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燁
什么是善呢?
你站在一座小山之上,看到山下一片黑暗,于是費盡千辛萬苦,將所謂的光明投向每個角落,自以為功成名就,于是轉(zhuǎn)身而去。
這是善嗎?若是山下眾人正呼呼大睡,你這“光明”反驚擾了他們的美夢呢!
珍妮特·溫特森曾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描述了一個場景:站在山頂,望向下方的小村莊,然后大呼“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
沒錯,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
你認(rèn)為是“光明”,于是用以照亮黑暗,別人可能并不需要;你認(rèn)為他需要一條更好的路,于是強拉硬扯,別人卻只想走上自己選擇的路;你認(rèn)為他需要安慰和陪伴,卻不知他只想一人度過長夜……并不是每個人都認(rèn)同你以為對的方向,這是很多人未能明白的一點。正如奧修在《佛,空性之心》中寫的,“別人是地獄,是因為別人拿走你們的自由,可能是透過非常深愛的方式,可能是透過善意。”這樣一種莫名的甚至帶些強制的“善意”反而往往將人推入深淵。
那么,難道我們該一直默默旁觀嗎?
那些“以善之名行兇”的舉動,往往不是由于心中的“惡”,而是一種不經(jīng)意間的“不尊重”而形成的。不是說你不尊重這個人,而是不尊重他的自由和獨處。你先站在了一個“我認(rèn)為他需要”的角度上,那么,你給予的“善”便永遠(yuǎn)不可能成為別人真正需要的善。
真正的善,只有一種方式,就是我跪下來,你踩著我的肩膀,然后你可以翻過這座墻。《世界上的另一個你》便記錄了這樣的一種善。黛博拉沒有選擇像別人一樣打包好一堆吃食和衣物放在收容所門口,而是走進去,無視那些油膩的桌椅和混亂的雜物,和里面的人談天,做飯,像對待外面的任何一個人一樣,讓每一個人走出過往,走出貧窮和困窘。她沒有投之以光明,她走進這黑暗中,輕輕地扶了每個人一把。
勿以善之名行兇,而要持一顆真誠、平等的心。別總是以一種隨意的、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去施舍你的“善行”,你要記住,沒有人需要那樣的東西。
沒錯,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
我要記住這一點。
【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xué)高三(9)班】
點評
作文論述了“善并不一定就是善”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觀點,視角獨特。全篇由珍妮特·溫特森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所寫的“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貫串,材料獨特,并且觀點新穎。每段間形成層層遞進和相互補充的關(guān)系,使作文整體的論點比較完整且沒有偏頗。文中事例和論述穿插交錯,也使整體的表述更為明朗。
(陳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