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軍
學者弗萊雷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墩Z文課程標準》也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構筑深度對話,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教師要和學生在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取得教學相長的雙重效果。語文課程有很強的人文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一點,構筑多元動態(tài)對話的過程,讓學生進行包括師生、文本等在內的多元深度對話,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一、開放過程,激活個性體驗
學者巴赫金提出,世界是敞開的,一切都在前頭,由此可見,教師要作為引領者,幫助學生在自由的閱讀氛圍中進行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達到充盈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要促使學生說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要用自己的話語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著更有深度的地方拓展。
《雨巷》這首詩具有很強的朦朧性,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其中“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代表了什么含義,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參與到其中,激活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其在交流對話中逐步了解。如有學生談到“丁香”是一種花,人們常常在詩歌中運用花來比喻女子。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丁香結”,讓學生能具體定義“丁香”代表的是具有愁緒,代表美麗、高潔形象的姑娘。此時有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作者可能不光是為了表現對姑娘的思念之情,或許還有深意。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展現一些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境況。有學生在閱讀后指出:“當時社會處于黑暗之中,很難想象作者在此時會留戀男女之情,所以我覺得這首詩有隱含的意思,姑娘或許指的是美好的生活理想?!?/p>
文本是一個載體,能達到傳達人文情懷的效果,然而很多學生的思考不夠深入,無法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涵。這時便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教師要用有深度的對話引導學生領悟,這樣便能讓學生更好地沉浸在文本中,產生自己的獨特感悟。
二、縮短代溝,走進文本深處
學者張穎華在研究語文教學時提出,由于不同的學生個體在文化程度、生活經歷等方面都和文本的作者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閱讀文本時會有一定的隔膜,有時很難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為了讓學生能縮短和文本之間的距離,真正走入文本的深處,教師要組織學生和文本進行深入對話。
《氓》是《詩經》中的著名詩篇,其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差距較大,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教師要避免淺層次的“假對話”,多給學生提供和文本背景有關的知識點,用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在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縮短“代溝”,令學生讀懂文本。如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婦女的戀愛常常受到封建禮教的干涉,而當時男子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女子離開丈夫后生活很難維持。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分角色誦讀詩歌,嘗試進行角色扮演,并在此后討論自己能否從中有所啟發(fā),能否感受到女子情感的變化和生活的體驗。這樣學生便能和文本進行深度對話,擁有更真切的閱讀體驗。如有學生提出:“‘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也,不可說也是一句很具有抗爭性的話語,能很好地展現女子的悲慘經歷?!?/p>
目前的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忽略學生的個人閱讀體驗,忽略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忽視師生對話的深度等。教師若能把握好對話教學,則能改變課堂一言堂的現狀,令學生對文本有更加深入的感想。教師只是對話的“綠葉”,要引導學生成為絢爛多彩的“鮮花”。
三、形成激蕩,體察作者情感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不少文本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但是由于學生在閱讀時并未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因此,很難體察到情感之美妙。教師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和文本的作者形成深度對話,要想作者所想,感受其獨特的體會,讓學生在始終飽滿的情緒下體會文本中蘊含的精神實質。
閱讀《荷塘月色》時,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變化很難有透徹的研究,不明白作者如何含蓄委婉地借助景物描寫抒發(fā)對現實的不滿之情。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作者的生活境況,讓學生了解當時社會處于白色恐怖中,思考作者在這種境況下被迫進行古典文學研究,有著怎樣不甘的心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思考作者的情感,如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作者不能投筆從戎,但內心又不能忍受自己碌碌無為的狀態(tài),你覺得他內心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對話中漸漸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呼應,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超脫現實但是又不可得的無奈。再聯(lián)系文中一些展現情感變化的句子,學生便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心理,明白這篇文章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生的對話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發(fā)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必要的思維情境,令學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在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文本。這樣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時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構筑多元化的深度課堂對話,讓學生深入進行生生、師生、生本對話,體驗文本的內涵,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成為閱讀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