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古人云“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講的就是昆蟲當中的正面典型——蜜蜂。它們辛勤勞作,授粉釀蜜,供人享用,人類的農業(yè)生產幾乎離不開它們。我們把視線從野外移到室內,也會發(fā)現(xiàn)種類豐富的小昆蟲,或是一些與昆蟲相似的小動物,它們有些會偷吃我們的食物,蛀壞我們的衣裳,也有一些扮演著這些有害小動物的天敵的角色。
放在家里的赤豆、綠豆,時間一長,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上面布滿了蟲蛀的洞!罪魁禍首就是大名鼎鼎的豆象。豆象長著窄窄小小的腦袋和一個向外突出的嘴,與啃食葉片的葉甲(葉甲科)屬于同一類昆蟲。豆象能夠蛀食赤豆、綠豆、黑豆、蠶豆等許多種豆。豆象把卵產在豆子表面,幼蟲孵化出來后,一邊吃一邊往豆子里面鉆,最后把豆子啃出一個個洞,在里面化蛹,數(shù)日后就能化為甲蟲,然后繼續(xù)繁衍后代。豆象一年內可以繁殖10多代,直至把整包豆子蛀得千瘡百孔。所以如果發(fā)現(xiàn)家里的豆子生了豆象,還是把豆子丟掉吧!
在一些老房子中,每到夜里,地板上會時不時閃現(xiàn)出一些行動敏捷的銀色小身影,它們就是衣魚。衣魚是一類非常古老的昆蟲,在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它們就已經爬行在遠古的森林中。衣魚的身上布滿銀灰色的鱗毛,身體從頭胸部向尾部逐漸收窄,最末端有三條長長的尾須,爬行時異常靈活,仿佛在池中游弋的魚兒,所以得名“衣魚”。衣魚最愛吃的食物是各種糖類物質(如淀粉),甚至紙張(纖維素)也在它們的食譜當中。舊時的書本都是用漿糊(淀粉)粘合的,對于衣魚來說,書頁加上漿糊,簡直就是上品佳肴;書本的縫隙也適合它們躲藏,所以經常會在翻書時出現(xiàn)亂竄的衣魚或是被壓死的倒霉蛋。如今,手機、電子書大行其道,家中也愈發(fā)整潔,衣魚少了藏身之處,食物也不那么好找,因而室內也再難覓衣魚的身影。它們,也算是時代發(fā)展的“受害者”吧!
很多低樓層的房子里可能會遇到這樣一種小蟲子,它們很像蜈蚣,但身體卻短了不少,每一節(jié)身體兩側長有一雙長長的腿,頭上有一對大眼睛,一旦被驚擾,就會飛快地爬動起來。舊時,人們將這種蟲子俗稱為“草鞋底”。它們經常在悶熱潮濕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正式的名字是蚰蜒。蚰蜒有15節(jié)體節(jié),遠遠少于蜈蚣的20多節(jié),腿也比蜈蚣更長。蚰蜒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們是多足類昆蟲當中唯一演化出復眼的類群,其視力遠好于只有單眼的蜈蚣??梢院茏匀坏叵氲剑鼈兪莾礆埖墨C食者,四處游走捕捉蟑螂、蛾子等許多室內小昆蟲。蚰蜒的外表并不討喜,甚至有些猙獰,但它們可以幫助人類消滅室內危害更大的一系列害蟲,可謂是“我很丑,但我很有益”。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雙翅目昆蟲的形象總是不好的,因為家中擾人的昆蟲大多是雙翅目昆蟲,比如蛾蠓和蚊子。蚊子造成的困擾大家已經很熟悉了,蛾蠓的危害卻常常被忽視。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的季節(jié),家里的廚房、衛(wèi)生間很容易發(fā)現(xiàn)蛾蠓的身影。蛾蠓的成蟲全身長滿細毛,喜歡停留在墻壁、毛巾、衣物或水果上,它的幼蟲多為腐食性或糞食性,一般生活在下水道中。蛾蠓對于人類健康的危害與蒼蠅差不多,其體表可攜帶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污染食物和傳播許多疾病的可能,如傳播痢疾、腸炎等。如果不想讓這小家伙跑進我們的家,就要用密封性好的防臭地漏,這樣才能把它們隔絕在下水道中。對付飛行能力很弱的成年蛾蠓,電蚊拍再好用不過了。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把它拍死,因為蛾蠓全身都沾滿了病菌。
不管我們樂意不樂意,歡迎不歡迎,這些小“伙伴”一直都陪伴在我們身邊。對于昆蟲,我們不應一味地消滅,而應該先去了解它們,然后用科學的方法減小它們對我們生活的打擾。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跟大自然更和諧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