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芳
摘 要 阮,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始于秦漢,至今為止,阮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上,阮樂器經歷過輝煌與沒落,當前,阮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傳承至今的阮曲更是不斷減少。在該種情況下,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阮曲的創(chuàng)建與傳承被逐漸提上日程。文章以阮曲《風搖竹》為主,探討了其的情感風格與演奏技巧,以期讀者對阮曲有以基本了解,為阮曲的發(fā)展傳承奠定基礎。
關鍵詞 阮曲 《風搖竹》 情感風格 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42.9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音樂,是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耙魳窡o國界”,可見音樂感染力之強。好的音樂之所以廣為流傳,在于演奏者的情感表達與技巧增色,并且,不同的音樂,展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提高了音樂的豐富性,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壯大。音樂,能夠感染聽眾,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阮曲《風搖竹》是林吉良創(chuàng)建的作品,文章對其展開探討。
1如何提高阮音樂演奏水平
在阮曲演奏中,想要精確表達樂曲中的情感,演奏者必須詳細分析阮曲,全面掌握阮曲的演奏風格,通過嫻熟的演奏技巧,將阮曲中的情感傳遞給觀眾,給觀眾留下美好又深刻的印象。想要了解阮曲的情感風格,不僅僅要掌握曲子的演奏風格、來源背景,更要有扎實的演奏技巧,也就是基本功,有扎實的基本功才可以更完善的詮釋阮曲的演奏風格。如同要建一個好的房子,就必須要有牢固的地基,只有基本功扎實,才能更好的保障阮曲的演奏效果。總之,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領域中,阮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音樂歷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下文以《風搖竹》一曲對阮曲展開探討。
2阮曲《風搖竹》的情感風格
在《風搖竹》中,共有四個段落,表現(xiàn)了作曲者的情感風格變化。在四個段落中,分別展現(xiàn)了和風、細雨、竹筍、搖竹。
阮曲《風搖竹》是阮教育家林吉良創(chuàng)作的阮曲,在《風搖竹》創(chuàng)作時,作曲者正身在竹林,他觀看到竹子的挺拔搖曳,聽到竹林演奏成曲,感受到竹子的高風亮節(jié),有感而發(fā),做出《風搖竹》一曲,表達了作曲者對竹子品質的喜愛與贊美。因《風搖竹》時林吉良望景生情之作,所以,樂曲在自然和人情之間產生了多種色彩,展現(xiàn)了林吉良對人生的深刻認知。
在阮曲《風搖竹》之中,樂曲由一陣陣不穩(wěn)定的和風搖動竹林為起始;進入第二段后,細雨隨著和風而至,滋潤了竹林;樂曲進入第三段,在細雨滋潤下,竹筍破土而出,新生的竹子為竹林帶來了旺盛的生命力,展現(xiàn)了自由的華彩;最終,樂曲進入第四段時,再次重復和風搖動竹林的景觀,展現(xiàn)了生命力的流轉不息。在樂曲《風搖竹》中,四個段落,仿若四季輪回,展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了解。
實際上,《風搖竹》寫作時,正是林吉良處于彷徨不定的時期,而窗外竹林的勇敢、不怕風雨、敢于面對挫折的氣節(jié)和精神,感染了作者,為林吉良帶來啟發(fā),使其堅定了前進的步伐,并有感而發(fā),做出《風搖竹》一曲?!讹L搖竹》描述的不僅僅是和風搖竹林的景象,更是作者由彷徨到堅定的情感歷程,因此,在《風搖竹》彈奏中,把握其情感個風格非常重要。
3阮曲《風搖竹》的演奏技巧
3.1《風搖竹》的演奏技巧
與諸多阮曲相比,《風搖竹》的篇幅并不長,但是,在其中,卻涉及了許多中阮特色的演奏技巧。在《風搖竹》第一段中,左手演奏大量運用打弦、帶弦技巧,演奏方式為:左手的手指擊打琴弦,之后,手指向左抬起,撥動琴弦,如此演奏形象展現(xiàn)了不穩(wěn)定和風的畫面,一股股和風向聽眾鋪面而來卻又快速遠去。此時,右手主要展現(xiàn)的是撥弦技巧,柔和了音色,使第一段音樂更加貼近和風飄忽而來、倏忽而去的形象。
在《風搖竹》第二段中,因作曲者展現(xiàn)的是細雨形象,而細雨滴滴答答、連綿不絕,因此,在阮曲中,作曲者采用十六分音符、中速節(jié)奏、分解和弦的音型,左右手都以彈奏為主,形象展現(xiàn)出細雨形象。并且,因速度為中速,給聽眾以安寧之感。并且,在第二段音樂中,穿插了幾句抒情性輪奏,展現(xiàn)了細雨的柔美。在演奏第二段落時,應注意音樂的連貫性,重視右手演奏時的位置變化與角度變化,展現(xiàn)細雨柔美的同時,表現(xiàn)出細雨的縹緲。
在《風搖竹》第三段中,節(jié)奏自由,開頭弱起,忽強忽弱忽快忽慢,如同風一般,竹筍沐風沐雨而自然生長。因此,在該段落演奏中,運用雙手彈奏的技巧,彈性與力量同在,展現(xiàn)出的音樂時而輕緩、時而果斷。在本段演奏中,節(jié)奏非常自由,代表的是竹筍的沐雨后的自然生長,但是,竹筍生長依靠自然規(guī)律,因此,在音樂節(jié)奏上,展現(xiàn)出自由而規(guī)范,形散神不散的狀況。另外,在這一段落中,有兩個琶音長輪直出,第一個琶音長輪的前面如同跟風雨作斗爭,最后戰(zhàn)勝了風雨,破土而出。第二個琶音長輪為該段結尾,形象的展現(xiàn)了竹筍經歷了大自然的種種挫折,茁壯成長成了挺拔的竹子。第三段的節(jié)奏多變,為聽眾展現(xiàn)出更生動、具有生命力的竹林,散發(fā)著強烈的生命力與迷人的光彩。
在《風搖竹》第四段中,演奏主要技巧為:左手橫按、右手彈挑過弦,音樂旋律充滿了動感,節(jié)奏起伏多變,形象展現(xiàn)了和風吹來,竹林搖曳的形象,為聽眾展現(xiàn)了風搖竹林的壯麗景象。并且,第四段與前面三段形成鮮明對比。
3.2阮曲《風搖竹》的練習方式
實際上,《風搖竹》本身篇幅較短,演奏技巧并不復雜,但是,其卻將多種演奏技巧巧妙結合起來,在彈奏《風搖竹》,學生多種阮演奏技巧得到鍛煉,因此,在阮的練習中,《風搖竹》是一首常用的練習樂曲。并且,因《風搖竹》內的情感風格多變,在演奏中,存在一定挑戰(zhàn)。長期練習該作品,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樂曲中的情感表達。
在具體練習中,《風搖竹》第一段,極易出現(xiàn)打弦、帶弦聲音較小,音樂強弱不明顯的狀況,甚至于,給人以混淆不清的感受。對此,在練習第一段時,學生應首先練習“慢”,重視每一個音符的清晰度,保障打弦、帶弦的力度平均。在這一過程中,為避免力度不均,打弦、帶弦強弱不明現(xiàn)象,學生應對每根手指進行練習,逐步增加手指力度,以此掌控力度與聲音間的關系。學生對“慢”熟練掌握后,可逐漸提速,以此保障該段落的演奏水平。
在練習第二段時,因第二段要求的是細雨柔和,因此,在彈奏中,右手觸弦時手腕應處于放松狀態(tài),并保障與上一段的銜接。在輪奏練習時,可先由彈奏起始,保障彈奏與輪奏在音色、音量的平均,逐步加快速度,展現(xiàn)出小雨滴答不覺的形象。注意:避免一味追求速度,導致彈聲、挑聲相差較大,影響了音樂的意境。
在練習第三段時,學生應注意把握節(jié)奏,因為,旋律起伏、手指力度、演奏速度等的細微變化,都會展現(xiàn)出不同情感。在阮曲練習中,學生應避免一味依照節(jié)拍演奏,應注意自身演奏風格的形成,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第三段自由度較高,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
4總結
總而言之,中阮作為我國傳統(tǒng)樂器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藝術底蘊,為阮咸帶來較大的發(fā)展空間。近幾年,國家逐漸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承,古樂器也逐漸煥發(fā)光彩?;诖?,文章探討了《風搖竹》的情感風格、演奏技巧,并對《風搖竹》的練習展開探討,以期加深人們對中阮的理解,推動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于馨雅.淺談阮曲演奏的氣韻和情感[J].音樂天地,2014(08):44-46.
[2] 曹宗蕾.中阮演奏中的技巧分析與應用[J].戲劇之家,2016(07):50-50.
[3] 康婧,劉佳音.淺析阮曲《風搖竹》的情感風格及演奏技巧[J].北方音樂,2017(24):77-77.
[4] 阮璐.淺談情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0):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