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春拍季結束,看一圈下來,但凡扛起“學術引領市場”的拍賣行在不景氣的市場表現(xiàn)下仍然捧個盆滿缽滿,完全有逆襲的霸氣。
門外觀望者這個群體常常會有一個普遍的提問,這件拍品為何會拍這么高?價值感從何而來?
就如春拍季一輪下來,會有人議論,周煉霞的一本相冊憑什么落槌達到100萬元,如果僅僅從歷史文獻價值,與吳湖帆、周煉霞一樣有關的隋《董美人帖》為什么卻會流拍?
學術是文化中的制高點,到今日被市場所尊崇,成為潮流的引領,說穿了,沒有秘密,只有一個核心——要講文化,會講文化。
首先要講文化,文化就是所有藝術品為何值得收藏的最大溢價。
關于文化溢價,也被稱作“文化表象溢價”,它是王洋所著的《倫理結構、尊卑與社會生產(chǎn)》一書中首創(chuàng)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的市場條件下,在某些行業(yè)中,不考慮產(chǎn)品本身性能的差異,存在著因文化因素而產(chǎn)生西方產(chǎn)品高于中國產(chǎn)品的長期定價差異。消費者受到了這種文化差異的暗示后,愿意在同等條件下以更高的價格來購買西方產(chǎn)品。
這就解讀了當年國門打開時,人們?yōu)槭裁疮偪竦刈分饋碜晕鞣降纳莩奁?,一只手表、一個皮包、一雙鞋都可以買到天價。西方比東方懂得用文化做文章,用藝術來提身價,用收藏來定圈層?,F(xiàn)代的價值體系構建都來源于西方,包括全球有標準參照體系的拍賣行,當年也是一種資產(chǎn)變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模式。
其次,還是要會講文化。
文化是“軟實力”,從來不能硬講,講的是沉浸式,體驗式,最重要的是講好一個故事,深挖背后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
崇正拍賣今次春拍力推的“倩庵癡語”案例,就是講好了一段吳湖帆與周煉霞的風雅情事,還原了一段文藝圈有文獻價值的人文史。手掌大小的詩詞應答之作從20萬元叫起,大多在百萬元上下落槌,這樣的溢價倍數(shù),也只有用梳理文化的價值來達成。
在“董美人”和“周美人”這兩大美人比拼中,董美人的寂寞就是沒有把自身的故事講好,又沒有及時蹭上“倩語情庵”的熱點,白白錯失了一次良機。
正因為有了吳、周一段情事,承載他們應笞之作的角花箋,也同時被認知和發(fā)現(xiàn)價值;文房熱帶來古墨以“黑黃金”的姿態(tài)也更多進入到藏家的視野,傳統(tǒng)的筆墨紙硯越來越從非主流一步一步跨越到主流;就如一棟建筑,如果不是魯本斯的故居,也就是最普通的民宅,也不可能在固有的土地上疊加出不同可能性的商業(yè)模式出來,更不可能帶動出一個小鎮(zhèn)的品牌效應和商業(yè)繁榮。
前幾日,青年藝術家譚天寫了一篇《走向崩潰的世界工廠——廣州旅程》,他很認真地間那些工藝上乘卻面臨倒閉的加工廠老板:“你們?yōu)槭裁床粍?chuàng)新?”老板們都統(tǒng)一回答他,“因為我們沒有文化”。文化,確實在改變世界的商業(y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