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祥龍 李成芳
[摘要] 目的 探討將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應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分析其應用價值。 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8月~2017年9月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8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方案,而實驗組患者則應用椎間盤鏡下切除術,進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均得到完全治愈;而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更優(yōu),各數據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對照組更少,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將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應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患者的住院時間,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13-0065-03
Clinical experience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on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U Xianglong LI Chengfa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Fourth Hospital of Zaozhuang in Shandong Province, Zaozhuang 2775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analyze its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Sept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Each group contained 38 case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whil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under diskoscope.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atients were cured completely after surgery.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It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plication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腰椎疾病[1],導致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受到破壞,而導致髓核突出,對患者的神經根和馬尾神經進行刺激,從而表現出的一種綜合癥狀[2]?;颊邥谂R床上表現為不同的坐骨神經痛、腰痛以及一側下肢有放射性疼痛感受等狀況[3]。這種病癥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在進行臨床治療時,也需要采用相應的手術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才能保證患者的康復[4]。本次研究中,探討將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應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分析其應用價值,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8月~2017年9月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8例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齡39~74歲,平均(54.3±6.4)歲。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經痛以及腰痛,部分患者伴隨一側下肢放射疼痛,在進行腰部活動時,疼痛有加劇現象,在得到休息后明顯減輕;部分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有明顯的活動受限癥狀。所有患者經手術治療均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并將其作為標準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手術進行治療。首先使患者保持俯臥位,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并將患者雙側髂嵴進行墊高,保持患者腹部始終處于懸空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行后正中切口,將患者病變脊椎充分暴露,應用髓核鉗將患者病變髓核組織進行摘除后,應用生理鹽水對患者傷口進行沖洗消毒,完全止血后,將患者傷口縫合,術后2 d內將引流管拆除。
實驗組患者則應用腰椎間盤鏡下切除術進行治療。麻醉方式和患者體位與或對照組保持相同。在患者病變間隙棘突0.5~1.0 cm處進行穿刺定位;并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患者穿刺點,采用導針穿刺入患者椎板下緣,按照手術規(guī)程將攝像系統以及椎間盤鏡進行安裝,注意應當完全暴露患者椎板下緣、關節(jié)突內緣以及黃韌帶,暴露出患者神經根和硬膜囊,在手術過程中,應當對患者的神經根進行保護,將患者的纖維環(huán)以及后縱韌帶進行同時切除后,用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沖洗消毒,觀察患者是否完全止血,術后1 d將引流管撤除。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各項手術數據,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評價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由我國醫(y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外科組于1984年制定的手術療效標準進行評價:患者能夠進行正常脊柱側彎姿勢,未見骨盆不對稱狀況,下肢關節(jié)活動正常即為治愈。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患者傷口出血、創(chuàng)口感染以及靜脈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所有資料均采用軟件SPSS21.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均得到完全治愈。而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更優(yōu),各數據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并且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對照組更少,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人體中,腰椎椎體連接主要是依靠椎間盤和周圍的韌帶共同作用,而腰椎弧度向前,骶椎弧度則向后,所以在腰骶椎交界處的椎間盤容易受到較大的外力和勞損的影響[5-7]。所以下腰部的椎間盤突出也是臨床醫(yī)學上的一項重要疾病。腰椎間盤突出在臨床醫(yī)學上較為常見,多發(fā)于青壯年,這是由于青壯年人群的活動能力較強,容易導致腰椎間盤出現變性,而突發(fā)腰椎間盤突出疾病[8]。而腰椎間盤突出的發(fā)病節(jié)段主要也與患者的局部承受壓力量和活動度決定。所以在進行臨床治療時,應當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才能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9]。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腰椎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傳統的手術方案中,通常采用全切開暴露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作為一種相對傳統且直接的術式,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10,11]。由于創(chuàng)口較大,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fā)癥,從而使得患者恢復進度相對緩慢;椎間盤鏡手術則需要在術前對患者椎間盤以及其周邊組織進行觀察,從而確定手術實施的具體方案。并且椎間盤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操作難度降低,手術時間相對縮短,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對較低,恢復速度相對較快[12]。
但值得注意的是椎間盤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雖然具有較好的手術效果,但畢竟屬于有創(chuàng)手術,在實施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fā)癥狀,如創(chuàng)口感染、血栓等血管損傷。
所以在開展手術時,應當盡可能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就可以起到減少對患者血管功能和肢體功能造成影響的情況[13]。并且在開展手術時,應當選擇經驗較為豐富的醫(yī)師開展手術,手術的質量與醫(yī)師的技術水平有極為密切的聯系。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在手術完成后均得到完全治愈;而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更優(yōu),各數據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對照組更少,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結果與黃志光等[14]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其選擇84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1例;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4例;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中,采用椎間盤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進行椎間盤突出病癥治療,與傳統手術的遠期療效基本相同,但椎間盤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更好的短期療效,能夠減少患者的手術疼痛,提高手術質量,減少誤操作的可能性[15]。
將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應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患者的住院時間,并且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手術創(chuàng)口,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在接受手術后能夠更快的恢復,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先愛,劉萬周,彭翠云,等.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20):40-41.
[2] 高天陽,朱何濤,朱博,等.移動醫(yī)療時代脊柱微創(chuàng)日間手術模式探索[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6,36(3):52-53.
[3] 江新,李峰,潘海松,等.可擴張脊柱微創(chuàng)通道下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后纖維環(huán)裂口的縫合修復[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24):3912-3917.
[4] 潘昌玲,徐偉丹,楊碧虹,等.行微創(chuàng)經皮椎弓根螺釘Can-Help系統內固定治療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7,55(12):77-79,83.
[5] 張旭橋,趙忠輝,姜升平,等.脊柱微創(chuàng)介入鎮(zhèn)痛術配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3,29(7):565-566.
[6] 李濤,李娜.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應用及進展[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6,54(20):162-164,168
[7] 章慶峻,施政.經皮THESSYS椎間孔鏡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 18(19):56-58.
[8] 張衛(wèi)國.椎間盤鏡微創(chuàng)手術配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5):160-161.
[9] 張樹芳,陳榮春,鐘紅發(fā),等.極外側腰椎椎間融合手術入路相關的應用解剖學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6, 54(17):35-37.
[10] 傅巖.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0):301.
[11] 詹曉庚.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8例療效觀察[J].中國科技縱橫,2017,4(13):177.
[12] 李曉江,王晶石,楊有庚,等.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老年多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1):2713-2715.
[13] 陳志明,海涌.微創(chuàng)技術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110-112.
[14] 黃志光,何榮龍,廖劍,等.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分析[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5,13(6):654-655.
[15] 徐林,俞興,鄭大濱,等.脊柱導航系統的臨床應用現狀與展望[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24):1661-1663.
(收稿日期: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