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說早期的兩部教育理論著作《學記》與《學行》

      2018-09-19 03:04:16楊亮
      文史雜志 2018年5期
      關鍵詞:教育理論學記揚雄

      楊亮

      摘 要:中國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學記》。但是,《學記》的廣為流行卻是在東漢以后,而在《學記》還沒有廣為流傳的時期,由兩漢之交的學術領軍人物揚雄撰寫的系統(tǒng)研究教育理論的著作《學行》已經(jīng)產(chǎn)生,且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在唐宋以后也仍然有較大影響。遺憾的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史者卻很少對這本著作予以關注。

      關鍵詞:教育理論;學記;學行;揚雄;影響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學校并對教育進行系統(tǒng)研究、論述的國家。那么,中國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什么?孔子被公認為最早的教育家,他不僅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更在《論語》中記載了許多關于教育的光輝思想,如:“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等。雖然《論語》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但是,它所記錄的并非僅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言行。它還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對孔子的教育思想的闡述并不系統(tǒng)?!墩撜Z》之后才出現(xiàn)了若干有關教育的專論,這其中,《學記》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體系極為嚴整的教育專著”。[1]

      一、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

      就一般意義而言,作為研究教育理論的《學記》,確實是中國古代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對教育進行經(jīng)驗總結和理論概括的專著。因為它很可能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

      據(jù)郭沫若考證,《學記》屬于戰(zhàn)國晚期的思孟學派的著作,作者為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學生樂正克。[2]樂正克在戰(zhàn)國時期很有影響,《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笨芍侵鞒謬鴮W的總教官,以職業(yè)“樂正”為姓。戰(zhàn)國中后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nèi)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其中一派就是“樂正氏之儒”。

      也有學者不贊成郭沫若的說法,認為《學記》不是個人著作。[3]不論《學記》是不是樂正克所著,但它仍被公認為是先秦儒家學派在百家爭鳴和孔子的教育實踐之后,最早從正反兩方面對教育進行經(jīng)驗總結和理論概括的專著。

      《學記》全文約1500字,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開始,引申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足證其于國家層面的重要性。它以言簡意賅的文字和形象生動的比喻,全面地系統(tǒng)地闡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

      《學記》設計了完整的教育體制,從基層到中央分別是“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等不同層次的學校。它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核制度,主張年年招學,隔一年考查,全程九年分為“離經(jīng)辨志”“敬業(yè)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知類通達”等五個小階段和“小成”“大成”兩個大階段。

      《學記》用較多的篇幅,以精湛的筆調(diào)著重描述了教學方面的深刻道理。它認為,“教”與“學”是辯證關系:“學然后知不足”——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能看到自己學業(yè)方面的差距;“教然后知困”——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能看到自己知識和經(jīng)驗方面的貧乏??吹讲罹?,就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就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

      《學記》提出,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必須依靠啟發(fā)式教學、循序漸進教學?!秾W記》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觀,主張先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等情況,作為啟發(fā)誘導的依據(jù)。《學記》提出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教學要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要在學生不良行為發(fā)生前就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fā)展?!秾W記》提出,學校與社會、書本與實踐需要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秾W記》提出“師嚴然后道尊”的思想,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認為“師”是“道”的傳播者,只有尊師,才能達到應用“道”來化民的目的。

      《學記》對教育、教學問題的專門、集中、系統(tǒng)論述以及嚴整的教育體系,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它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chǎn)。

      二、對《學記》“最早”的疑問

      大家知道,古代典籍存在許多佚失、湮沒的情況,而《學記》也存在這種情況。

      今天所見到的《學記》,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為“卷第十八”。[4]《禮記》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制,相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由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郭沫若之所以考證《學記》產(chǎn)生于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是因為《禮記》就產(chǎn)生于孔子后學。孔子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教授弟子,這“六經(jīng)”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文化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因為文古義奧,難以通讀,因而必須加以解讀,幫助理解。六經(jīng)中的“禮”,記載的主要是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所以又被稱為“儀禮”,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后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因此,孔子后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fā)經(jīng)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于《儀禮》的附庸。《學記》就是這樣產(chǎn)生出來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后,由孔子后學所撰寫的大量闡發(fā)經(jīng)義的“記”雖然消失,但在西漢時期仍然能見到部分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稘h書·藝文志》就記載有“百三十一篇”。[5]《隋書·經(jīng)籍志》說這“一百三十一篇”“記”是河間獻王從民間征集所得,并說西漢經(jīng)學家劉向在考校經(jīng)籍時,又從《明堂陰陽記》《孔子三朝記》《王史氏記》《樂記》等典籍中得到數(shù)十篇“記”,總數(shù)增至“二百十四篇”。[6]雖然“記”的數(shù)量很多,但多存于宮中,并未在社會上流傳;又因為這些“記”精粗不一,所以由當時著名的經(jīng)學家戴德加以選擇,整理,編輯,戴德之侄戴圣在戴德選本的基礎上又加以整理。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xiàn)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一是戴圣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洞蟠鞫Y記》流傳不廣,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史》等史籍的《經(jīng)籍志》《藝文志》甚至不予著錄?!缎〈鞫Y記》則由于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家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開始了它暢行于世的時代,以致于后人徑稱之為《禮記》。

      與《學記》同載于《小戴禮記》中的還有約2200字的《大學》和約4600字的《中庸》,也是儒家討論教育理論的著作。按郭沫若的說法,《大學》是“樂克氏之儒的典籍”,《中庸》是“子思的創(chuàng)作權”。[7]不過,它們在《禮記》出現(xiàn)之時并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到了北宋,由于理學家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理學家朱熹又把《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并編著《四書集注》,故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方成為官定的學校教科書、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封建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以上史實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雖然《學記》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但它的廣為流行卻是在東漢以后;而對《學記》的“最早”也必須辯證地看,相對地看。因為,在《學記》還沒有廣為流傳的時期,另一本系統(tǒng)研究教育理論的著作——《學行》產(chǎn)生了。

      三、全面論述教育功能的《學行》

      《學行》為西漢末年的揚雄所著。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是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訓纂篇》等多種學術著作,是西漢末至東漢初期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后世對揚雄的學識和人品有極高的評價,多認為他是孔子之后第一人,孟子、荀子都無法比擬。《宋史·禮八》載,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判國子監(jiān)常秩等請立孟軻、揚雄像于廟庭,仍賜爵號,又請追孔子以帝號”。[8]可知揚雄是當時官方認可的地位僅次于孔子的大儒。唐代大詩人劉禹錫《陋室銘》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之句,足見歷史、世人對其評價之高。

      揚雄深受孔孟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多有改革和創(chuàng)新。遺憾的是,研究中國教育史者很少對其關注。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有孔子、孟子、董仲舒、文翁等人,卻沒有揚雄;有《學記》《大學》《中庸》等著作,卻沒有《學行》。其實,揚雄的教育思想,在《法言》中多處體現(xiàn),最集中論述的當然是《學行》——僅這一篇,就足以讓揚雄在中國教育史上得以流芳千古了。

      《學行》載于《法言》。《法言》仿效《論語》而著,分為學行、吾子、修身、問道、問神、問明、寡見、五百、先知、重黎、淵騫、君子、孝至等13卷?!秾W行》是《法言》的第一篇?!斗ㄑ浴肥且院葱l(wèi)、宣揚孔子及其儒家理論思想為主題的著作,其體裁多為簡短的答問、解說或反駁,應該是揚雄從事教學活動的實錄,但也不排除作者設問自答的內(nèi)容?!秾W行》約1500字,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全面系統(tǒng),博大精深,尤其是在重教、勸學、行道、修德和尊師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觀點,在論述性與習、學與行、博與約等關系問題上更有引人注目的見解。[9]這里僅列舉幾點。

      1.推崇教師的作用

      揚雄高度推崇教師的作用。他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為不少矣。一閎之市,不勝異意焉。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一閎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彼^“桐子”,就是缺乏知識、經(jīng)驗,需要接受教育的青少年。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教師決定了學生的命運,一是說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榜樣。揚雄認為,要學習,最重要的是尋求到適合自己的教師。在當時,最有影響的是經(jīng)學,朝廷也設有經(jīng)學博士。經(jīng)學有學派之分,各學派通過師傳關系得以延續(xù),于是,學術繼承的師生關系就類同于血緣繼承的父子關系。揚雄將此類比為:“呱呱之子,各識其親;蝁蝁之學,各習其師?!边@種情況說明漢代教育家高度重視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谶@一思想,揚雄強調(diào)在教學活動中要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正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所以對教師就必須有相當高的要求。揚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苯處煈斣诟鞣矫嫫鸬奖砺首饔?,成為學生效法的楷模。最根本的要求是行其義,彰其道,做到”事不厭,教不倦”。他強調(diào):“師之貴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師亦賤矣。”也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圣人之道。這樣,揚雄就把為師的標準與治學的要求統(tǒng)一起來。

      2.學習是快樂的

      揚雄認為,在孔子弟子中,顏淵是最快樂的,因為他是以學習為樂的。他說:“或曰:‘使我紆朱懷金,其樂不可量也。曰:‘紆朱懷金者之樂,不如顏氏子之樂。顏氏子之樂也,內(nèi);紆朱懷金者之樂也,外?;蛟唬骸垎枌铱罩畠?nèi)。曰:‘顏不孔,雖得天下,不足以為樂。”這段話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把學習過程看著是快樂的活動;二是把學習作為精神財富而不是物質財富。揚雄對顏淵的肯定,表明他認為學習應該是不帶其他利益考慮的快樂過程。在當時,能夠進入國子監(jiān)的學生,家里就可以免除賦稅,得到獎勵。這樣的情形必然讓一些人將學習作為進入上層社會的手段,以獲取物質利益和榮耀地位。而揚雄卻能從學生層面考慮,把求知視為一種快樂,認為這才符合兒童的天性。自古以來,人們往往將學習理解為“吃苦”,所以有“十年寒窗無人問”,“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說法,又將學習的目的理解為因其“書中自有黃金屋”。而揚雄卻能獨具慧眼,很早就提出以學習為樂的思想,很不容易,可以說是超時代的,兩千年后仍不乏現(xiàn)實意義。

      3.學習深造的途徑

      揚雄認為學習深造的正確途徑就是由“博”返“約”。他認為,圣人之道的精萃集中在五經(jīng)之中,而五經(jīng)各有特長。他說:“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蔽褰?jīng)的學問博大、精深、純正,“舍五經(jīng)而濟乎道者”從古未有,“委大圣而好乎諸子者”也是不可能“識道”的。如何識道、行道?揚雄認為就是由“博”返“約”。他說,“博”是“約”的前提,“寡聞則無約也”。他提倡多聞、多見,“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但是,一般人多知則易導致“雜”,反而成為上進的累贅,只有“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才有“至識”。所以,“博”有待于提高到“約”的層次:“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薄凹s”的標準就是圣人之道。他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這樣的人是掌握不了大義、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他認為君子之道體現(xiàn)在“易”字上,即簡而易用,要而易守,炳而易見,法而易言,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效應。而要達到這四“易”,“約”是必不可缺的。

      綜上可知,揚雄教育思想是非常全面而且博大精深的。史書記載,載有《學行》的《法言》一書問世后頗受學者重視,在社會上“大行”[10],廣泛流傳,甚至在唐宋以后仍然有較大影響。

      注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之《學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2][7]郭沫若:《十批判書》之《儒家八派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高時良:《學記評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學記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之《學記》,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5](漢)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

      [6](唐)魏徵:《隋書》卷三十二《經(jīng)籍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

      [8](元)脫脫:《宋史》卷一百五《禮八》,中華書局1999年版。

      [9]以下所引揚雄之論,均見紀國泰:《〈揚子法言〉今讀》,巴蜀書社2017年版。

      [10](漢)班固:《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作者:成都市郫都區(qū)子云學校校長

      猜你喜歡
      教育理論學記揚雄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fā)展
      芻議揚雄筆下的蠶桑及民生觀
      揚雄的蠶叢說與史學價值
      游園學記——北京君誼中學國際部
      西漢揚雄《太玄》律學思想的初步認識
      何謂教育理論聯(lián)系實踐
      情景教學法在中職排球教學中的應用
      新時期初中班主任工作淺析
      《學記》的教育理想國——看《學記》教我們?nèi)绾巫x經(jīng)
      地理教學(2016年6期)2016-11-11 00:24:07
      讀懂《學記》,讀通自己
      阿勒泰市| 皮山县| 泾川县| 深泽县| 远安县| 夏河县| 旌德县| 东台市| 建阳市| 新干县| 阜阳市| 左权县| 石河子市| 梧州市| 潢川县| 东光县| 新营市| 甘洛县| 专栏| 新竹县| 彭水| 临湘市| 京山县| 漠河县| 自治县| 泊头市| 逊克县| 龙里县| 嘉禾县| 大理市| 清河县| 福清市| 茶陵县| 高淳县| 唐河县| 天峻县| 凤阳县| 灌南县| 云龙县| 乐陵市|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