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49歲的銘輝坐在沙發(fā)里,身體瑟瑟發(fā)抖。半年內(nèi),先有3位好友相繼離世,讓他開始恐懼死亡。
我慢悠悠地問:“如果3位好友離世的經(jīng)歷是一本書,這本書叫什么名字,書中的內(nèi)容會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銘輝略作思考說:“這本書應(yīng)該叫做‘此生未完成,人生無常,該注意自己的身體了,不要再喝酒了。”
說到喝酒,銘輝打開了話匣子。他是東北人,性格豪爽,在圈子里有“拼命三郎”之稱。拼命三郎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說他工作上能干,愛鉆研、愛學習,多次榮立公司一等功,是公司最年輕的處級干部紀錄保持者;二是說他喝酒拼命,為人實在,能夠活躍氣氛,大家都說,“沒他在場,喝酒都沒意思了”。
我繼續(xù)問:“這種害怕對你生活的影響是什么呢?”
“現(xiàn)在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酒不敢喝了,煙也不敢抽了,根本無心工作了,就是一個詞‘怕死?!?/p>
“你覺得害怕在你跟死亡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我問。
銘輝認真地回答:“害怕是我跟死亡之間的隔板。有害怕在,我跟死亡的距離是遠的?!?/p>
我驚異于他的表達,繼續(xù)發(fā)問:“這個擋板對你起到了保護作用,讓你遠離死亡了嗎?”
“它是來保護我的,但是來得太兇猛了?,F(xiàn)在,領(lǐng)導(dǎo)和同事不再約我喝酒了,即使去了飯局也不讓我喝酒。我突然找不到自己了。這種感覺你能體會嗎?”
“我大概很難體會得到,但一定是很不舒服的感覺。”我接著問,“在這幾個月里,有沒有某一個時刻或者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內(nèi)心是平靜安寧的,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是讓自己更加害怕的?”
思路清晰敏捷的銘輝很快做出了回答。
因為很年輕就當了領(lǐng)導(dǎo),已經(jīng)多年不動手做具體工作了。最近,銘輝開始自己寫報告、查文件,每當覺得自己有用、有價值時,感覺就很好。在陽光好的中午,他還會外出散步,這也讓他感覺寧靜。而感覺不好的時候,大都處于兩種狀態(tài)中,一是外出吃飯的時候,另一個就是爬樓的時候。銘輝家住在6樓,每天一爬樓就氣喘,氣喘會讓那種“要死”的感覺復(fù)蘇。
說著說著,銘輝似乎自己把自己說明白了?!澳囊馑际钦f,讓我多做一些讓自己心靜的事情,盡可能遠離一些讓自己害怕的情景吧!”
帶著很多疑問,我們一直往前聊,特別是如何讓“此生未完成”變成“此生終完成”。
12次咨詢后,銘輝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銘輝搬到了有電梯的新家,再也不用爬樓梯了。每天午飯后,他會在公司的操場上快步走一小時,他的體重已經(jīng)減了6公斤,腿變粗了,肌肉力量越來越強。
銘輝的妻子租了一塊地,他每個周末陪著妻子去種地,妻子歡樂的笑聲仿佛讓他們回到了戀愛時。銘輝還參加了一個金石雕刻培訓(xùn)班,他說,這是自己12歲的夢想。
細想起來,我們已經(jīng)兩個月沒有提到死亡恐懼這件事情了。
【案例亮點】首先通過對“害怕”的外化,讓他看到害怕是擋在自己與死亡之間的隔板,起到遠離死亡的作用。再通過傾聽生活中具體的故事和細節(jié),讓他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獲得安寧,如何遠離誘發(fā)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行為的改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夢想和期待,讓自己的人生故事改寫為此生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