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命題特點】
2018年高考一共8套語文試卷,在文言文上大體呈現(xiàn)出三種格局。格局一:全國三套卷,選取人物傳記考查,側(cè)重考查斷句、古代文化常識、文章分析概括、翻譯。格局二:北京卷,選取諸子散文考查,側(cè)重考查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翻譯、思想內(nèi)容理解。格局三:江蘇卷、天津卷、浙江卷等,選取散文考查,側(cè)重考查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章分析概括、翻譯。賦分不盡相同,其中以北京卷賦分最多,為24分,浙江卷賦分20分,全國三套卷均賦分19分。江蘇卷賦分18分,天津卷賦分最少,為15分。
具體而言,命題呈現(xiàn)以下特點:
1.全國三套卷的人物傳記均選自“二十四史”,為正面人物形象,閱讀字數(shù)一般在650字左右。北京卷的散文均為諸子散文,江蘇卷、天津卷、浙江卷等均為出自古代詩文大家之手的散文。不過,題材雖有所不同,但命題的出發(fā)點卻是一致的,均體現(xiàn)了“依據(jù)考試說明、向教材范圍外拓展”的特點。
2.文言文閱讀能力考查題量一般為5-6小題,題型以“客觀+主觀”為主。涉及文言文翻譯的內(nèi)容,一般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xiàn),考查學生識讀、理解、分析與鑒賞等能力的試題多為客觀題型。
3.文言文閱讀試題并不僅僅考查學生“讀”的能力,而是綜合考查考生古漢語知識掌握情況、文言文閱讀能力、古代文化常識了解情況、考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等。
4.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難度有所增加,一改以往靠復習資料便可應對的局面,或需要考生平時有更扎實、豐厚的古文化積淀,或需要考生能根據(jù)所選文言文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
【命題展望】
1.未來幾年的文言文考查,將基本延續(xù)現(xiàn)有格局,繼續(xù)呈現(xiàn)三足鼎立的態(tài)勢,各地考生均需對本地區(qū)上幾年度的文言文試題進行認真分析,了解題型,明確考查內(nèi)容。比如,使用全國卷的考生,要將備考重點放在人物傳記上;北京考生,則要將備考重點放在諸子散文上,而其他省市考生,則要將備考重點放在古代名家散文上。
2.翻譯仍將是命題中的??停瑹o論哪種試卷,都不會將其冷落,考生必須花大力氣進行重點訓練。其中要加強訓練含有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的句子。
3.古代文化常識有加大難度的趨勢,這將給備考者帶來不小的麻煩。畢竟,古代文化常識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無論備考者怎樣用心整理。都難免掛一漏萬,難以窮盡。在此,筆者也想給高考命題者一點建議,多體諒一下學子的不易,文化常識既然是“常識”,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去鉆牛角尖,讓廣大備考者無所適從。如果難度繼續(xù)加大,繼續(xù)考查生僻的內(nèi)容的話,多數(shù)考生恐怕最終不得不采取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了。
【備考指導】
1.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各地考生均應以自己所在省市上一年度使用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題為樣本,進行針對性訓練。比如,使用全國卷的考生,就要重點研究人物傳記的閱讀,牢牢把握人物傳記的閱讀考查規(guī)律。目前,全國卷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基本選自“二十四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生可以適當拓展自己的閱讀視野,進行針對性閱讀訓練,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將文章內(nèi)容與具體的歷史時代、歷史人物、重要史實、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理解、分析的習慣,建立起“文史”學習的觀念和意識,了解史實、積累典故,逐漸建構起自身的“文史”知識體系。
2.注重積累,培養(yǎng)語感
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要注意學習、掌握、積累大量的古漢語字、詞、句等知識;在此基礎上,善于借助工具書,學習及運用文言文閱讀的增、刪、移、換、補等方法,初具獨立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逐漸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進而逐漸養(yǎng)成識讀、理解、分析、鑒賞、反思等文言文閱讀能力。
3.放眼課外,擴展視野
考生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拓展文言文閱讀的視野。盡可能地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文化習俗、生活形態(tài)、地理環(huán)境等情況。
4.針對訓練,提升思維
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不僅考查閱讀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在文言文閱讀訓練中,要有意識地進行“讀題”、推理、判斷等方面的訓練,來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能力。以“讀題”為例,“讀題”不僅要讀題干,還要認真閱讀試題中各選項的內(nèi)容。
5.基本題型,明了規(guī)律
各地考生應該熟悉所用試卷的考查題型,一一分類訓練,明了其中的答題規(guī)律。比如,北京考生就要認真研究先秦散文閱讀規(guī)律。先秦散文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v觀近年來高考對先秦散文的考查,所選先秦散文基本是以“三性”為標準:一是思想性,二是藝術性,三是可讀性。答題技巧如下:
整體閱讀,快速推進。初讀先秦散文,只需知其大概,大體弄清人物及關系、年代、地點、事件、景物、作者的思想觀點等。不要為個別字糾纏不休。先秦散文中專有名詞的稱謂十分特殊,譬如,《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中有個人叫樂正夔,這個名字實際是“職業(yè)加名”的結構,類似還有“盜跖”“匠石”等,對這些稱謂我們不必仔細研究,有時只要聯(lián)系上下文即可知曉。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再根據(jù)試題的需要,精讀語段相關部分。
詞語類題目要聯(lián)系語境,回歸課文。從先秦散文中選取材料,必須符合“淺顯”的標準,即使感覺稍難,一般來說下面的考題會相對容易一些,尤其理解詞義和翻譯,因為命題者會避開文中難以理解的地方。所以在讀文解題過程中,要有信心,要用好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要回歸課本。第二個原則,是聯(lián)系語境,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