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青春,段文濤,方崇芳,蘇冬彩
河南省洛陽榮康醫(yī)院(洛陽471013)
主題詞 神經衰弱/中醫(yī)藥療法 電針 @舒肝解郁膠囊
現代醫(yī)學將神經衰弱列為心理疾病類型,認為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西醫(yī)治療的思路大多以抗抑郁、抗焦慮藥物調整患者神經遞質水平,達到改善患者心理情緒狀況、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1]。但由于大多數抗抑郁、抗焦慮藥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在改善患者神經衰弱癥狀的同時增加其他臨床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無根本性的改善。在中醫(yī)體系里,神經衰弱屬“郁病”、“失眠”、“虛勞”、“心悸”范疇,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yī)辨證將神經衰弱分為不同的中醫(yī)證型如,肝氣郁結證、心腎不交證、心脾兩虛證[2-3]。目前臨床肝氣郁結證型的患者占比較高。肝氣郁結型患者臨床表現為:精神抑郁、夜臥不安、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脈弦等。中醫(yī)治療以多種手段達到疏肝解郁、理氣、解郁、除煩為基本原則[4-5]。常用的疏肝解郁中藥組方、針灸、氣功、推拿、拔罐等皆對疾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由于患者病情證候差異,單一的中醫(yī)措施治療效果因人而異,穩(wěn)定性較差,選擇不同的中醫(yī)治療方法組合可明顯穩(wěn)定并增強臨床療效[6-7]。本研究采用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電針刺激穴位治療神經衰弱取得較好臨床療效,且安全性高,供臨床參考。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經衰弱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44.85±7.46)歲;體重(69.93±7.48)kg;體質量指數(23.55±4.34)kg/m2;病程(2.85±0.43)年;既往神經官能病病史中強迫癥3例、焦慮癥23例、恐怖癥7例、軀體形式障礙28例。觀察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45.12±7.39)歲;體重(70.09±7.38)kg,體質量指數(23.48±4.29)kg/m2;病程(2.91±0.39)年;既往神經官能病病史中強迫癥2例、焦慮癥22例、恐怖癥9例、軀體形式障礙2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體質量指數、神經衰弱病程、既往神經官能疾病病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對神經衰弱的診斷標準;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和療效標準》中對郁病和(或)不寐和(或)虛勞和(或)心悸的證候標準;年齡18~65歲;無嚴重心腦血管、肺、肝、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神經系統(tǒng)疾病;認知功能正常,能理解醫(yī)護人員對相關量表的解釋并配合完成量表測評;了解參加此次研究利弊,并愿意配合各項研究工作,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多種藥物過敏史及對研究方案中所用藥物過敏史;有暈針史者;入組前1個月內采用其他藥物治療者。按照就診順序編號,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0例。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完善抑郁、焦慮評分檢查,明確患者病情重點,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神經衰弱健康宣教,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認知,指導患者進行心理訓練,進行心理疏導,調整定時睡眠的作息習慣,平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關系。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對照組行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采用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電針刺激穴位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3個月)。對照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根據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選擇適當的抗抑郁、抗焦慮藥物進行治療。抑郁藥物選擇帕羅西汀(國藥準字H20031106,規(guī)格:20 mg)20~40 mg/d,口服治療,抗焦慮藥物選擇鹽酸丁螺環(huán)酮片(國藥準字H19991024,規(guī)格:5 mg/片),起始劑量:5 mg,2-3次/d。第2周可加10 mg/次,2~3次/d。不超過40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采用舒肝解郁膠囊(國藥準字:Z20080580)口服治療,2粒/次,2次/d,早晚各1次連續(xù)服用3個月為1個療程。同時采用電針刺激穴位治療,儀器采用上海賢太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電針治療儀(滬械注準20162270850,型號:XTD-82C),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循經取穴,所有患者均選取百會、神門、大陵、足三里、內關穴、三陰交穴、心俞、腎俞穴,將穴位分成兩組,1次/d,交替選擇穴位組,刺激強度先選擇中等強度,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刺激強度,調整到適合患者的刺激強度后,停針30 min。對于臨床表現出失眠的患者增加太淵穴,雙顳部頭痛者增加陰陵泉穴及太陽穴等。每周2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共計24次為1個療程。
3 療效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療程后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 和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PSQI)變化情況,評價兩組患者神經衰弱臨床療效并比較。收集整理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并比較。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自評量表涉及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每項均采取5 級評分制,從1-5級分別對應:沒有癥狀、輕度、中等、偏重、嚴重。共計9個范疇90個題目,最低得分90分,說明患者主觀感覺無任何不適,最高得分450分。評定患者精神癥狀嚴重程度以總均分計算,總均分=總分/90 。總均分越高說明精神癥狀越嚴重。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PSQI):PSQI量表由7個因子共計9個自評和5個他評條目組成,每個因子按0-3分對應睡眠障礙的嚴重程度,最高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神經衰弱臨床療效評定: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精神和軀體癥狀消失,恢復到病前的生活工作學習狀態(tài);好轉:精神和軀體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能從事腦力和體力活動;未愈:精神癥軀體癥狀基本無變化。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等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Z=4.953,P=0.026,χ2值=5.038,P=0.012)。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 兩組患者SCL-90、PSQI評分變化 兩組患者入組前SCL-90總均分、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完成1個療程治療后,兩組患者SCL-90總均分、PSQI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CL-90、PSQI評分變化(分)
3 藥物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出現胃腸功能紊亂6例、胃腸道不適7例、頭痛、頭暈5例、無力3例、嗜睡3例、失眠1例、食欲減退或厭食2例、皮疹1例、心慌1例共計26例(37.14%)的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胃腸功能紊亂1例、胃腸道不適2例、頭痛、頭暈2例、無力1例、嗜睡1例、失眠2例、食欲減退或厭食3例、皮疹2例、心慌1例,共計12(17.14%)不良反應,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現代醫(yī)學對神經衰弱的治療尚無特效藥,大多采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物治療,長期服用抗焦慮藥、抗抑郁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反而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存質量方面的利弊難以平衡。中醫(yī)治療以標本兼治見長,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從疾病病因著手祛除病因,降低患者復發(fā)率,在眾多慢性疾病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8-9]。中醫(yī)將神經衰弱列為情志疾病范疇,病機寒熱虛實夾雜,且變化多端難以把握。中醫(yī)學者認為[10]神經衰弱病因以憂愁、抑郁、憤怒、思慮以后悲傷不解、所欲不遂而產生劇烈的精神波動,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情緒波動首先影響心神,《靈樞·口問篇》曰:“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其治當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因此古醫(yī)家在治療此類疾病時,疏肝、安神、解郁貫穿整個疾病的治療過程[11-12]。中醫(yī)經絡學說在疾病的辨證論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針灸是對應經絡學說的治療方法。寒凝、氣滯、血瘀多種原因皆可導致經絡阻塞。神經衰弱患者肝氣郁結、情志不暢,經絡阻塞現象普遍存在。采用針刺的方法疏通經絡,達到疏肝理氣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舒肝解郁膠囊是中藥材貫葉金絲桃和刺五加精制而成的一種現代藥物制劑,其作為臨床廣泛應用的治療抑郁、焦慮疾病的藥物,因其副作用少,可長期服用,且治療后患者復發(fā)率低。貫葉金絲桃為藤黃科植物貫葉金絲桃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寒,歸肝經,是臨床治療肝氣郁結,情志不暢的要藥[13-14]。國內外學者對貫葉金絲桃提取物治療抑郁的臨床研究顯示,其與傳統(tǒng)抗抑郁藥物的臨床療效相似,但其藥物不良反應率低,患者接受度高,中斷治療率低。刺五加是歷史悠久的中藥材,其功效為:“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久服“輕身耐老”,配伍它藥可以達到“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的治療目的[15-16]。另雷教著《炮炙論》記五加皮:“陽人使陰,陰人使陽”。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顯示,刺五加中的刺五加甙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的功效,可發(fā)揮鎮(zhèn)靜、寧神,可有效提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可用于治療神經方面的疾病。臨床多項研究顯示[17-18],刺五加聯用它藥對抑郁癥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電針是針灸的現代化應用形式。神經衰弱患者肝經不暢,采用循經取穴的方法,對肝經行走穴位的百會、神門、大陵、足三里、內關穴、三陰交穴、心俞、腎俞穴等穴位進行刺激,疏通肝臟關聯經絡,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并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選取對應的穴位刺激,緩解臨床癥狀。
本方案采用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電針刺激的方法治療神經衰弱患者。結果顯示,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電針刺激治療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藥物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者、對神經癥狀和睡眠質量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者。說明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電針治療神經衰弱患者具有更為明顯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舒肝解郁膠囊聯合電針刺激穴位治療神經衰弱臨床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及睡眠質量,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且安全性優(yōu)于西醫(yī)治療,對神經衰弱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