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晶 Text by Chen Jing
東北銀行發(fā)行的地方流通券
貨幣是交換過程中的必然產(chǎn)物。中國東北地區(qū)歷史悠久,物產(chǎn)豐富,在這一地區(qū)使用貨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清朝末年,在中國沿用2000多年的方孔銅錢,逐步被銀元、銅元和機器印制的紙幣所取代,貨幣形式變得多樣化。與此同時,外資新式銀行,如華俄道勝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也開始在東北地區(qū)推行盧布(俗稱“羌帖”)、銀鈔、金票等。據(jù)統(tǒng)計,從清朝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qū)流通過的貨幣多達百余種,形式多樣,種類雜陳,一直到1951年,東北地區(qū)的貨幣才完成統(tǒng)一。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操控偽滿洲國成立偽滿洲中央銀行,在東北強制推行“偽滿洲幣”。從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時間里,日本扶持傀儡組織在華共設立了“滿洲中央銀行”“冀東銀行”“察南銀行”“蒙疆銀行”“中國聯(lián)合準備銀行”“東興銀行”“中央儲備銀行”“廈門勸業(yè)銀行”等8家銀行,發(fā)行了大量的紙幣以及青銅、白銅、鋁、鎂制等金屬貨幣,其中僅發(fā)行的日偽紙幣就多達155種。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然而東北地區(qū)的貨幣依舊混亂。如黑龍江地區(qū),1946年偽滿幣約占貨幣流通量的40%,紅軍票占30%,日、鮮幣占5%。此外,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在東北發(fā)行“九省流通券”,并將關(guān)內(nèi)的法幣、金圓券等國民黨政府發(fā)行的貨幣引入東北,進一步加劇了東北貨幣的混亂。
為穩(wěn)定東北金融市場,東北銀行總行于1945年11月正式成立,行址設在沈陽市大西關(guān)。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北地區(qū)建立的第一個金融機構(gòu)。東北銀行的“法幣”面額有一元、五元、十元3種,每一元等于偽滿幣十元。1946年3月,改版發(fā)行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通稱“東北幣”,與偽滿幣、蘇聯(lián)紅軍票同價等值流通于東北解放區(qū)。
第一張百元票面額“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是1946年2月在沈陽造幣廠印制的。沈陽造幣廠前身是1898年成立的奉天機器局,是中國最早采用機械鑄造銀元的工廠。東北幣的發(fā)行,對支援戰(zhàn)爭、驅(qū)逐敵偽幣、發(fā)展解放區(qū)生產(chǎn)都起了重要作用。
東北幣的發(fā)行與流通,始終伴隨著與偽滿幣、蘇聯(lián)紅軍票、國民黨貨幣的激烈斗爭。
“偽滿幣”是日本侵略者攫取東北人民財富的工具,本來應該隨著“滿洲國”垮臺而停用,但中國共產(chǎn)黨考慮到百姓使用偽滿幣時間較長,如全部作廢,損失太大。因此,一方面,利用商人攜帶“偽滿幣”到敵占區(qū)換取棉紗等民用物資,使“偽滿幣”流通到敵占區(qū);一方面,采取“貶值使用,限期兌換政策”。1947年1月,東北解放區(qū)肅清“偽滿幣”工作基本完成。
紅軍票是經(jīng)國民黨政府同意,由蘇聯(lián)紅軍總司令部發(fā)行,用于進入中國東北與日軍作戰(zhàn)的蘇聯(lián)紅軍及蘇聯(lián)海軍的軍費。紅軍票與國民黨發(fā)行的東北九省流通券、偽滿幣等值在東北全境流通,由國民黨政府負責收回。據(jù)1946年9月10日《東北日報》記載:“蘇聯(lián)政府通知國民政府,蘇聯(lián)紅軍所發(fā)紅軍票發(fā)行總數(shù)為97.25億元?!彪S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蘇聯(lián)紅軍逐步撤回國內(nèi)。1946年8月1日,國民黨政府在沈陽、長春等地突然宣布停用百元紅軍票,并限期20天兌完,過期作廢。一時間,人心惶惶,物價飛漲,東北金融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之中?!度A聲報》刊載:當日早晨,市場中有很多不知此信的商行賣出物品,收到大量的紅軍票,頓成廢紙,店主“不禁抱頭痛哭”。東大橋一帶,國民黨軍警以百元紅軍票爭買豬肉,“鬧成軍警沖突案”。國民黨政府突然無理公布停用紅軍百元券,就是想把紅軍票趕入解放區(qū),達到擾亂解放區(qū)金融市場的目的。對此,東北解放區(qū)于8月7日,搶在國民黨之前,宣布暫時停用紅軍百元券,使敵人的陰謀徹底破產(chǎn)。同時,在哈爾濱等地區(qū)準備救濟金,用于救濟因停用紅軍票而造成生活困難的工農(nóng)群眾。此辦法,使解放區(qū)的紅軍票一部分流入國民黨占領(lǐng)區(qū),一部分流入旅大地區(qū)。1949年,人民政府按1元紅軍票兌給30元東北幣的比例,承擔了收兌紅軍票的重任。截至1950年上半年,東北銀行基本完成紅軍票的收兌工作。
東北九省流通券
偽滿洲國發(fā)行的貨幣
東北九省流通券,是國民黨政府在抗戰(zhàn)勝利后發(fā)行的區(qū)域性流通貨幣。國民黨政府在東北地區(qū)大量無限期發(fā)行“東北九省流通券”,加劇了東北地區(qū)的通貨膨脹。如1947年到1948年,長春物價上漲了50倍到80倍。沈陽也是如此,1948年年初,白米每擔高達350萬元,面粉140萬元一袋。到了1948年夏秋,高粱竟達到了每斤100萬元九省流通券,通貨膨脹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針對國民黨政府不計后果地發(fā)行貨幣,東北行政委員會與其在東北地區(qū)開展了激烈的貨幣斗爭,采取“有步驟的排擠、收兌、禁用”的策略,迅速將東北地區(qū)的國民黨貨幣肅清。
1951年東北貨幣完成統(tǒng)一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fā)行“人民幣”,作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qū)的本位貨幣,統(tǒng)一流通。由于戰(zhàn)爭原因,人民幣不斷貶值,使關(guān)內(nèi)物價出現(xiàn)較大波動。而東北地區(qū)解放較早,提前進入國民經(jīng)濟恢復階段,物價基本穩(wěn)定。如果此時與關(guān)內(nèi)統(tǒng)一幣值,很容易影響東北地區(qū)的物價和經(jīng)濟。因此,中央決定繼續(xù)保持東北銀行建制,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仍是東北解放區(qū)的本位幣。
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fā)布命令:自4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限期以人民幣收回東北銀行發(fā)行的地方流通券,收兌比價規(guī)定為東北地方流通券9.5元兌換人民幣1元。4月1日,東北銀行改為中國人民銀行東北區(qū)行。至此,人民幣成為東北地區(qū)唯一貨幣,東北地區(qū)的貨幣完成統(tǒng)一。
圖片由遼寧省檔案局(館)提供
(責編/博彥)
Once Upon a Time Over One Hundred Currencies Circulated in the Northeast
A 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the late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 one hundred currencies circulat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From 1931 to 1945, the Japanese-supported puppet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eight banks in China and issued a large quantity of paper money and metallic money of bronze, white copper, aluminum, and magnesium. Although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was won, the currencies were still in a chaotic state in the Northeast. The situation deteriorated when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issued the “Nine Province Currency Note” in the Northeast and introduced its so-called Lawful Money and Gold Notes to the region.
To stabilize the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Northeast,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Head Office of Northeast Bank in November 1945, the first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the region. The head office was located in Shenyang’s Daxiguan. “Northeast Money” was issued in March 1946 by the new bank to circulate in equal value with the other currencies left over from the demised puppet government and the Russian Red Army. The first currency note of 100 yuan face value was printed in the Shenyang Mint in February 1946.
On December 1, 1948,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officially issued RMB as the standard money to circulate in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On March 20, 1951,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Central Government decreed that since the date of April 1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was authorized to take back within the time limit declared the “Northeast Money” by an exchange rate of one yuan RMB to 9.5 yuan“Northeast Money.” On April 1 the Northeast Bank became the Northeast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Now the RMB became the sole money in the Northeast and currencies were finally unified in the region.(Trans. by G.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