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進華 楊賢海 陳程 耿樂仙
【摘 要】 目的:觀察背俞穴針罐療法聯合中藥內服從肝腎論治婦女圍絕經期失眠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確診為圍絕經期失眠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予以口服谷維素片治療,治療組予以背俞穴針罐療法聯合中藥內服治療,觀察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總有效率6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背俞穴針罐療法聯合中藥內服從肝腎論治能有效減輕圍絕經期失眠癥狀,療效確切。
【關鍵詞】 圍絕經期綜合征;失眠;針刺;針罐療法;背俞穴
【中圖分類號】R271.11+6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8)04-005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ack-Shu acupuncture-cupp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liver and kidney on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ing perimenopausal insomnia. Methods 60 cases of perimenopausal insomn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Back-Shu acupuncture-cupp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yzanol Tablets treatment,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symptom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6.7%,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63.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P<0.05). Conclusion Back-Shu acupuncture-cupp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insomnia symptoms of perimenopausal period,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s exact.
Keywords:Perimenopausal Syndrome; Insomnia; Acupuncture; Acupuncture-cupping Therapy; Back-Shu
圍絕經期綜合征[1]是指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出現女性激素水平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及心理癥狀,中醫(yī)學現稱之為經斷前后諸癥或絕經前后諸癥。有稱“臟燥”、“百合病”、“年老血崩 ”、“年老經斷復來”。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潮熱盜汗、月經紊亂、眩暈、頭痛、激動易怒、抑郁、心悸、胸悶、失眠、尿頻、外陰干澀、骨關節(jié)疼痛等,其中睡眠障礙是圍絕經期婦女出現的較多問題之一。現代醫(yī)學治療失眠采用睡眠藥物輔助睡眠,雖然起效快,作用強,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潛在的成癮性和反彈性,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且容易引起患者對助眠藥物的反感心理;心理治療亦是常見方法方一,但因個性差異,療效穩(wěn)定性不高,推廣亦難[2]。筆者在臨床運用背俞穴針罐療法中從肝腎論治圍絕經期失眠癥,取得較好效果?,F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圍絕經期失眠癥患者均來源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年齡42~58歲,平均(49.7±4.8)歲,病程2個月至5年,平均(15.5±5.1)個月;治療組30例,年齡43~58歲,平均(50.1±4.7)歲,病程3個月至6年,平均(13.9±4.9)個月。兩組年齡、病程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圍絕經期參照《婦產科學》[1]中對圍絕經期的定義制定,年齡40~60歲,已經絕經或月經紊亂。失眠癥參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3]關于非器質性失眠癥診斷要點制定。 主訴入睡困難,或是難以維持睡眠,或是睡眠質量差;睡眠紊亂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并持續(xù)1月以上;日夜專注于失眠,過分擔心失眠的后果;睡眠量和(或)質的不滿意引起明顯的苦惱或影響社會及職業(yè)功能。中醫(yī)診斷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絕經前后諸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不寐”的診斷制定。
1.3 排除標準: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器質性病變;近3個月接受過性激素類藥物治療,或參加其他臨床研究及治療者;雙側卵巢切除或患有卵巢器質性病變者;疑有或患有乳腺腫瘤者;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未治愈者;惡性腫瘤患者;不能配合檢查、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每晚睡前服谷維素片80㎎(張家口云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H13020683,10mg/片)。
治療組予以背俞穴針罐療法聯合中藥內服治療。背俞穴針罐療法操作:①取穴:肺俞、肝俞、脾俞、膈俞、腎俞、心俞。②五穴均取雙側。操作:局部皮膚用碘伏消毒,并涂以少量75%酒精脫碘。選用0.25 mm×40 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新杏林牌一次性使用針灸針,天津億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垂直進針,得氣后同時在背俞穴的針灸針上拔上中號火罐,力度適中,留針15~28 min。③療程:每天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4周。中藥內服方以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藥用:熟地15 g,山萸肉15 g,山藥15 g,澤瀉12 g,牡丹皮15 g,茯苓15 g,女貞子15 g,旱蓮草15 g,酸棗仁15 g,夜交藤30 g。汗出較多者加浮小麥30 g,五味子15 g;心悸者加丹參15 g,磁石30 g;伴眩暈者加天麻10 g,鉤藤20 g。本研究中選取北京康仁堂藥業(yè)公司的中藥配方顆粒,每日1劑,開水沖服,每日2次,分別于午休及晚間睡前各服1次。
兩組均治療28 d,治療期間停用其他干預觀察結果的藥物。
1.5 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不寐”的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伴有癥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變。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x[TX-*3]±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對照組6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現明顯不良反應。見表1。
3 討論
圍絕經期是婦女的特殊生理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會出現自主神經和性腺內分泌功能失調的一系列癥狀,病初多表現為失眠多夢、頭暈頭痛、烘熱汗出、月經紊亂、周身不適、乏力等,后逐漸發(fā)展可出現憂郁、焦慮、猜疑等。在疾病發(fā)展的過程中,失眠是常見癥狀,往往也是患者最為關注的病證,而且往往是諸多癥狀伴發(fā)失眠,失眠又加重諸多癥狀,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軀體不適和精神痛苦。所以圍絕經期諸癥中,失眠癥的治療尤為重要。谷維素中環(huán)木菠蘿醇類可對間腦功能進行調節(jié),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內分泌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緩解患者失眠、焦慮等情況[6],在臨床中有著廣泛應用,所以本臨床觀察中,對照組仍有部分病例是有效的。
圍絕經期綜合征在中醫(yī)古籍中并無確切名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齊仲甫《女科百問》言:“女至二七,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彼?,絕經綜合征的發(fā)生與腎氣盛衰的關系密切。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腎同源,腎虛亦可引起肝疏泄、藏血功能失職,反過來肝受病亦可加重腎的陰陽失衡??傊?,本病的發(fā)生是各種病因病機疊加的結果,其中醫(yī)藥治療從補腎入手已達成共識,越來越多的醫(yī)家認為在補腎的同時,強調從肝論治[7],故筆者認為治療圍絕經期之失眠宜從肝腎論治。
女性絕經前后,腎氣日衰、沖任虧虛,造成肝之陰血不足,引發(fā)虛煩不眠,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六味地黃丸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三藥相配,滋養(yǎng)肝腎。二至丸中女貞子、墨旱蓮兩藥配合,補益肝腎,滋陰止血。而夜交藤、酸棗仁為助眠經驗,輔以二藥進一步促進睡眠。全方藥少、力專、性平,補而不滯而共奏補益肝腎功。
背俞穴針罐療法在針灸減肥和防治血脂異常癥方面具有效果[8-10]。筆者前期臨床研究顯示,針刺背俞穴針罐療法具有探敏定穴、直刺背俞穴敏感點、針罐結合的特點,背俞穴施治用于治療背腰部局部病變,也能直接調整臟腑功能的盛衰[11-13]?,F代研究認為[14],背俞穴對臟腑功能的作用在于扶正祛邪、調節(jié)臟腑機能的平衡,偏于治療臟腑慢性虛弱性疾病。背俞穴的病理反應在經典古籍就有明確的記載,或“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或“按之快然”,或“按之熱氣甚”,或“應手如痛”,或“陷”。背俞穴處的以上反應可作為診察臟腑病變的客觀依據,在某臟腑的背俞穴找到疾病反應點,即可以診斷某臟腑疾病。這種病理反應與疾病的狀態(tài)有關,有學者稱為腧穴狀態(tài)[14]。這種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部位,也是治療疾病的最佳針灸部位。另外,背俞穴位于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上,是臟腑經氣運行體表背部的一組重要特定穴。且本研究選取的肺俞、肝俞、脾俞、膈俞、腎俞、心俞等背俞穴均與臟腑相應,可以達到通調臟腑的作用?!鹅`樞·背腧》云:“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爆F代醫(yī)學實驗研究證明[15],脊神經是背俞穴針刺效應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之一,背俞穴的針灸效應與神經和內分泌的調節(jié)有關。女性在圍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E2分泌減少,血中E2濃度降低,垂體促性腺激素FSH、LH升高,使植物神經從長期處于生育期的調節(jié)平衡狀態(tài),進入平衡失調狀態(tài)。背俞穴針罐療法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jié)影響內分泌系統(tǒng),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無論是對交感神經機能偏亢還是副交感神經機能偏亢,均能起到良性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63.3%(P<0.05)。表明采用背俞穴針罐療法聯合中藥內服,從肝腎論治圍絕經期失眠癥的療效確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樂杰,謝辛,豐有吉.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49-353.
[2]任圓圓.滋腎寧神方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失眠的臨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
[3]世界衛(wèi)生組織.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103-14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第三輯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98.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6.
[6]聞飛飛,王文悅.酸棗仁湯加味聯合維生素E與谷維素治療更年期綜合征伴失眠20例[J].光明中醫(yī),2017(11):1637-1639.
[7]蔡菲菲,肝腎論治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研究概況[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16):75-77.
[8]楊賢海,郭峰,袁發(fā)慧,等.背俞穴針罐療法治療肥胖病人血脂異常癥臨床觀察[C]//全國代謝綜合征高峰論壇論文匯編,2010(7):13-19.
[9]李艷,袁發(fā)慧,楊賢海,等.背俞穴針罐療法治療肥胖合并血脂異常療效評價[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11):66-67.
[10]羅曉軍,楊賢海,袁發(fā)慧,等.背俞穴針罐療法對肥胖合并血脂異常癥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報,2011,39(1):59-61.
[11]楊燕妮,楊賢海,柴進華.背俞穴直刺法臨床運用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8):37-38,79.
[12]張國勝, 楊賢海. 淺談楊賢海教授的選穴經驗及背俞穴直刺手法[J].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2, 10(7):714-715.
[13]柴進華,楊賢海,李繼恩.背俞穴針罐療法聯合熱敏灸治療凍瘡31例遠期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4):4577-4578.
[14]鐘君華,江佳棟,楊賢海.基于經典理論背俞穴針罐療法的臨床思路淺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20):111-113.
[15]魏瑞仙,巴艷東,呂虎軍.艾灸背俞穴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6(2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