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霄
【學習目標】
一、探究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中懸念制造的秘密。
二、嘗試運用這些懸念制造的技法寫作。
【教學過程】
一、拉近距離,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么?
眾: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師:那是詩人泰戈爾版的。沈老師今天要說的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有一篇經(jīng)典的小說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它的秘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亨利的小說世界,探索小說懸念制造的秘密。
二、走進文本,探究秘密
師:《最后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小說的代表作,同學們都知道歐·亨利小說最大的特點是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么,你們知道這樣巧妙的懸念,是如何設置的呢?
生1:因為有伏筆。
生2:因為有鋪墊。
生3:因為情節(jié)有波瀾。
師:能具體說說怎么設置伏筆、鋪墊和波瀾嗎?
眾:……(面面相覷,回答不出)
師:現(xiàn)在不知道沒關系,這正是我們這堂課要給大家解答的謎團。其實,《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小說不僅結尾有懸念,作品中誰是主人公也一直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懸案。同學們,你們覺得瓊珊、貝爾曼、蘇艾這三位人物中,誰才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呢?
生4:我覺得是蘇艾,因為小說很多地方是以蘇艾的視角來寫的,而且她是線索人物,貫穿全文。
師:你用到了敘事“視角”一詞,鑒賞很專業(yè)啊。這位同學認為,寫得多的人物,具有線索作用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大家贊同嗎?
生5:我不贊同。如果這樣,那么瓊珊才更應該是主人公啊!作品描寫她的地方也很多,而且情節(jié)就是按照瓊珊的病情設計的,并且瓊珊對于葉子的感受是這篇小說的主旨所在。我認為,這常春藤葉不是一片葉子那么簡單,而是象征著一種生的希望,一種精神信念。
師:這位同學的看法,也很有道理。而且她提到了這篇小說戲劇化的核心“常春藤葉”,又表明了她的看法,判斷一篇小說的主人公,應當看該人物對于表現(xiàn)主題的分量。還有其他看法嗎?
(板書:戲核——葉)
生6:我也比較贊同,主人公應當是對于表現(xiàn)主題最有分量的人物這一觀點。但我不贊同主人公是瓊珊。我覺得從主題上來說,這篇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在小說結尾。貝爾曼冒雨在夜里畫了那最后的常春藤葉,他用他的生命換來了瓊珊的重生,我覺得貝爾曼這個人物更重要,這篇小說是要告訴人們舍己為人精神的偉大,告訴我們一個貌不驚人的小人物也有著神性的光輝。
師:你說得太好了。但小說從30段開始才描寫貝爾曼,作為主要人物描寫的筆墨是不是太少了?
生6:我覺得不少。評判一個人物是否是重要人物,不一定要看筆墨多少,主要看對作品意義的貢獻。就好像是雷鋒才活了二十多歲,但短暫的生命卻有著光輝的意義。
師:您真是太會說話了。(眾生笑)
師:的確。貝爾曼作為一個邊緣人物,卻在作品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無法否認貝爾曼在這篇作品中的分量。既然貝爾曼如此重要,為何最能體現(xiàn)他英雄形象的第一天晚上雨中畫葉的行為,不接在36段后,以貝爾曼的正面視角寫呢?
【PPT】
貝爾曼再也坐不住了,想想可憐的瓊珊小姐可能因為明天早上看到藤上沒有一片葉子而失去對生的希望,如果自己不做點什么,就太對不起良心了。于是這天夜里,他拿起封存了25年的畫筆,搬起一把梯子,撐起一把黑布油傘,爬上長常春藤的那塊墻。風雨越來越猛烈,那把與他年齡差不多大、布滿褶皺的雨傘早被風吹得散了架,扔在了一邊,梯子也咯吱咯吱叫著,仿佛隨時都要倒下似的。貝爾曼站在梯子上,被風雨吹打得渾身顫抖,雨水打濕了他的全身,濕透的衣服緊貼在他的身上。他看著早已沒有一片葉子的常春藤,手中拿著畫筆,由于好久沒有碰過畫筆,畫藝有些生疏。他的余光看到身后拉著窗簾的窗子,想著瓊珊小姐生的希望可能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他定了定神,把臉上的雨水一抹,用心畫下了這片葉子。
眾讀PPT上文字。
師:這段文字,寫得如何,符合那天晚上的情形嗎?
眾:符合,寫得真好!
師:那么可以加在36段后面嗎?36段不是寫到貝爾曼在畫室給蘇艾當人體模特,他和蘇艾一起擔心地看著那堵掛著常春藤葉的墻嗎?接下去寫不是更符合現(xiàn)實世界中的時間順序嗎?
生7:我覺得不可以。這段文字不錯,也能表現(xiàn)貝爾曼的高尚人格,但總覺得加在前面不妥。且以我的閱讀經(jīng)驗來說,小說中的時間和現(xiàn)實中的時間常常是不一致的。
師:你說得很對。小說中常常用到倒敘、插敘等手法,把后發(fā)生的事情提前,或把先發(fā)生的事情滯后。你們看過《灌籃高手》吧,櫻木花道投個籃在現(xiàn)實世界中幾十秒的事,但動畫片卻拍了好幾十分鐘。關于小說敘事時間的問題我們留待今后分析。還是說說,為何不能以貝爾曼視角正面描寫吧?
生8:(舉手)我覺得,如果提前以貝爾曼視角寫,就好像變魔術提前揭示結果一般,沒有懸念了。
師:對。沒有懸念了。那么為了制造懸念,作者在37段到40段,用了誰的敘事視角來寫的呢?
生9:瓊珊。
師:請你把這幾段讀一讀。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生9:(朗讀后)這樣寫既可以交代第二天早晨常春藤上還掛著最后一片葉子的情形,又不會提前揭示結局,保留了懸念。
師:然后,作者又通過誰的敘事視角來釋放了懸念,揭示結局?
生9:蘇艾。通過她和瓊珊的交流,我們知道了結局。知道了第一天晚上,貝爾曼冒雨畫葉的英雄行為。主題也在這里被揭示了。
師:對于最后一片常春藤葉這個戲核的秘密,貝爾曼知道的最多,因此不能以他的視角寫,一寫就沒有秘密可言了;瓊珊知道的最少,用她的視角寫,既可以逼真地描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在風雨中的情形,又不會讓讀者過早地知道葉子是假的,壓制了懸念;蘇艾知道的剛剛好,通過她的視角,可以釋放懸念,側面轉述貝爾曼的英雄事跡,顯得更真實,而且貝爾曼從一個和她們關系不太密切的邊緣人,變成了一個真正走進她們內心的人。作品的意義被點燃。
師:我把這種制造懸念的方式,叫做通過敘事視角轉換來壓制或釋放小說關鍵信息(方法一)。
(板書:通過敘事視角轉換來壓制或釋放關鍵信息)
【PPT】
限知視角(敘述者≦人物):小說敘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借助某個或幾個人物的感官,從人物感知的角度去傳達一切,因此這種視角下,敘述者不能“全知全覺”,只限于轉述這個人物從外部獲得的信息和可能產(chǎn)生的內心活動。
全知視角(敘述者﹥人物):這種情況下,敘述者比任何一個人物知道的都多,可以從所有的角度觀察被敘述的故事,即無固定視角的全知敘述。
師:我們來看PPT。小說敘事視角,主要有兩類。一類叫限知視角,一類叫全知視角。從蘇艾、瓊珊、貝爾曼的敘事視角寫,就叫限制視角。而全知視角呢,比如《三國演義》里“劉關張”桃園結義一節(jié),寫完他們結義后,作者宕開一筆用很長的篇幅寫劉備的身世,這就是全知視角,因為,此時的三個人中,關羽、張飛是不知道劉備身世的,不能用他們的視角寫,而又不便讓劉備自己跳出來介紹自己的身世,所以作者就如同小說世界里全知全能的上帝一般,介紹小說中人物的身世。找找看,《最后的常春藤葉》里,有全知視角寫的嗎?
生10:有。開頭1-5段介紹背景,中間30段描寫貝爾曼,這些都是全知視角。
師:對。其實這篇文章主要是以全知視角寫的,在關鍵處,通過限制視角來壓制和釋放信息,制造懸念。全知視角,有利于作者介紹小說中世界的背景、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自由展開故事,全知的觸角可以觸摸到小說中任何一個人物哪怕是不為人知的心底秘密。
師:我們學習了利用敘事視角轉換來制造懸念的秘密,那么,我們進一步思考,作者在這篇小說中制造的懸念合理嗎?比如,從哪可以看出作者在前文就暗示葉子必定是貝爾曼而不是蘇艾去畫的?從哪可以看出最后一片葉子是假的?
眾小組討論。
生11:從30段貝爾曼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梢钥闯?。
生12:從35段貝爾曼嚷道“像瓊珊小姐那樣的好人實在不應該在這種地方害病??傆幸惶欤乙嬕环茏?,那么我們都可以離開這里啦”,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在暗示畫葉子的是貝爾曼。
師:你發(fā)現(xiàn)得很好,注意“杰作”一詞在30到35段出現(xiàn)了幾次?
眾:三次。
師:我們把這些地方用紅線畫出來。第一處“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老是說要畫一幅杰作”;第二處“角落里的畫架上繃著一幅空白的畫布,它在那兒靜候杰作的落筆,已經(jīng)有二十五年了”,第三處就是35段剛才同學讀的那處。作者為何多次提到杰作這個詞?
生13:暗示我們貝爾曼總有一天要畫一幅杰作。
師:這個杰作僅僅是指的是畫嗎?
生13:不是,我覺得還有人性方面的意義。
師:“杰作”一次反復出現(xiàn),在沒揭示結局之前,讀者以為是繪畫意義上的杰作,但當結局揭示時,杰作由繪畫意義走向了人性意義,文章瞬間被點亮,人物陡然高大起來。那么從哪段,哪些字眼,作者在暗示我們最后的那片葉子,可能是畫上去的呢?
生14:40段,“經(jīng)過了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墻上”,我覺得這個“貼”字很奇怪,風吹雨打中常春藤葉竟然是貼在墻上,我認為此處作者故意設置了一個暗示性的伏筆。
師:你的發(fā)現(xiàn)很有道理。在狂風暴雨中,像沈老師這樣的男人都可能會被吹得東倒西歪,可那片葉子竟然是貼在墻上的。這個貼字,在讀者沒有看到小說結局時,會忽視過去認為葉子是真的,而看到結局后,就會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前文已經(jīng)在暗示葉子是假的了。所以,要使懸念合理必須在前文預設什么?
眾:伏筆。
師:沈老師把這稱之為,雙向性伏筆,這種伏筆往往具有暗示性、信息的模糊性,具有雙向性指示。要想小說制造的懸念合理,方法之二是在情節(jié)逆轉前預設雙向性伏筆。
(板書:在情節(jié)逆轉前鋪設雙向性伏筆)
師:作者前文故意暗示畫葉的英雄行為是貝爾曼做出的,可為何又在30-35段把貝爾曼故意丑化、邊緣化呢?請同學們來說說看法。
生15:我覺得前文沒有丑化貝爾曼。
生16:明顯丑化了啊。
師:請結合文本說說,比如外貌、脾氣、身份、地位等。
生16:作者故意把貝爾曼外貌寫成如小鬼一般,脾氣又暴躁,身份是藝術區(qū)中的邊緣人,落魄失意的老畫家,地位很低。
生15:可也寫了他認為自己是蘇艾和瓊珊的看家惡狗啊,并且很多話可以看出貝爾曼很關心瓊珊啊。
師:看家惡狗等信息其實也屬于伏筆。而惡狗一詞,其實有丑化之意??傊谧髡呓沂矩悹柭⑿坌蜗笄?,作者總體上把貝爾曼寫成了一個相貌丑陋、脾氣暴躁、地位低下、失意落魄的邊緣人形象。那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生17:(舉手)對比。前后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更有震撼力,觸動人心。
生18:(舉手)情節(jié)上、形象上形成反差和波瀾。
師:不錯。小說如果一以貫之寫貝爾曼的正面形象,那么就會少了很多戲劇性,也少了很多震撼力。貝爾曼在前文越是外貌丑陋的、地位低下的、脾氣暴躁的,越能反襯出結尾他內在的美麗、人格的高大、心靈的善良,讓我們感受到人不可貌相;貝爾曼越是被描寫成一個處于藝術區(qū)的邊緣人物,當他的英雄行為在結尾被揭示時,一個邊緣人走向舞臺的中心,人物形象一下子逆轉,文本被人性之光照亮,作品的真正意義也被點燃了。而之所以要反復把貝爾曼形象丑化,其實就是在小說情節(jié)向B點逆轉前,先把它推向反向的A點,讀者越是向A點期待,作者越是把結局設置到B點,這樣才有巨大的反差,最終制造出巨大的懸念,這恰恰是歐·亨利式懸念小說的特點。
師:對于貝爾曼的形象,作者只丑化了一次嗎?
生19:反復丑化,且多角度丑化。
師:對。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小說和戲劇中為何常常用到“三”這個字的原因。三打白骨精,三請諸葛亮,三打祝家莊,為什么要三打?因為人平常的心理是一個深層結構,人的表層結構是相當封閉的,一旦有外界沖擊,沖擊后馬上會自動化迅速回復原位,只有反復沖擊要害,內在的心態(tài)才會來不及掩蓋暴露出來;同樣,多次的反向鋪墊,才會把作品的戲劇性成分推至一個臨界點,當懸念解開時,讀者心理的波瀾才會更為巨大。沈老師,將之歸納為在情節(jié)逆轉前鋪設多層逆向性鋪墊。注意一定是多次、多層的。
(板書:在情節(jié)逆轉前鋪設多層逆向性鋪墊)
三、嘗試寫作,制造懸念
(學生前一天已經(jīng)預習了導學案上的歐·亨利的小說《兩塊面包》的前半部分,老師故意把小說從“他們又聊了一會兒,歡快異常,然后這位顧客便離開了”開始去掉結尾。)
師:運用這堂課所學的知識,從文本截斷處開始為小說《兩塊面包》續(xù)寫一個結尾,要求寫出懸念,不少于200字。
眾5分鐘時間創(chuàng)作。
師:寫完后互相讀一讀自己寫的結尾,各小組推薦幾篇,簡要講講你的構思。
生20:我寫的是中年男子回家吃了瑪莎暗藏黃油的陳面包后,感受到了瑪莎的愛意,然后回到瑪莎店中,求愛成功。
師:大家覺得這個結尾好不好?
眾大笑、鼓掌。
生21:我覺得不好。小說前文反復在強調瑪莎對男子漸生愛意,如一開始的產(chǎn)生“興趣”,然后的“心跳加快”,之后的開始“注意打扮自己”等,我認為,這里作者越是要讓讀者覺得瑪莎愛上中年男子,結局越是會設計成一個悲劇,我覺得作者多次對瑪莎愛意漸深的刻畫,其實都是小說的逆向性鋪墊,為之后情節(jié)的逆轉服務的。
師:為你點贊。你很有文學的智商??梢詫憘商叫≌f啦。公主愛上王子,王子也愛公主,王子公主走入幸福的婚姻殿堂,這不叫小說,這是童話故事;小說是講究情節(jié)的跌宕和情感的錯位的,尤其是歐·亨利式的懸念小說。那,如果讓你寫,你怎么寫?
生22:我覺得應該寫成中年男子吃了瑪莎給的加黃油的陳面包后,黃油過敏而死,瑪莎鋃鐺入獄。
師:這個故事很悲情,也有了懸念。不過你沒有注意到這篇小說的戲劇性的核心——陳面包。大家注意到了小說中的伏筆和鋪墊,利用小說戲核陳面包和黃油,設計了巧妙的結局。不過,如果要讓這個結局更出人意料,讓瑪莎的愛情美夢破滅得更徹底和悲傷,必須利用到轉換敘事視角來壓制和釋放信息。你們覺得,當男子拿著夾著黃油的陳面包出門而去時,接下來,應當用誰的視角來寫比較好?
師:下課的鈴聲響了,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思考,完善《兩塊面包》的結尾。老師在這里再提供一篇微型懸念小說《鞋》的前半部分,課后嘗試把它寫完。
【PPT】
鞋
一天,兩天,一個多月過去了,每當日落西山的時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張望,希望能從落日的余輝中看到那個高大的身影出現(xiàn)。但是,他沒有看到。
又是一個傍晚,一位瘦瘦的軍人來到修鞋攤旁邊:“一個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個子軍人來這兒修過一雙皮鞋?”
“啊……對呀。”
“要付多少錢?”
小鞋匠略一沉思,說:“修鞋費一塊五,外加一個月的保管費五角,你給兩塊錢得了?!?/p>
軍人把兩塊錢遞給他……
師:回到這堂課的開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么?是有一篇經(jīng)典小說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它的秘密!今后,如果再有一篇歐·亨利式的懸念小說在你面前,你能解開它的秘密嗎?
眾:(笑、鼓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