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月華
(泰興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江蘇 泰興 225421)
目前,在老年人群體中,各種肺部疾病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肺部疾病,會導致患者臨床表現出一定的氣道高反應,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為提高治療效果,臨床針對該病進行綜合性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同步的護理工作。本次研究探究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6 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3例,患者年齡分布范圍為60歲~78歲,中位年齡為63歲,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46例、37例。入組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實施對比研究,對照組患者41例,給予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患者42例,給予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病程、肺功能水平以及KPS評分等指標,均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統計與組間比較
在兩組患者入院之后均對其實施常規(guī)綜合性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給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
(1)心理干預。針對老年患者大多病程較長、心理狀態(tài)不佳等特點,在患者入院后及時與其進行交流。關心其心理狀態(tài)及變化情況,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疾病治療與康復相關知識,增強其康復信心。
(2)呼吸功能訓練。針對不同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其參與呼吸功能恢復鍛煉,向患者講解腹式呼吸以及 擴胸等的方法,幫助患者掌握相關要點。引導患者從臥位體操開始鍛煉,科學呼吸,鍛煉自身呼吸功能,每日2次。
(3)氧療干預。對患者實施一定的氧療護理,以更好的改善患者體內的低氧血狀態(tài),促進其吸功能的恢復。對吸氧流量予以嚴格控制,保持持續(xù)低流量,每日吸氧時間保持14h以上。
(4)康復鍛煉。充分考慮老年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態(tài)為期制定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案。合理控制鍛煉量,鍛煉過程中監(jiān)測心率、呼吸等,避免過度運動。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實施肺功能水平檢測與行為狀態(tài)KPS評估,并對統計結果予以統計處理。
數據分析統一使用SPSS19.00軟件,行為狀態(tài)KPS評分等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組間統計學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例(百分比),組間比較實施χ2檢驗。計算P值,將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病程、肺功能水平以及KPS評分等指標,均P>0.05,見表1。
治療后3個月經肺功能檢測治療組的FEV1、FVC、FEV1/FVC檢測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肺功能水平檢測與分析(±s)
表2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肺功能水平檢測與分析(±s)
組別 FEV1(L) FVC(L) FEV1/FVC(%)對照組(n=41) 1.11±0.10 1.26±0.21 43.11±2.35治療組(n=42) 1.68±0.12 2.59±0.23 75.12±2.31 P值 <0.05 <0.05 <0.05
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的行為狀態(tài)KP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行為狀態(tài)KPS評分與比較(±s,分)
表3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行為狀態(tài)KPS評分與比較(±s,分)
組別 KPS評分對照組(n=41) 71.23±0.32治療組(n=42) 86.02±2.15 P值 <0.05
對于老年患者而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癥狀,表現出呼吸困難等,影響其肺功能以及日?;顒覽2]。臨床針對該病患者,在對其實施積極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做好同步的護理工作,以更好的促進患者康復。本組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全面、細致的護理干預,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治療后3個月經肺功能檢測治療組的FEV1、FVC、FEV1/FVC檢測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的行為狀態(tài)KP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肺功能以及行為狀態(tài)方面的應用效果。具體的護理干預過程中,從呼吸訓練和康復鍛煉以及氧療干預和心理干預等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為患者提供了全面、細致的多方面護理服務[3]。進而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的接受治療,并通過不同的訓練和鍛煉逐步改善自身的肺通氣功能和活動狀態(tài)[4]。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fā)現,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各項指標以及活動狀態(tài),效果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