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代鑫鵬,周研,李慧靜,王向紅,宋春麗,桑亞新
(河北農業(yè)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屬毛茛科芍藥屬落葉灌木,在我國各地種植廣泛,牡丹籽年產量可達數萬噸,資源較豐富,極具開發(fā)潛力。近些年,對于牡丹籽的開發(fā)利用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研究文獻相應增多。眾多相關數據表明[1-3],牡丹籽的營養(yǎng)價值高,油脂含量29%~34%,蛋白質含量18%~22%,油脂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以上,其中主要為亞油酸和α-亞麻酸。α-亞麻酸和亞油酸作為人體兩種最主要的必需脂肪酸,具有多種活性功能,如降膽固醇、降血壓、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4]。2011年3月22日衛(wèi)生部批準牡丹籽油為新資源食品。
傳統(tǒng)的油脂提取方法主要有壓榨法,溶劑浸提法,隨著油脂工業(yè)的發(fā)展,人們開發(fā)了水代法、水酶法和超臨界CO2萃取法等。其中壓榨法能耗較高,油脂得率低;溶劑浸提法雖然油脂得率高,但此方法存在溶劑殘留;超臨界CO2萃取法對設備要求較高,且成本高,不利于工業(yè)化發(fā)展;水酶法條件溫和,高效簡單,無污染,無殘留。研究表明[5],水酶法提油具有良好的開發(fā)利用前景。
本研究采用水酶法從牡丹籽中提取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提取率為指標,采用單因素和正交試驗法優(yōu)選水酶法最佳提取工藝,采用氣相色譜-質譜(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聯(lián)用分析了所得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組成,為牡丹籽的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1.1 材料
牡丹籽:河北圣丹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
1.1.2 試劑
中性蛋白酶 Neutrase 1.5 MG(1.5 AU/g)、堿性蛋白酶 Alcalase 3.0 T(2.4 AU/g)、α-中溫淀粉酶 BAN 480(480 KNU/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膠酶)Pectinex Ultra SP-L(3 200 U/g)、復合纖維素酶Celluclast 1.5 L(700 EGU/mL):諾維信(中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氫氧化鈉(分析純)、鹽酸(分析純)、正己烷(分析純)、KOH-CH3OH:天津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正己烷(色譜純):美國Tedia公司。
1.1.3 試驗儀器
JP-500C-6高速多功能粉碎機:永康市九品工貿有限公司;HJ-2B恒溫磁力攪拌器:金壇市醫(yī)療儀器廠;1000 mL雙層夾套燒杯:上海壘固儀器有限公司;HH-601超級恒溫水浴鍋:江蘇省金壇市榮華儀器制造有限公司;pH計FE20: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T1000型電子天平:常熟市雙杰測試儀器廠;FA2004電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TGL16M型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長沙易達儀器有限公司;Agilent 7890A-5975C氣相色譜與質譜聯(lián)用儀(GC-MS)、HP-IN-NOWax毛細管色譜柱:安捷倫公司。
1.2.1 牡丹籽成分分析
水分含量測定: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水分的測定》;粗蛋白含量測定:GB 5009.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粗脂肪含量測定:GB 5009.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脂肪的測定》;可溶性糖含量測定:苯酚-硫酸法[6];淀粉含量測定:GB 5009.9-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淀粉的測定》;粗纖維含量測定:GB/T 5515-2008《糧油檢驗糧食中粗纖維素含量測定介質過濾法》;灰分測定:GB 5009.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灰分的測定》。
1.2.2 油脂提取
取30 g牡丹籽粉末(40目)置于夾套燒杯中,加相應量的酶,5倍蒸餾水[7],調節(jié)pH值和酶解最適溫度。酶解結束后,將酶解液高速離心,轉速10 000 r/min,時間20 min,收集上層油脂,計算牡丹籽油提取率。
工藝流程:牡丹籽→去殼→粉碎(40目)→加水混合→調pH值、溫度→加酶酶解→離心→取上層油層→計算油脂提取率。
1.2.3 酶制劑的確定
本研究主要針對復合纖維素酶、果膠酶、中性蛋白酶、堿性蛋白酶及α-中溫淀粉酶進行篩選。考慮到成本問題以及后續(xù)生產,從中確定一種提油效果最優(yōu)的酶進行后續(xù)試驗。
1.2.4 提取率測定
1.2.5 水酶法制備牡丹籽油的單因素試驗設計
為更精確的優(yōu)化出最適條件,本試驗稱取30 g牡丹籽粉,設定基礎條件為:溫度50℃、pH值為8、加酶量2%、酶解時間4h。每個因素取相應的值進行單因素試驗,并確定每個單因素最佳值所處范圍,根據這個范圍取相應值進行正交試驗來確定酶解最佳工藝條件。
1.2.6 正交試驗設計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選定酶解溫度、酶解pH值、加酶量3個水平為考察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進行L9(34)正交試驗,每個試驗重復至少3次,以牡丹籽油提取率為指標,確定牡丹籽油水酶法提取的最佳方案,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1.2.7 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及相對含量分析
甲酯化:稱取提取的牡丹籽油0.1 g于10 mL容量瓶中,正己烷定容至10 mL,于混勻器上震蕩搖勻。取2 mL油樣于10 mL于試管中,加入2 mL KOH-CH3OH溶液在20℃下進行衍生,并在振蕩器上搖勻,反應10 min后,轉移至離心管中,在4 000 r/min條件下離心5 min。離心后,取上清液(正己烷層)過0.45 μm有機濾膜后,進行色譜分析[8]。
表1 因素水平表Table 1 The factors and levels
色譜條件:HP-IN-NOWaX19091N-136型石英毛細管柱(60 m×250 μm×0.25 μm);載氣為高純度的氦氣(99.999%),柱前壓69.8 kPa;升溫程序為80℃保持8 min,以6℃/min升溫至180℃,保持8 min,再以8℃/min升溫到250℃,保持2 min;載氣流速1 mL/min;分流比 50 ∶1;進樣量 1 μL[9]。
質譜條件:質量掃描范圍(m/z)40 u~550 u,EI離子源溫度230℃,分辨率1 000,溶劑延遲8 min,傳輸線溫度250℃,電子能量70 eV,四級桿溫度150℃。數據檢索庫為NIST 14.L庫[9],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脂肪酸相對含量。
每個試驗至少重復3次,運用SPSS 17.0、Origin 9.1軟件對牡丹籽油提取率進行進行數據分析,并采用主體效應間的檢驗對提取率進行多重比較(P<0.05)。
牡丹籽基本成分及含量見表2。
表2 牡丹籽基本成分及含量Table 2 The basic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peony seeds
由表2可知,牡丹籽主要成分為粗脂肪和粗蛋白,其中粗脂肪含量達到29.99%,高于大豆的含量(約19%)[10],是一種良好的油料作物。
參照1.2.2的提取方法,通過預試驗得到各酶制劑的最適pH值和溫度,并在加酶量2%、酶解時間4 h條件基礎上,比較堿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α-中溫淀粉酶、果膠酶、復合纖維素酶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確定適宜酶制劑。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酶制劑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enzyme preparations on extraction rate of peony seed oil
由表3可知,纖維素酶的效果不佳,雖然它能夠水解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但其最適pH值為酸性,此條件下不利于蛋白質與油脂的分離。選擇堿性蛋白酶是利用蛋白酶對蛋白質水解作用,對細胞中脂蛋白,或由于在粉碎制油工藝過程中,磷脂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的、包絡于油滴外一層蛋白膜進行破壞,降解脂質復合體,減弱油脂與蛋白質結合,從而促進了油脂釋放[11-12],大大提高了油脂提取率。試驗證明堿性蛋白酶對油脂提取率較高,且酶制劑的種類直接影響著提取率,堿性蛋白酶的作用效果好也經過了相關報道[13],所以經篩選之后選擇堿性蛋白酶進行后續(xù)試驗。
2.3.1 酶解時間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
在酶解溫度50℃、酶解pH 8.0、加酶量2%的條件下,考察酶解時間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1。
圖1 酶解時間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time on the oil yield of peony seed
由圖1可知,酶解初期,牡丹籽油脂提取率隨酶解時間的延長呈現(xiàn)上升趨勢,在5 h時提取率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之后略有升高,趨于平穩(wěn)。酶解時間長短決定酶對底物作用程度,在反應前期,底物濃度較高,酶的作用有利于破壞細胞結構,促進油脂與其他結合物質分離,提高油脂提取率[14]。另外,長時間的酶解對于生產成本及油脂品質都不利。故確定較適宜酶解時間5 h作為后續(xù)試驗條件,該條件下油脂提取率達36.23%。
2.3.2 酶解pH值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
在酶解時間5 h、酶解溫度50℃、加酶量2%的條件下,考察酶解pH值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酶解pH值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pH on the oil yield of peony seed
由圖2可知,酶解pH<8.5時,牡丹籽提取率呈上升趨勢;pH>8.5時,隨著酶解pH值增大,油脂提取率下降;酶解pH 8.5時,提取率達最大值37.90%。pH值大于或小于8.5時,不利于其催化活性的充分發(fā)揮,使蛋白質的降解受阻,提取率降低,而過高的pH值,還易使油脂皂化,影響牡丹籽油脂品質。故確定最適酶解pH值為8.5進行后續(xù)試驗。
2.3.3 酶解溫度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
在酶解時間5 h、酶解pH 8.5、加酶量2%的條件下,考察酶解溫度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3。
圖3 酶解溫度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oil yield of peony seed
由圖3可知,在40℃到50℃溫度變化階段,隨酶解溫度升高,牡丹籽油提取率提高;酶解溫度在50℃時,提取率達最高值;酶解溫度繼續(xù)升高,牡丹籽油提取率降低。這是由于酶解溫度較低時,堿性蛋白酶活性低,酶動力反應速率小,隨著酶解溫度的升高,速率增加,提取率顯著升高達37.35%。而過高的酶解溫度會導致酶變性或部分酶失去活性,酶量減少,牡丹籽油提取率降低。故確定適宜酶解溫度為50℃作為后續(xù)試驗條件。
2.3.4 加酶量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
在酶解時間5 h、酶解溫度50℃、酶解pH 8.5的條件下,考察加酶量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結果見圖4。
圖4 加酶量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enzyme on the oil yield of peony seed
由圖4可知,在0.5%~2%加酶量范圍內,牡丹籽油提取率隨加酶量的增大而不斷提高,這是由于加酶量的提高增加了活性分子間的碰撞機會,加快反應進行,促進了油脂釋放。隨著加酶量的提高,提取率逐漸趨于飽和。由于加酶量的提高會增加生產成本,故確定適宜加酶量為2%進行后續(xù)試驗,此時提取率為38.46%。
2.4.1 正交試驗結果
根據單因素的結果,設計L9(34)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優(yōu)化試驗,每個試驗至少重復3次,結果見表4。
表4 正交試驗結果分析表Table 4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 analyse
續(xù)表4 正交試驗結果分析表Continue table 4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ult analyse
由表4可以看出,根據極差R的大小判斷得: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因素的主次順序為:C>B>A,即加酶量>酶解pH>酶解溫度,提取工藝最佳組合為A2B1C3,最佳提取條件為酶解溫度50℃,酶解pH 7.5,加酶量2.5%,牡丹籽油提取率為42.14%。進行了3次驗證試驗,最適酶解條件下牡丹籽油脂提取率平均值為42.08%,綜合分析,可以將A2B1C3確定為最佳提取工藝。
2.4.2 正交試驗方差分析結果
正交試驗方差分析見表5。
表5 正交試驗方差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variance
由表5可知,因素B和C不同水平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說明pH值與加酶量對油脂提取率有顯著影響;因素A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溫度在正交設計的3個水平對油脂提取率無顯著影響。
根據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所得質譜信息經NIST 14.L譜庫定性分析,牡丹籽油離子圖如圖5所示。
圖5 牡丹籽油樣品總離子流色譜圖Fig.5 Total ion chromatogram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sample
如圖5所示,通過水酶法提取得到的牡丹籽油經甲酯化處理后,離子流色譜圖中主要脂肪酸在相應時間內出峰。據出峰時間不同,脂肪酸甲酯依次為棕櫚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亞油酸甲酯、α-亞麻酸甲酯。峰響應值最高的為α-亞麻酸,最低為硬脂酸。具體相對含量見表6。
如表6所示,通過GC-MS對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進行了脂肪酸成分分析[15],結果表明:牡丹籽油中脂肪酸主要包括5種,分別是:油酸、亞油酸、α-亞麻酸、棕櫚酸、硬脂酸,相對含量分別為26.52%、25.67%、40.04%、6.09%、1.67%,且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到92.23%。
表6 牡丹籽油脂肪酸組成及其相對含量分析Table 6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peony seed oil
本研究采用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的提取率為指標,采用單因素試驗與正交試驗方法,考察了酶解溫度、酶解pH值、加酶量對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響。最終確定牡丹籽油最佳提取工藝如下:提取溫度50℃,pH 7.5,加酶量2.5%,油脂提取率達42.08%,較基礎條件下提高28.12%。牡丹籽油中主要包含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α-亞麻酸5種脂肪酸,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2.23%。優(yōu)選的最佳提取方法操作簡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含量較高,適合于工業(yè)生產,可為牡丹籽油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