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我的踏跡之行很少去看山水,而多看人文,因為我覺得山水是上蒼所賜,而人文卻是當?shù)匕傩沼弥腔蹌?chuàng)造的,因此我常常帶著敬仰之心前去“朝拜”。初聽昆明西山的大名,一個“山”字讓我興致索然,后因聽說那里有聶耳墓最終得以成行,沒想到在做攻略時發(fā)現(xiàn)明嘉靖年間楊慎就曾在《云南山川志》中贊譽:“蒼崖萬丈,綠水千尋,月印澄波,云橫絕頂,滇中一佳境也?!?/p>
如果說滇池是云南的生命之源,西山則當屬滇中巨臂,二者或遙相呼應,或山水相連,猶如相戀的情侶。古人稱西山為“臥佛山”,又稱“睡美人”,山中幽篁碧翠,濃蔭垂翳,清澗流泉,琤琮和鳴。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云南民間有“耍西山”、對唱山歌小調(diào)的傳統(tǒng)風俗。身著民族節(jié)日盛裝的男女來到西山,有的乘車抵高峣村,登華亭山,有的坐船達龍門村,由千步崖石階登羅漢崖,萬人匯集于此,在山中微風里起歌,場面宏大,歌聲婉轉(zhuǎn)悠長。
西山除山石嶙峋的羅漢崖外,其余均被茂密的樹林覆蓋,名勝古跡分布在層林疊翠的山間,山茶、蘭花、杜鵑和海棠等花爭奇斗艷。西山上的三清閣和龍門是一組構(gòu)建在主峰羅漢山懸崖峭壁上的建筑群,是西山勝境的精華所在。登上龍門,越發(fā)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及精巧技藝,這是在千仞峭壁上開鑿的石窟石道工程,石雕、石室、崖壁上至今還留有歷代文人的題詠,憑欄下視,腳下是百丈懸崖峭壁,舉目遠望,湖天一色,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
元代忽必烈之孫甘麻剌在羅漢山崖壁下建有梁王避暑行宮,云南梁王在太華山建梵剎(今太華寺),當年徐霞客游至云南西山也曾寫下《游太華山記》,詳細地記述了西山的各處名勝特點。人雖已下山,心卻仍隨千年古剎遠行,古建筑、古佛寺、古遺址、古墓群、石窟寺、摩崖石刻等皆印于心底,此行不僅是沐浴森林氧吧之行,也是感受古今中華文化之旅。
滇池岸邊,至今流傳著一段古老而凄美的傳說:一對家境貧寒的青年男女真心相愛并私定終身,不料覬覦少女美貌的財主施毒計將小伙害死,姑娘失去愛人悲痛欲絕,日夜在滇池岸邊奔走呼號,直到生命耗盡,氣絕身亡,可憐的女子便化作了坦臥大地的“睡美人”。
傳說令人唏噓,置身煙波浩渺的湖畔,面對云蒸霞蔚的內(nèi)陸大湖,眺望酷似不幸少女的“睡美人”,多少“江州司馬”為之淚濕青衫。
“睡美人”北起碧雞關(guān),中經(jīng)華亭、太華、羅漢諸峰,直達南面觀音山,氣勢磅礡,首尾蜿蜒長達數(shù)十里,令人嘆為觀止。我們今天看到的“睡美人”已然歷盡千年滄桑,唐代稱之為“碧雞山”,據(jù)說是因“睡美人”誕生之初有鳳凰前來長鳴泣悼,當?shù)厝瞬恢区P凰,將其稱作“碧雞”,遂得此俗名。元明以后改稱“太華山”,后因其地處昆明城西,當?shù)厝朔Q其為“西山”,“睡美人”也因此有了“西山睡美人”之謂。
高原陽光燦爛,碧空如洗,站在滇池邊的海埂公園放眼看去,藍天之下“睡美人”輪廓分明,就連下垂入水的長發(fā)亦形神兼?zhèn)洌唤腥藝K嘖稱奇。聽海埂當?shù)乩腺慕榻B,倘若是在昆明至呈貢的公路上眺望,愈加真切而妙不可言,湖面波光瀲滟,猶如云水施粉黛,湖鏡對梳妝,“睡美人”越發(fā)豐姿綽約。
文化因名勝而生,名勝因文化而名,昆明名勝之眾盡人皆知,而在西山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有一片緩坡,綠樹掩映間長眠著人民音樂家聶耳。墓地主體為琴盤,墓穴如琴頸,七個花臺呈琴品狀象征著七個音階,道上的二十四級石階暗示其僅在世二十四歲,琴盤頂部七塊晶瑩的墨石上分兩行橫書“人民音樂家聶耳墓”,墓地設計新穎,構(gòu)思精巧,既符合聶耳人民音樂家的特點,又顯得莊嚴大方。
離開西山,我徑直去了昆明甬道街73、74號。論規(guī)模,論精美,這座院落都稱不上出類拔萃,院內(nèi)只有三間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這里就是聶耳在昆明的故居。嚴格來說,這里不是聶家的祖業(yè),而是房東楊家的房產(chǎn)。1902年,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從玉溪來到昆明行醫(yī),租用此房開了一家中藥鋪,取名“成春堂”,十年后的一個春日,聶耳便出生在這里。
進入院落,悠揚的樂音縈繞在耳畔,那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韻。對于這笛音,小學課本中有篇文章曾有還原:“悠揚的笛聲飄蕩在林間小路上,許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細雨中靜靜地聽他吹笛子。”而這吹笛子的少年正是聶耳,這美妙的笛聲是他拜師學藝的結(jié)晶。教聶耳吹笛子的師傅姓邱,邱師傅并不是專業(yè)的音樂教師,而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歇息時的業(yè)余愛好。每當邱師傅的笛聲響起,年幼的聶耳就坐不住了,他悄悄來到隔壁的木工房,趁著邱師傅休息,請他教自己吹笛子,勤奮好學的聶耳也自此叩開了通向音樂的大門。
聶耳上學后不久,他的父親不幸去世,家庭陷入困境,就連他的學費也沒了著落。后來,母親賣掉了心愛的八音鐘才湊夠?qū)W費,可書本費怎么辦呢?聶耳沒有讓母親為難,他高興地對母親說自己有課本,只見他手里拿著用煙盒裝訂的小本子,再仔細一看,背面都是手抄的《國語》和《算術(shù)》,母親頓時為聶耳的孝順懂事和好學上進感到欣慰。
十八歲時,聶耳外出求學離開昆明來到了上海,先是在商號當伙計維持生計。有一天,他看到《申報》刊出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音樂歌舞學校招收學員的廣告,便前去報考,擔任主考的音樂家黎錦暉一眼看出聶耳身上潛在的音樂天賦,當即錄取了他。成為歌劇社的一員后,聶耳先是擔任首席小提琴手,但只要歌劇社有需要,他什么活都主動干,時不時還上場演出,要么扮演賣臭豆腐的小販,要么扮演一身臟的煤礦工人。聶耳活潑可愛,大伙看他耳朵大,便親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著叫著,干脆就叫成了“聶耳”,他的原名聶守信反而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聶耳不再只想著歌唱,他要為祖國吶喊,他結(jié)識了作家、詩人田漢,參加了革命音樂組織,開始為電影和戲劇創(chuàng)作主題曲和插曲,《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之歌》《畢業(yè)歌》……一首首明快激昂的歌曲驚醒了沉睡的東方雄獅,點燃了焚燒侵略者的烽火!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風云兒女》開拍,聶耳的吶喊聲化作了這部電影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如今,這雄渾昂揚的旋律依然激勵著國人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