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東紀
內容摘要:詩歌教學重在誦讀,讀出動人的的畫面,讀出豐厚的情感。而增強問題意識,恰當地設疑提問,又可有力地促進誦讀教學。問題的設置,既要發(fā)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優(yōu)勢,還要有利于深層次的理性探究。引導學生咀嚼體悟詩歌中精美的語言,感受詩歌營造出的獨有的意境,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鑒賞詩歌。本文結合杜甫懷古詠史詩名作《詠懷古跡(其三)》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誦讀 問題意識 《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三)》主題落在“怨恨”二字。詩中杜甫對昭君不幸的命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fā)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教學力求在使學生在走近昭君的同時,也能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從而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問題一:整體誦讀,尋找怨恨之情
提問:全詩哪幾句體現出了怨恨?分別是什么怨恨?
一怨遠嫁異邦,思念故鄉(xiāng),最后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的幽怨之情。
二怨畫師無恥,貌美而不得視的憤恨之情。
誦讀指導:從尾聯入題,抓住詩中意象,尋找“怨恨”之情;連綴意象,再現意境,分辨怨恨之情。通過范讀、齊讀,以讀促思,營造起詩歌情感氛圍,這是教學的“起”。
問題二:提問誦讀,體會怨恨之情
提問1:頷聯講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具體說說她悲在何處?
頷聯對偶工整,內涵相當豐富,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紫臺”與“青?!?,富麗繁華與荒涼冷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黃昏時分,灰黃的朔漠大地,無邊的天幕下,一座孤零零的墳墓向著暮色,天地無情、青冢有恨,昭君魂歸故國。意境渲染,情景交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提問2:頸聯暗示了昭君悲劇的原因,為了突出其悲,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春風面”,通感。昭君之美,卻要通過畫圖來省視,但畫師作假,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鞍磮D召幸”,昭君的悲劇也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環(huán)珮”,借代?!翱铡?,字面上是“徒然”,情感上卻是“滿”。王昭君一生都想回到祖國,卻只有死后魂靈徒然在月夜歸來,令人唏噓悲嘆;從另一個角度說,昭君雖然死了,魂靈也要在月明之夜回到生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懷念故國之心多么強烈!一個“空”字,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而“月夜魂”與上句的“春風面”形成強烈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寫得情景交融,蘊含著無窮感慨。
誦讀指導:鑒賞頷聯、頸聯。以昭君一生的悲劇為主線,推敲詩歌語言,展開聯想想象,品味詩歌豐富的感情變化。探究與誦讀相結合,誦前有議,誦后有評,這是教學的“承”與“轉”。
問題三:討論誦讀,提升怨恨之情
提問1:首聯點出了昭君的出生地,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詩人由近及遠,運用夸張和擬人手法,構想出連綿起伏的群山和奔騰不息的江水直奔荊門山而去,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作者用這樣氣勢飛揚的句子引出昭君,是為了表明昭君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裕憩F了對昭君的肯定與敬佩。
昭君遠嫁到異域,個人的悲劇,卻帶來了民族和解,結束了漢匈多年的戰(zhàn)爭。從更高層面上說,昭君出塞,體現出的怨恨憂思,是中華民族世代積累起來的對鄉(xiāng)土故國的最深厚的的感情。昭君身行萬里,身葬塞外,心系祖國,這正是我們民族向心力之所在。
提問2:杜甫為什么要歌詠王昭君,他們的命運、遭遇有相似點嗎?請簡要分析。
杜甫年輕時,雖然有“致君堯舜上”的理想抱負,但一生仕途很不順。困守長安十年,窮困潦倒,也就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擔任左拾遺,忠言直諫,又被貶官。最終郁郁辭官,漂泊西南。到了蜀地,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生活依舊很窮苦。杜甫一生懷才不遇,命運多舛。
而昭君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xiāng),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命運、遭遇無不相似。此詩是杜甫是借昭君之事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怨恨。
誦讀指導:隨著探究深入,誦讀層次不斷提升。“悲中有敬”,讓昭君的命運添加了崇高的意義;“悲中有壯”,讓英雄的命運更具有悲劇意義。
學生齊讀,讀出懷古傷己,要讀出懷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要讀出對歷史渾厚深沉的感慨。學生情感體會達到高潮,這是教學的“合”。
詩歌教學是一種形象化的鑒賞藝術,是走進詩歌,走進詩人內心,審美情感受到熏陶感染的體驗過程。鑒賞這首詩,讀其事,感其情,悟其意,得其法,帶著問題去誦讀,去思考,去發(fā)現,體會詩歌中深沉豐厚的思想感情,懷著對先輩的崇敬之心,來欣賞我們民族文化中最華美的詩篇。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密山市農墾牡丹江管理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