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建環(huán)
[摘 要]在英語閱讀課中培養(yǎng)學生出題的習慣,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由被動變?yōu)橹鲃?,促使學生挖掘自身的潛力,鞏固知識基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 出題;英語閱讀課;習慣培養(yǎng);高中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6-0024-02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閱讀課中,學生的角色是做題者,習慣于先閱讀后做題,最后聽老師分析。學生運用題海戰(zhàn)術,反復地從出題者設計的選項中甄別干擾,查找出正確答案。然而,做題者的閱讀過程始于找問題的答案,止于對照正確答案。他們不能對篇章進行深度理解,不能發(fā)現(xiàn)閱讀材料蘊藏的美,學習作者寫作的方式方法。閱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實現(xiàn)對語言的輸出?!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筆者認為,如果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養(yǎng)成出題的習慣,就能激發(fā)他們閱讀的熱情,發(fā)揮他們潛在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從而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
一、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出題習慣
出題能促使學生從閱讀者轉變?yōu)樗伎颊?,出題能考查學生對現(xiàn)有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出題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效果。此外,學生對詞匯、句型等基礎知識的鞏固,有助于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基本知識框架,強化平時基本功培養(yǎng)與鞏固基本知識的意識。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出題習慣
(一)課堂中打好基本功
出題要求有大量的詞匯與堅實的句法、句群、篇章結構知識基礎。正所謂“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學生在閱讀課中有意識地打好基本功是出題的前提。學生具備出題的能力,基本功必須達到的標準是:詞匯量為3500個;掌握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1000個;能熟練分析含分詞、各類型從句的長難句;準確掌握篇章中各句群之間、各篇章結構之間的發(fā)展規(guī)律。
(二)教會學生如何出題
首先,明確出題方向和題型。出題方向應從三大板塊入手:主旨大意、篇章結構、細節(jié)理解(含詞義猜測、推理判斷)。主旨大意題考查學生對篇章闡述對象、作者立場的一個大概的認識,篇章結構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闡述方法、方向及過程的把握,細節(jié)理解題考查學生的詞匯量和句法理解能力。題型可以是問答題、選擇題、判斷題、連線題、填空題等。教師分析各類題型模式,尤其是針對高考題目類型和題型特點,借助于課本、參考書上的練習進行訓練。
其次,教師示范出題。教師針對某一閱讀材料示范出題,可以把題目備選干擾項的特點分為幾大類,如以偏概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以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Reading為例,教師出一道主旨大意題: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How Henry traveled in London.(偷換概念)
B. Why two brothers gave Henry a bank note.(以偏概全)
C. How Henry cheated the boss in the restaurant.(無中生有)
D. What Henry experienced in England.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各備選干擾項的特點,有助于他們出題時把握方向。
最后,學生嘗試出題。訓練方式可以是先試著就課本某篇文章出題,要求幾位學生上黑板寫出他們的題目,或是教師收集學生出的典型題目,打印好給學生,學生參考教師示范的備選干擾項特點,評出優(yōu)秀題目。對于出題出得較好的學生,請他們講出自己的思路,以供同學參考。出題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出題給同桌做,出題給小組做,還可以以競爭的方式,進行分組比較訓練。如:值日生出題vs課代表出題,教師出題vs學生出題,各小組的題目進行比較等。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出題,教師可以將所選出的優(yōu)秀題目歸納形成校本教材,供所有學生借鑒。
教師引導學生恰當?shù)卦u價所出的題目,可以參考如下評價標準(以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的Reading和2016年全國卷為例,滿分10分) :
(1)備選項主題鮮明,圍繞作者立場,緊扣主題;能考查歸納能力。(2分)
例1 What method does the author use to describe the passage?
A. Giving examples.
B. Telling a story.
C. Analyzing data.
D. Quoting theories.
(2)備選項設計合理,緊扣細節(jié),備選項之間邏輯上相似(1分),對比明顯(1分)。
例2 The underlined word in the sentence “ His brother doubts it.” refers to .
A. the note
B. the bet
C. the mans survival
D. a month
(3)問題的提出能突出學生句法分析的弱點,考查句法理解能力。(2分)
例3 (2016年全國卷I) Nurses and other care-giv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possible meanings of silence when they come across the personal anxiety their patients may be experiencing. Nurses should recognize their own person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ilence so that a patients silence is not interrupted too early or allowed to go on unnecessarily.該句中的their指的是誰?
(4)干擾項設計巧妙,能捕捉細微差別,有利于考查易忽略點,考查非智力因素的影響。(2分)
例4 Which one is right about Henrys coming to London?
A. He came with the help of the wind.
B. He came by ship.
C. He didnt intend to come.
D. He was carried out to sea in the morning.
(5)推理判斷題有邏輯性,考查運用信息點的能力;能關注文章的連貫性,句群間與段落間的關系。(2分)
例5 “If this is your idea of some kind of joke, I dont think its very funny” shows that Henry was _____ .
A. self-respecting B. ashamed
C. proud D. confident
例6 (2016年全國卷III) On one of her trips to New York several years ago, Eudora Welty decided to take a couple of New York friends out to dinner...“Hey, arent you from Mississippi?” the elegant, white-haired writer remembered being asked by the stranger. “Im from Mississippi too.”畫線部分指的是誰?
(三)堅持進行出題訓練
出題訓練始終貫穿于每一節(jié)課中。對于必修1到必修5的每一個單元,必出一道主旨大意題或細節(jié)理解題;課前5分鐘值日生上黑板寫出當天閱讀課的一道題,大家一起做,并分析該題的優(yōu)缺點;教師分析出得較好的題目,如緊扣主題、問題出得巧妙等,適時適當表揚;充分利用參考書、課外讀物作為訓練資源,做到逢練必出題。
三、出題習慣培養(yǎng)的效果
(一)基礎知識方面
為了掃除閱讀障礙,學生自覺地查找閱讀材料中的生詞并積累詞匯,不斷地擴大詞匯量。出細節(jié)理解題,能促使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個長難句,把握細節(jié),從而提高分析能力和閱讀的準確性。
(二)應試能力方面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學生通過自己出題,掌握命題方向與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閱讀時有的放矢,同時閱讀過程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
(三)綜合技能方面
學生閱讀速度加快,理解能力加強。通過閱讀,促進學生把知識應用到寫作及英語對話中,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
(四)非智力因素方面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在閱讀主動性大大提高的同時,不但個人閱讀習慣、團隊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還能挖掘自身創(chuàng)設情境的潛力,把這個學習技巧應用到各科的學習中,全面發(fā)展。
四、存在問題
學生發(fā)散思維、概括能力有限,有的題目備選項概括不全,選項不緊扣主題,各備選項之間無相互聯(lián)系,有的問題題干與答案無邏輯關系等。教師要持寬容之心,正面評價,給予肯定,不能打擊學生出題的積極性。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出題的習慣,是英語閱讀課教學的一個創(chuàng)新,是對題海戰(zhàn)術和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的一個突破,它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調動了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熱情,值得借鑒。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