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馮金鴿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難治性皮膚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常以一過性局限性風團伴劇烈瘙癢為主要癥狀,臨床治療困難。應用窄譜紫外線B(NB-UVB)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少有報道。筆者于2016-01至2018-01觀察鹽酸西替利嗪聯(lián)合照射NB-UVB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64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 對象 64例中男48例,女16例,年齡19~45(27.31±6.89)歲,采用隨機方法將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所有患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年齡≥18歲,性別不限;病程>6周;就診時可見風團,以瘙癢為主要癥狀;治療前1個月內(nèi)未服用糖皮質(zhì)激素,1周內(nèi)未服用抗組胺藥;患者自愿參加,并能在觀察中積極配合。
1.3 排除標準 鹽酸西替利嗪過敏者;有嚴重內(nèi)臟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婦女;發(fā)作時曾有胃腸道或呼吸道癥狀者;服用Q-T間期延長藥物者;駕駛員及高空作業(yè)者;有皮膚惡性腫瘤病史者;光過敏體質(zhì)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接受德國沃曼NB-UVB治療儀治療,照射波長310~315 nm,峰值311 nm,以皮膚最小紅斑量(MED)作為初始照射劑量,起始劑量為0.3 J/cm2,以后逐次增加0.1 J/cm2(或增加上次劑量的15%~20%),最大劑量不超過2.5 J/cm2。治療劑量調(diào)整原則:無紅斑效應可增加劑量;輕微紅斑可維持劑量,紅斑效應消失后再增加劑量;如出現(xiàn)可見紅斑,暫停照射1次,紅斑消退后再維持原劑量照射;出現(xiàn)疼痛性紅斑、水腫或水皰時停止治療。治療中戴眼罩,男性患者應用不透光織物保護陰部,治療期間建議患者外用潤膚劑。同時聯(lián)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商品名:仙特明,UCB Farchim SA瑞士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00740)10 mg/d治療。對照組單純口服鹽酸西替利嗪10 mg/d治療。
1.4.2 療程與隨訪 兩組均以4周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治療前及治療后1、2、4周進行隨訪,評價療效及不良反應。服藥期間禁忌辛辣刺激性飲食。
1.5 療效標準 癥狀體征評分標準[1]:治療前及治療4周時對患者風團的數(shù)目、大小、瘙癢程度、風團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率等,按0~3級標準評分。(1)風團數(shù)目:0分為無,1分為<10個,2分為11~50個,3分為>50個風團。(2)風團大?。?分為無,1分為直徑<1 cm,2分為直徑1~3 cm,3分為直徑>3 cm。(3)瘙癢:0分為無,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4)風團持續(xù)時間:0分為無,1分為≤1 h,2分為1~12 h,3分為>12 h。(5)發(fā)作頻率:0分為無,1分為≤1次/周,2分為2~3次/周,3分為1次/d。主要評價指標為入選和結(jié)束時癥狀體征總評分(total symptom score,TSS)積分的差值和下降指數(shù)。TSS下降指數(shù)(SSRI)=(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SSRI≥90%;顯效:SSRI為60%~89%;有效:SSRI為20%~59%;無效:SSRI為﹤20%。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病例總數(shù)×100%;痊愈率=痊愈例數(shù)/病例總數(shù)×100%。
2.1 臨床療效前后癥狀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指標總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89);而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在第1,2和4周癥狀指標總積分中均有顯著下降(P<0.05,表1)。
組別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組7.57±1.874.60±1.902.77±1.631.50±1.10對照組8.03±1.513.72±0.991.63±1.010.81±0.74 t-1.0792.2633.2862.859 P0.2890.0290.0020.006
注:治療組采用NB-UVB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對照組采用鹽酸西替利嗪治療
2.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4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3.8%和62.5%,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慢性蕁麻疹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輕度嗜睡8例(12.5%),其中治療組3例,對照組5例;治療組2例輕度灼熱感、瘙癢且未出現(xiàn)水皰,3 d內(nèi)自行消退。
慢性蕁麻疹是以皮膚風團伴或不伴有血管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慢性復發(fā)性皮膚病,病程>6周且皮疹在24 h內(nèi)消退。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率約為1%[2],在女性人群中其發(fā)病比例更高[3]。慢性蕁麻疹患者常因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炎性介質(zhì),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擴張,誘發(fā)皮膚瘙癢癥狀,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4]。鹽酸西替利嗪是一種具有抗組胺和抗炎雙重作用的抗組胺藥,口服后可以快速吸收,通過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和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的5脂氧合酶代謝途徑,而24 h有效抑制組胺誘發(fā)風團和紅斑的發(fā)生[5],是治療慢性蕁麻疹主要抗組胺藥物。但是,對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控制癥狀。因此,尋找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NB-UVB在治療蕁麻疹中能夠明顯抑制全身免疫反應,通過誘導真皮內(nèi)肥大細胞凋亡和抑制皮疹部位T淋巴細胞的增殖及IL-10等細胞因子的釋放而降低蕁麻疹的發(fā)生[6-9]。Engin等[10]發(fā)現(xiàn),NB-UVB在治療慢性蕁麻疹中可以明顯降低蕁麻疹臨床癥狀評分,且僅出現(xiàn)輕度瘙癢、紅斑等不良反應。本研究發(fā)現(xiàn),NB-UVB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與口服鹽酸西替利嗪比較,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癥狀評分在第1,2和4周出現(xiàn)明顯降低。同時,僅發(fā)生暫時性皮膚刺激癥狀,與Engin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Berroeta等[11]發(fā)現(xiàn),NB-UVB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治愈率為45%,顯效率22%。本研究中,NB-UVB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治療組治愈率為59%,顯效率為34%,有效率達到93.8%,顯著高于Berroeta等[11]治療慢性蕁麻疹67%的有效率。由此證實,NB-UVB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在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協(xié)同作用。
綜上所述,NB-UVB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明顯提升臨床療效,值得廣泛推廣。但本次研究樣本數(shù)量稍小,療效觀察時間略短,可能導致研究結(jié)果出現(xiàn)偏差。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盡量擴大研究樣本數(shù)量,延長療效觀察周期,從而獲得更客觀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