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寶玉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六下,第94~95頁“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1~5題。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立體圖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及表面積、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正確、熟練地應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 學習根據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知識整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 激發(fā)應用意識,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小學階段我們學過哪些立體圖形?(相機板書)
二、回顧整理
1. 出示問題。
(1)什么是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積?各是怎樣計算的?
(2)什么是物體的體積?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各是怎樣計算的?這些體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設計意圖:回顧整理主要圍繞以上兩個問題展開,每個問題都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方式是先同桌交流,再集體交流。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在集體交流時可以互相補充,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
2. 同桌交流。
師:誰來讀一下這兩個問題?同桌互相說一說吧。
3. 集體交流。
(1)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
師:什么是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積?各怎樣計算?
師追問:圓錐有表面積嗎?
師:誰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什么是物體的表面積?
明確指出:物體表面的所有面積之和是它的表面積。
師:物體一周的面積之和稱為什么?(側面積)
師追問:什么是物體的側面積?
出示練習:
計算下面立體圖形的側面積。(圖1)
師:長方體的側面積是指哪幾個面的面積之和?正方體的側面積呢?圓柱呢?你能算出它們的側面積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重點交流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側面積計算方法,讓不同做法的學生交流。
談話:我們一起來回憶圓柱的側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先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是原來的底面周長,寬是原來的高,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我們順著這樣的思路想象長方體、正方體的側面積展開圖,如果沿著長方體的高剪開,長方體的前后左右四個面是不是也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呢?
師:你能用新學會的側面積計算方法算一算長方體的側面積嗎?比較一下結果與原來一樣嗎?
小結:看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側面積都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側面積,如果再知道哪個面的面積,就可以直接算出它們的表面積了?
師:你能口頭列式計算這3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嗎?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fā)現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還可以寫成什么樣?正方體的表面積呢?
師: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表面積公式可以統(tǒng)一成什么樣?
師:統(tǒng)一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的表面積公式比較,相同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體會到兩個聯(lián)系,一是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側面積;二是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積。這里先引導學生回憶表面積的意義,接著明確側面積的意義,主要原因是學生對于表面積的意義已能正確理解,對于側面積,由于受長方體(正方體)左側面、右側面的影響,理解有所偏差。讓學生明確側面積的意義后,再通過計算,發(fā)現它們的側面積都可以用“底面周長×高”計算,統(tǒng)一表面積的計算公式便水到渠成了。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認識提升一個層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記憶這些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2)復習立體圖形的體積。
師:什么是物體的體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各怎樣計算?這些體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師: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還可以怎樣算?(V=sh)
師:這些體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
師:從這些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它們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你能否把這些立體圖形重新擺一擺,更清晰地看出它們之間的推導關系。請同學們從信封中拿出四個立體圖形,擺一擺。
學生4人合作,擺網絡圖(圖2)。
師:為什么這樣擺?
師:觀察這張網絡圖,你們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明確:長方體體積公式是推導其他體積公式的基礎,在推導其他體積公式時都用到了轉化思想。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回憶、整理、交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這些立體圖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直觀形象地呈現各自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入,實現對舊知的重新組織,構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認知結構的優(yōu)化,同時向學生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出示練習:
練習:計算下面立體圖形的體積。(圖3)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講評。
出示兩個立體圖形(圖4)。
師:這兩個立體圖形,它們的體積怎么算的?先獨立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
集體交流。讓不同做法的學生說一說。學生口頭列式。
屏幕出示兩種解法的算式,讓學生判斷:結果相等嗎?
42л×6×■○4■2л×■×6,4×3×8×■○(4×3×■)×8
師:分別畫出右邊算式的底面積和高,發(fā)現它們的體積計算方法可以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一樣,用“底面積×高”。
(3)統(tǒng)一體積公式。
師:觀察一下,體積用 “底面積×高”來計算的這些立體圖形,從外形上看有什么相同點?
師:像這樣的立體圖形還有嗎?
小結: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上下一樣粗的、直的立體圖形的體積都可以統(tǒng)一成——底面積×高。
師:現在你知道,圓錐的體積為什么不能直接用“底面積×高”了嗎?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體會到一個聯(lián)系,即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等直的柱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學生先獨立完成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接著出示兩個不規(guī)則的立體圖形,一個是圓柱體的一半,另一個是三棱柱,讓學生算出它們的體積,在交流比較中發(fā)現它們的體積也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再次引導學生思考用“底面積×高”來計算的這些立體圖形,從外形上看有什么相同點。進一步明確圓錐的體積為什么不能用“底面積×高”計算的道理。
(4)對比。
師:觀察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你有什么發(fā)現?
明確:一是意義不同,二是計算方法不同,三是單位不同。
三、練習
1. 判斷。
(1)如圖7,它的體積可以用20×10,也可以用20×4來計算。(?搖?搖?搖?搖?搖?搖)
指出:底面積乘高算體積時要注意用底面積去乘對應的高。
(2)兩個正方體表面積相等,體積也一定相等。(?搖?搖?搖?搖?搖?搖)
(3)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容積就大。(?搖?搖?搖?搖?搖?搖)
(4)三張完全相同的長方形紙,分別圍成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它們的側面積相等。(?搖?搖?搖?搖?搖?搖)
(5)如果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那么它們一定等底等高。(?搖?搖?搖?搖?搖?搖)
教師引導學生舉例說明。
(6)圓柱的體積計算既可以用底面積×高,還可以用側面積的一半×底面半徑。
2. 解決問題。
一個長8 cm、寬7 cm、高6 cm的長方體木塊,先做成一個最大的正方體,然后用這個正方體,做成一個最大的圓柱,最后用這個圓柱,做成一個最大的圓錐。你能提出一個今天所復習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嗎?
師:你能按順序標出每個立體圖形已知的數據嗎?先標一標,再計算。
分組完成,集體交流。
思考:計算正方體、圓柱、圓錐的表面積與體積所需的數據是怎么得到的?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形成知識結構和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最后設計的兩大類題,主要由學生自己完成,通過自己的思考、計算,再與同學交流,進一步提升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拓展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四、課堂小結
談話:通過今天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復習,分享一下你的收獲是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真州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