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敏 王玉鳳
高中教材中選定的文言文,都是非常有學術(shù)價值的教學素材。但是歷史如此悠久,使得文化思想難以完美傳遞,學生想要透過這區(qū)區(qū)幾十字去理解時隔上千年的文人的人格魅力和言辭之美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于是本文針對高中文言語言教學實例,分析解讀高中文言教學的雙重指向——審美與人格,分別從文言教學中的人格指向、文言教學中的審美指向、文言教學中審美與人格的融合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對當代中學文言教學有所指引,也為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盡一點綿薄之力。
一、文言文教學中的人格指向
在高中眾多文言文中不乏好的詩句,歌赤誠之心,頌一腔熱血,彰一片忠心。本文就屈原的《離騷》進行深一步的解讀,讓學生能更好的接受其中感情的傳遞,能更加理解其中的真摯的愛國熱忱和報國無路的無奈,同時領(lǐng)略屈原的獨特人格魅力,希望對學生能夠起到啟蒙和引導的作用,從而據(jù)此愛上傳統(tǒng)文化?!峨x騷》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shè)想,還是外部結(jié)構(gòu),都體現(xiàn)了詩人不凡的藝術(shù)匠心。屈原早年因才華橫溢,嫻于辭令,深得楚懷王的青睞。而后卻因卑鄙小人的讒言,失去楚懷王的信任被流放他出,心中想要輔助楚懷王變法圖強的一腔熱血無處施展,于是屈原將他對楚懷王的痛心之情蘊藏在文中。其中“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可以看出屈原平生為實現(xiàn)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的反思自己?!盎侍鞜o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可看出他內(nèi)心推崇以人為本,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健康,渴望實現(xiàn)國強民富,內(nèi)外和睦,反對荒淫暴虐的統(tǒng)治方式,以及對人民毫無節(jié)制的剝削。從其中的詩句不難以看出屈原是一個偉大而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只為尋求心中的真理心中的安定,保持自己峻潔品格的超凡行為,令人無限景仰。屈原之憂,憂國也。他是一個責任感極其強烈的人,他獨立的意識、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具一格的思想覺悟,遠遠超出了當時環(huán)境下所能達到的思想境界。
二、文言文教學中的審美指向
一旦談及到古代詩詞其中的文字不免與作者相互呼應。詩詞之所以現(xiàn)在還能被廣泛的研讀,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的氣質(zhì),獨特的高雅成為我國歷史的瑰寶。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大學,它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nèi)容,其中的人格魅力和言辭美麗值得學生們一步一步探索推敲,領(lǐng)會其中的精髓,它其中想要表達對美的贊賞都能深深的影響到現(xiàn)代人民的審美意識,它不僅符合審美意識而且能充分發(fā)揮出對美的表達。
說到審美我們不能不想到王維,不管是他的《竹里館》還是他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對于大自然的描寫都淋漓盡致?!拔汲浅暌剌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他在隨著時間的沉淀中探索出自從歷史開始時,各種事物各種事實就不斷地聚集不斷地變幻和分類。然而就于分類而言無非是看出了這些事物并非是表面上的雜亂無章,彼此之間沒有關(guān)系的,而透過表面看本質(zhì)它們都是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跟隨著觀察者的眼神思想心靈的不一樣而隨之變化,即人類心靈成長思想覺悟的規(guī)律。因為面對它的人在經(jīng)驗和藝術(shù)的修養(yǎng)上不同,它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和回報。
三、文言教學中審美與人格的融合
老師在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時不應該只注重一方面,應該將文言文中的審美與人格有機融合。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準備大量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生活方式,人間疾苦,國家戰(zhàn)亂。從背景資料中能夠深深的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只有讓學生充分理解文言作品的人格與審美,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人格和審美作為文言教學必不可少的兩個關(guān)鍵,它不僅帶著我們回顧歷史身臨其境而且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舉止言談和思想態(tài)度的提升。高中學生應該進一步深入到文言文中,深刻的感受詩人所想要傳遞的情感,心中的抱負以及個人情緒的表達,對于學生們的人格和審美都起到關(guān)鍵性作用,對于文言文教學實屬一大快事。
參考文獻:
[1]曾媚英.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提升[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1).
[2] 張朝棟.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及滲透方法[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08(01).
張建敏,王玉鳳,山東榮成市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