區(qū)打浦橋街道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
無須特別地廣而告之,設立于打浦橋街道社區(qū)生活服務中心內的愛心接力站一經(jīng)“開張”,就有了不錯的“群眾基礎”。
作為站點負責人,站長朱敏英告訴記者,這里原先就設有對公眾開放的茶水間,一年四季戶外工作者都能來這里熱飯就餐、喝水小憩?!爱斎唬^去的條件可不能比,所以他們肯定會更喜歡現(xiàn)在的愛心接力站。”
的確,不少戶外工作者都為這里連連點贊,但還不僅是因為硬件配置升級了,可以從高端凈水機中喝到不遜于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甜的好水;也不僅是因為環(huán)境更舒適了,能坐在長腳凳、倚著吧臺桌,“刷”會兒手機、享受片刻的輕松;很多時候,更是因為在這里找到一份久違的安全感,不用為了接一杯水而刻意地說好幾句“謝謝”,也不用擔心大汗淋漓散發(fā)臭味而被店家拒之門外。進來的每一位保安、環(huán)衛(wèi)工、快遞員都知道,愛心接力站就是專為他們打造的。
從接力站正式“迎客”至今,朱敏英對站長的工作有了不少思考和體會。她認為,這項任務最考量基層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因為,無論是空間的大小還是配置的好壞都不是“愛心接力站”真正的重點,“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就像起的名字那樣,感覺來這里,有‘愛’?!?/p>
為了這份濃濃的人情味,朱敏英和她的同事會每日自制茶飲,大麥茶、菊花茶、鹽汽水,不同花樣翻著來。看到有“生面孔”前來熱飯取水,首先自報家門,然后借機完整地介紹一下站點的各項服務功能。當然,對于更多的“回頭客”,親切的問候,隨意的幾句閑聊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樣,他們就會感覺這里蠻溫馨的?!敝烀粲⒂X得,這樣工作起來都能開開心心。
采訪的末尾,恰好到了中午的飯點,以收廢品為生的張師傅準時來此報道。每一天,他都會用自備的大碗,先從街邊的飯館買飯,然后來接力站用餐。記者問,“為什么不直接就在店里吃呢?”豪爽的張師傅笑道:“因為我是收垃圾的呀,店家嫌我臟,不讓我在那里的。再說,我也不自在?!甭牸按耍烀粲⒉幻庥行﹦忧?,“他們才是真正需要被關心的一群人呀。當然,老張現(xiàn)在也很注意個人衛(wèi)生的,最近天氣很熱,他每次都會主動換身衣服再來吃飯?!边@里的不少戶外工作者都像這位張師傅,來愛心接力站是一種長情的選擇。
一座包容而有溫度的城市,是可以讓每一位身處其間的人感受到愛與關懷的。而“愛心接力站”正是一個給予愛的場所,讓他們在身心得到補給的同時,可以更體面地享受勞動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