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恩平
【內容摘要】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并把知識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因此,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知識落實與鞏固的關鍵。只有提升問題的有效性,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的提問具有藝術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 有效提問 提問策略
在教學中,巧設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手段,也是一種教學藝術。而有效的教學提問,能夠引起學生的回答或回應,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歷史與社會》課堂上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以生為本藝術提問,創(chuàng)建學生學習情境
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在學生的角度,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制造認知沖突。有藝術感的提問,會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在提問與學生的求知心理間,創(chuàng)立一種觸及學生思想和情感領域的情境,這樣會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更有實效性[1]。
比如,在講授經濟建設發(fā)展和曲折《失誤與挫折》的課程中,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了一幅“大躍進”時期的漫畫,兩個牧童騎在肥大的豬身上和一篇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廣西環(huán)江縣紅旗村農業(yè)社水稻畝產65217公斤的報道。學生們看后無比驚訝,緊接著提問:(1)《人民日報》是國家機關報,怎么會刊登出這樣嚴重失誤的報道呢?(2)那時候人們會相信嗎?都沒人說實話嗎?反映的實質問題又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和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擦出思維火花,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恰當時機有效追問,連貫知識提高興趣
追問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連續(xù)性的問題組成的提問方式。在恰當?shù)臅r候進行有效的提問,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清晰深入,使學生的回答變得規(guī)范詳細。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問題不清楚、不肯定、不夠深刻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shù)淖穯枺@是一種建立在關注學生回答問題和善于利用反饋信息而進行的有效指導行為。
比如,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的課程中,即提出問題:英國為什么要對中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呢?在學生回答后,緊接著追問以下問題:(1)英國制造戰(zhàn)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保護鴉片貿易)(2)那么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是怎么樣的情況?(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乾隆皇帝把四個通商口岸改為廣州一處。)(3)那么英國為什么要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在工業(yè)革命后經濟實力發(fā)展壯大,成為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更多的工業(yè)原料,推銷工業(yè)品,開辟國外市場,英國把掠奪矛頭直指中國。)(4)我們再想一想,如果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還會爆發(fā)嗎?(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是必然的,虎門銷煙只是導火線)經過這一系列的追問,把課堂前后所學的知識點貫穿起來。課堂問題經過這樣的追問設計后,能讓學生產生較強的追問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精神振奮,積極思考問題,教學效果極佳。
三、針對性巧設提問,抓住教學重難點
教師要根據課標的要求、教學目的和目標,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的設計問題,指引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點[2]。提問時抓住重點、難點及模糊知識點,針對教學的矛盾處、關鍵處提問,才能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講授《西周的建立與統(tǒng)治》的課程中,在欣賞《封神榜》主題曲揭開教學目標,展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1)商紂王為什么會敗于周武王?周朝是怎樣建立和鞏固的?(2)分封制建立后分封的對象是誰?其目的又是什么?而受封者有什么義務,其依據又是什么?分封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3)舉例說明禮樂制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這種制度有何弊端?對現(xiàn)代社會有何影響?以上問題是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突破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通過上面的提問,教師讓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充分顯現(xiàn),然后教師順著他們的錯誤仔細分析,不斷引導,能讓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的重難點也就得到了解決。
四、問題開放分層次,提高提問有效性
在教學課堂中提問,問題的開放性程度與思考的質量和問題的有效性有關。開放性問題答案很多,不唯一,其目的是旨在讓知識、思維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養(yǎng)成發(fā)散性思考的能力,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寬松、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
比如,在講授《美國的誕生》的課程中,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在北美革命中,為什么北美人出人意料的贏得了戰(zhàn)爭?(2)能告訴我在你眼中華盛頓是一個怎樣的人?......開放式設計的問題可以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差的同學也可以利用書籍的信息尋找相關的、相對明確的答案;具有基本認知和思維能力的學生也可以使用書籍提供的信息來尋找相關的、更隱晦的答案;而具有更高的認知基礎、思維水平的同學,不僅能使用顯性和隱性答案的信息,還可以利用他們之前的知識和經驗,找出書中未涉及的答案。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思考問題的快樂,極大地提高和擴大了獲益學生的普遍性和廣泛性。
結束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中必要的步驟,教師設問要突出“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設問的出發(fā)點必須要在啟發(fā)學生主動思維和樂學心理的基礎上,讓他們能在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學好歷史與社會;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和思考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培養(yǎng),得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星科.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藝術探討[J].讀寫算:教師版,2015(39): 132.
[2]屈釗昕.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7(4):94-95.
(作者單位:寧波市象山文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