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忠
[摘 要]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發(fā)生的身體欺凌、語言欺凌、關系欺凌以及新型的網(wǎng)絡欺凌等事件,往往具有方式的多樣性,行為的反復性、普遍性、隱蔽性,力量的不平衡性以及手段的殘忍性等特點。校園欺凌行為在中小學頻頻發(fā)生,相當一部分學生直接或間接受到校園欺凌的影響,產(chǎn)生危機感和焦慮感,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教師應重點分析校園欺凌的類型及其特點,以期對預防和遏制校園欺凌有所啟示。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欺凌;類型;特點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8-0070-02
校園欺凌概括來說是指“發(fā)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內(nèi)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chǎn)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行為。這種欺凌行為有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之分。直接欺凌指直接對被欺者拳打腳踢或直接進行語言侮辱謾罵;間接欺凌包括背后說人壞話、無中生有、排擠孤立等。校園欺凌行為逐年增加,形式多樣,危害巨大,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jīng),已成為不能回避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那么,具體來說,校園欺凌有哪些類型和特點呢?
一、校園欺凌的類型
1.暴力型
又叫“身體欺凌”,即對被欺凌者進行物理攻擊。這類欺凌往往比較暴力,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拉扯,甚至用物件進行擊打,如用書敲打頭部,用掃帚、傘柄,甚至用凳子、木棒、磚頭等攻擊身體,帶給他人肉體、精神上的傷害。這些暴力行為非常危險,容易使受害者致傷或致殘甚至失去生命。有關部門的調(diào)查資料顯示,校園欺凌與暴力事件中帶兇器的占46%,造成傷害的占32%,有許多校園暴力導致學生失去了生命。
2.語言型
語言欺凌指用粗魯?shù)恼Z言欺凌對方的行為,包括辱罵、威脅、無禮地評論別人的某些特征(包括心理和生理)。這是當前我國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這種欺凌表現(xiàn)為或給被欺凌者起的侮辱性綽號,如“胖豬”“瘦猴”;或指責受害者無用,稱呼其為“廢物”;或粗言穢語、喝罵被欺凌者;更有甚者傳播關于被欺凌對象的消極謠言和閑話,中傷、譏諷、惡意評論被欺凌對象本人或其家人,如“某某好像有偷竊的習慣”“某某父母有犯罪前科”等。無論這種謠言是否屬實,一旦被散布開,會嚴重損害當事人的名譽。
3.關系型
又叫“團伙型”,即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如故意排斥某個同學,不讓其加入一個群體或組織,可能是游戲、運動和社會活動等?;蛘吆鲆晫Ψ降拇嬖冢铝Ψ?,即使對方跟自己打招呼也置若罔聞。因為持續(xù)否定對方的存在,所以給當事人的精神打擊非常大。這種關系的建立或團伙的形成要么因為興趣和愛好不同組成許多非正式群體,要么因為居住區(qū)域相近而形成團伙。某小學五年級學生中就有3個學生團伙。團伙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暴力沖突,即使在團伙內(nèi)部,身體強壯有力的學生也會要求身體瘦弱的學生定期給他們零花錢,給少了會遭到辱罵,不給就會拳腳相加。這種校園欺凌極具隱蔽性。
4.網(wǎng)絡型
目前一種新型的欺凌,即網(wǎng)絡欺凌。這種欺凌往往利用QQ、微信、微博、電子郵件等,通過下流話、謊言、謠言、圖片、視頻等攻擊某人。如廣西某中學一女生私處被拍后傳到同學手機上,被同學嘲笑,聲譽受到影響;甘肅某中學生母親精神失常,被另一同學偷拍惡搞并將視頻在朋友圈轉(zhuǎn)發(fā),面對大家異樣的目光,內(nèi)心敏感的當事人心理壓力巨大,甚至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和傳統(tǒng)的校園欺凌相比,這種新型的校園欺凌更讓人擔憂。傳統(tǒng)的校園欺凌受時空的限制,只要不和加害者在一起,就可以避免受傷害。而網(wǎng)絡欺凌則使受害人失去了所有的避難所,無論身處何處,傷害都會隨之而來。這種欺凌雙方還不受力量對比的限制,即便弱小者也可以欺負他人。而且,網(wǎng)絡欺凌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欺凌者更為隱蔽。
二、校園欺凌的特點
1.方式的多樣性
常見的校園欺凌方式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直接的身體暴力攻擊,如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拉扯等,還包括對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傷害,如中傷、譏諷、侮辱、謾罵、恐嚇、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敵視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為的表現(xiàn)。
2.行為的反復性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間的侵害并不是一次就會結束,有的會持續(xù)一年甚至三年,有的甚至到了畢業(yè)后還發(fā)生報復性的侵害。有的學生從一入學就被欺凌,盡管想極力擺脫卻無效;有的轉(zhuǎn)學了,欺凌者還到新學校持續(xù)實施欺凌和暴力傷害 。而被欺凌學生對自己遭受的欺凌“第一選擇”往往是隱瞞事實。欺凌者會抓住被欺凌者的這一心理特點,肆無忌憚地多次反復欺凌受害者,并以此為樂。再者,當欺凌行為發(fā)生時,如果旁觀者對欺凌行為默不作聲或者叫好,就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導致欺凌現(xiàn)象越來越多且反復發(fā)生。
3.行為的普遍性
各部門、多方面調(diào)查研究都顯示,校園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園,而且所占比例不斷提升,情況越來越嚴重。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心智與心理都還不夠成熟穩(wěn)定,對自己行為的認識還不全面,再加上人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欺凌理解為同伴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校園欺凌事件的不斷發(fā)生。
4.行為的隱蔽性
校園欺凌的隱蔽性主要是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平時并沒有明顯的跡象,給教師的發(fā)現(xiàn)和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有時候上午看到學生玩在一起還好好的,可到了下午就有過激行為。再者校園欺凌行為往往發(fā)生在隱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學生宿舍或上下學路上,一般不易被發(fā)現(xiàn)。特別是間接欺凌往往更不明顯,欺凌者可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實施對他人的傷害。尤其是他們在網(wǎng)上互相威嚇、羞辱和折磨對方的行為,可以跨越監(jiān)護人、執(zhí)法人員、社會人士的視線范圍,更談不上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5.力量的不平衡性
大部分受欺凌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特質(zhì),就是“老實、膽小”,或者是“離群之雁”。而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成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yōu)勢,使被欺凌的學生在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
6.手段的殘忍性
這是校園欺凌最不容忽視和最危險的一個特征。許多校園欺凌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和制止,就容易升級為嚴重的暴力沖突。而校外人員的參與有可能會使校園暴力呈現(xiàn)殘忍性。校外的不良少年在社會上養(yǎng)成了許多惡習,有的打架逞一時之勇而不計后果。他們心狠手辣,打人下手很重,由于他們實施校園暴力都是有準備、有兇器的,所以常常是輕則造成傷害,重則導致死亡。
總之,中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校園應該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而校園凌辱對學生是一種摧殘,也是對社會和平穩(wěn)定的踐踏。教師要充分了解校園欺凌的類型及其特點,嚴格區(qū)分學生欺凌與學生間打鬧嬉戲的界定,積極行動起來,保持足夠的警覺,堅決預防和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環(huán)境。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