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fā)平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作為“職業(yè)的提問家”應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巧妙使用,更好地發(fā)揮提問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此菩⌒〉奶釂枺渲袇s蘊含著大大的學問。當然課堂提問的方式很多,只有巧設妙招精提問,才能催生有效的課堂教學,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在此,向各位老師介紹教學中常見的妙問幾招。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 問題提問 妙招
一、巧設路標:畫龍點睛抓重點
教師提問要畫龍點睛,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抓住重點,在“節(jié)骨眼處”巧妙設置問題,讓提問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助推器。畫龍點睛的提問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要做到“因材設問”。這里的“材”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一是指“教材”,.要針對教材提問,要在教學的關要處設置問題,使問題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和重點展開:二是指 “學生實際”,包括學生的身心特點、生活環(huán)境、知識儲備等,設計具有個性特點的問題。
在教學“認識整萬數(shù)中” 教師故意用萬級上只有一個數(shù)位“萬位”的計數(shù)器,給學生撥出三百萬。于是學生便開始了討論:
生1:那就在萬位上撥300個珠子就是啦。
生2:萬位上怎么可以有300個珠,真是……
在學生“心求通而未能解,口欲言而不能達”之際。教師提出問題:這個計數(shù)器數(shù)位夠嗎?這一問就如路標指引學生往認識更大計算單位這條路上走去。教師畫龍點睛的提問,針對教學重點的提問,成為了活躍學生思維 的“導火線”。
二、順水推舟:將錯就錯糾誤點
當學生做出錯誤的結論時,我們不回避,也不立刻直白地指出其錯誤,而是積極地應對、調(diào)控,允許,包容和接納學生的錯誤,通過追提問,順水推舟,引導學生自己糾正錯誤。這樣雖然看似浪費了時間,實際上卻能使學生得到有益的啟發(fā)和教訓,同時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敢說敢問的習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錯誤”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資源。這難道不正是我們進行教學的目標嗎?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中:把一條木棍鋸成8段,每段需要2分鐘,求多少分鐘可以鋸完?學生大多不加思索地回答說:“16分鐘”。如果將教師的想法告知學生,他們未必能夠掌握,倒不如將難題留給他們學生。于是教師順水推舟,問道:“太棒了,我也覺得是16分鐘,但是能想辦法證明我們的結論嗎?”此時,引導學生大膽探索,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驗證.結果,有的拿出紙條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畫圖分析,整個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通過證明馬上就能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得到正確的14分鐘.得到正確答案后,再加以比較兩種思維的不同,找出這題的關鍵處,即所需的次數(shù)比段數(shù)少1,使學生真正明白了這題的數(shù)量關系的本質(zhì).
學生的出錯也在常理中,要不教師的主導如何體現(xiàn)。能“將錯就錯”,將“出錯”的資源放在合理的地方, 順水推舟的提問,那將是糾正教學誤點的“寶貝” 。簡言之,將錯就錯的提問就是引其碰壁,促其領悟.
三、順勢追問:伺機而解除疑點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伺機而動的提問就是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把握最佳提問時機。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頭腦里產(chǎn)生疑問的“憤悱”狀態(tài)的時候.這個時候?qū)W生求知欲望強烈,對教師的提問特別凝心.陳秀琴老師執(zhí)教的《軸對稱圖形》一課,其中關于“五圖”的討論片段尤為經(jīng)典,在此與讀者一同分享.
師:都說實踐出真知,數(shù)學學習講究深入.就這五個圖形,我覺得還有話想說.比如第一個梯形,它是軸對稱圖形,但是……
生1:(趕緊接著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梯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操作,對折一般梯形,無論怎么對折都沒法完全重合)
師:其他圖形.你有話說嗎?
生2:我想說說三角形,雖然這個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是有些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老師提供圖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學生搡作]
生3:我認為平行四邊形并不是都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比如菱形.
生5:長方形、正方形。
師:還有話要說嗎?
生6:我認為所的圓都是軸對稱圖形……(出示等腰梯形、正五邊形、圓形)
師:我們的學習越來越深入了,雖然這三個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但它們就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嗎?
生1:面積不同。 生2:形狀不同。
生3:我覺得圓無論怎么折,兩邊都可以完全重合,但是其他兩個圖形卻不行。
師:我最欣賞他發(fā)言中的一個詞,是哪一個詞兒?
生4:我覺得是“無論”。
師:這個同學已經(jīng)把我們研究的目光集中到對稱軸的條數(shù)上來。
張老師瘳寥數(shù)語、巧妙點撥,將學生的學習一步步引向深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都說實踐出真知.數(shù)學學習講究深入,就這五個圖形,我覺得還有話想說,比如第一個梯形,它是軸對稱圍形,但是……”“還有話要說嗎?” “我們的學習越來越深入了,雖然這三個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但它們就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嗎?劉老師這一個個極具啟發(fā)性的提問恰似一個個重磅炮彈將學生的思維閘門擊穿,學生思維的潮水由此洶涌奔騰,在- 次次窮追不舍思維的交鋒中,學生對軸對稱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只有精巧得當?shù)摹爸菃枴?,才能問出“思維”,問出“激情”,問出“智慧”,問出“創(chuàng)造”。
四、柳暗花明:妙問開“花”共發(fā)展
課堂提問是催生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契機,基于“智問”,生成智慧的課堂氣氛,凸顯課堂思辨之美,彰顯人文課堂魅力。而有時,學生課堂上突如其來,甚至讓人慌了陣腳的發(fā)問,實則蘊含演繹精彩的寶貴資源。在執(zhí)教“一億有多大時,就曾出現(xiàn)這樣情況。
通過計算得知一億粒糧食,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可以吃大約223年。看到這樣的結果,學生不由贊道: “哇,223年,好長?。 苯處熃又f:“是呀,我們每天天節(jié)約一粒大米,竟然可以供一人吃兩百多年,所以…” 教師話沒說完,學生便異口同聲的說:“節(jié)約糧食”。是啊,所以我們要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闭f完教師便將手中的粉筆往粉筆槽一扔,只見粉筆蹦蹦跳了幾下,掉到了地板,結果跳出了一個大問題。班上一個孩子站起來,問道:“老師,我也有一個問題,能問嗎?”他見老師答應了就說:“一個老師一天節(jié)約半只粉筆,如果全中國1000 萬個老師一年可以節(jié)約多少只粉筆呢?如果每只粉筆一分錢,一年可以節(jié)約多少錢? ”好一個一年可以節(jié)約多少錢,如此突如其來的發(fā)問,作為教師的我們會怎么解決呢?我們且來看看本課的老師是如何解決的.她愧疚的說 道:“是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從節(jié)約一粒米,一分錢、一張紙、一滴水、一支粉筆做起。剛才老師沒撿起粉筆是錯的,給我一個機會,我保證不會再犯,好嗎?話音未落,孩子便鼓起了掌。隨后就聽到就傳出一陣計算器的滴滴聲……
這樣的處理方式不正彰顯了人文的課堂的魅力。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苯虒W中的馗尬不少見,那就需要教師聆聽不同的聲音。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加強,提出巧妙的問題,也給教師以巨大的收獲。正如劉老師在教后記中寫的:“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知識,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精神乃至做人的準則,令我終身受益,能夠在課堂上聆聽不同的聲音,我是幸福的,能給了我們柳暗花明的感受,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共同發(fā)展嗎?
課堂上的提問妙招還有許多,如投石激浪、循循善誘破難點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紹。這些看似小的課堂提問,實則是一門大的學問和藝術,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完善和創(chuàng)新!總之,在問題的土壤中運用適當?shù)姆椒ㄅ囵B(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價值的問題會“不盡長江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