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宏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笔翘拼娙隧n愈《春雪》中的兩句詩,作者因為喜愛雪花,所以錯把雪花當飛花。但是這兩句詩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借代,還是比喻,還是兼而有之?許多學生并不能準確把握,于是造成了詩歌鑒賞中錯把比喻當擬人,錯把借代當比喻的現象。
其實比喻、擬人、借代三種修辭手法在現代漢語中區(qū)別開來都有一定的難度,到了古代詩歌中,詩的語句更加含蓄,語序也更加靈活,修辭手法辨別起來就會更加麻煩。所以,如何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確定詩句中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就成了高中詩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
作者認為,修辭手法永遠是為了表達效果服務的,所以準確理解詩中的修辭手法,就要結合詩句的理解、詩詞的表達效果來進行辯別與賞析。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準確理解詩句,準確辨別修辭。
中國古代詩詞因為格律、用字方面的要求,往往表現為句式靈活、言簡意賅的特點。這種特點就決定了古詩詞中的修辭使用更為靈活,也更為隱晦。
1.古詩中常用省略,因此首先要將詩句的語意補充完整之后,才能準確辨別修辭。
例: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棹歌》戴叔倫)
首句“涼月如眉”是比喻,大多數同學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但是下一句“越中山色鏡中看”所使用的手法很多人卻忽視了。如果我們把詩句譯成現代語言就是“越中的山色可以在鏡子中看”,那么“鏡子”是什么?多大的“鏡子”能夠映照出越中的山色?所以我們就很容易發(fā)現,其實這句詩的語意是“蘭溪之水,水平如鏡,越中的山色倒映在水中,就如在鏡子中看一樣”,因此,此句詩是一個明顯的借喻。
再比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望洞庭》劉禹錫)譯成現代詩句為:“遙望洞庭湖的水色與君山島的山色,就如同是白銀盤中的一個青螺?!彼源司涫潜扔鳌?/p>
練習: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漁家傲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注】〔沈〕同 “沉”?!簿G蟻〕一種美酒
(1)賞析這首詞劃線處所用的修辭手法。
學生錯例:擬人。寫梅花剛剛出浴,剛剛化妝完,非常的清新脫俗。
解析:劃線處的句子沒有主語,實際上是承前省略了主語,所以我們理解這句詩首先要結合前文來尋找,我們會發(fā)現,“寒梅”才是這句詩的的主語,意思是“寒梅”嬌媚旖旎如同半開的美人的臉,又如剛出浴剛化妝完的美人。故為比喻;
參考答案: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現了梅的輕盈嬌美,冰清玉潔。
2.古詩中常用倒裝,因此要將詩句作調整之后,才有利于辨別修辭。
例: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有人認為是擬人,有人認為是比喻。擬人的人認為“橫、聚”是水、山發(fā)出的動作,所以有了人的情感,是擬人。認為是比喻的人認為,這里的“橫、聚”是眼波、眉峰的狀態(tài),眼波橫才能如水,眉峰聚才能如山,所以是比喻。
其實,這兩種理解都出現了錯誤。這是因為對古詩句的句式不甚了解。這句話的正常語序是“水波橫如眼,山峰聚如眉”,譯成現代詩句是“水波橫在江面,如明亮的眼睛;山峰聚在一起,如黛青色的眉”。作者站在江邊,江水流淌的方向對作者來說一定是橫向的,人的眼睛也是橫向細長的,因此作者才覺著這泛起的波光就如人的眼睛一樣明亮;遠處的山峰是青色的,無數的青色重重疊疊起來,才會呈現黛青色的深度,就如女子畫眉的黛色一樣。所以這句詩運用的是比喻,是把水面的橫紋比做人的眼睛,把聚在一起的山峰比做女子的眉。
練習: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蒼溪縣,山寒雨不開。直愁騎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江流大自在,坐穩(wěn)興悠哉。
【注】此詩寫作者離開蒼溪縣,因雨后路滑,故泛舟順水而下?!吧胶瓴婚_”寫山中陰雨連綿,天久不放晴。
(1)后人評價“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兩句寫得“入神”,請作簡要賞析。
學生答案錯例:用了擬人的手法, 把“青峰”和“黃”當作人來寫,可惜峰巒一閃而過,知道桔柚要來了,化靜為動,寫出了兩岸美麗的風光。
解析:從字面上看,這兩句似乎各有一個主語“黃”和“青”,但其實從詩歌全文來看,所有詩句都有一個潛藏的主語“我”,整首詩寫“我”送客后的情境,我見“青”“惜”,見“ 黃” “ 知”, 所以“ 惜” 和“ 知” 的主語是“我”, 兩句寫的是我看到眼前一閃而過的兩岸的青峰和黃色的橘柚后的感受體會,沒有使用擬人的手法。
參考答案:(1)這兩句詩從視覺的角度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遠遠看到一片青色,還沒來得及看仔細,兩岸的峰巒便一閃而過;剛看到一片黃色,岸邊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撲面而來。這樣的視覺效果均于舟行之快。(2) 句中,“青”“黃” 互襯,“過”“來”交織,凸顯了兩岸風景的獨特優(yōu)美,使本來靜止的山巒和橘柚立即鮮活靈動起來。
3.古詩常借助于意象表達情感,因此要準確把握意象的特點,才用利于辨別修辭。
詩歌中的意象是指作者塑造的、帶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物象,因此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比如“枯藤老樹昏鴉”中的三個意象,就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蕭瑟衰敗之情。但是詩歌中有些意象如果不是為了表達感情,而是為了突出所用意象的特征,進而代指某個事物,那就變成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在這里是一個典型的意象,表明作者遠望友人之船孤獨地離開,表達了了作者對友人的牽掛。但是注意這里是“孤帆”,不是“孤船”,作者這里實際上運用的是借代,是用“帆”來借指“船”。那么為什么作者要用帆來代指船呢?因為按地理科學來說,地球是球面的,遠去的事物最后消失的一定是其最頂部的東西。其次,船帆高高掛在船上,所以最能突出船的孤獨,因此這里是借代。
同樣,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币彩墙璐髡吲c朋友舉杯談論之事一定不僅僅只有采桑種麻之事,一定還有其它農事,所以這里的“桑麻”意象就是一種借代,代指一切農事。
練習: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出關
[清]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
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此詩是詩人隨安郡王出塞前往歸化城,出居庸關時所作。 旆(pèi),旗幟邊緣的飾條,也泛指旌旗。 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所。 爭,通“怎”。
請結合全詩,賞析詩歌第三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學生答案呈現:運用對比手法,將關內四處桃花的美景與塞外大雪茫茫的荒涼景象對比,突出塞外環(huán)境惡劣(荒涼),為抒發(fā)懷土思鄉(xiāng)之情作鋪墊。
這首詩中的第三句出現了兩個意象“桃花、雪”,有的同學認為是實寫意象,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關內與關外的差別之大。但是如果我們加以生活常識去理解,作者在即將出關之前,往后看是實實在在的一片桃花,關前是實實在在的一片白雪的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里的“桃花”與“雪”只能是借代,是代指關內溫暖如春、關外寒冷如雪的生活。
所以正確答案為:運用了借代與對比的修辭手法,桃花借指關內溫暖如春的生活,雪代指關外嚴寒的生活,同時將二者進行對比,突出了塞外環(huán)境惡劣(荒涼),為抒發(fā)懷土思鄉(xiāng)之情作鋪墊。
二、把握三種修辭的本質特征,準確辨別修辭。
比喻是指兩個性質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所以比喻的重點是相似性,是“A像B”。比擬是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的修辭方式。是“把A當作B”。借代是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是A+代指A。準確地說,比喻是強調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借代是強調借代的事物與原有事物間的相關性;比喻是為了生動形象,比擬是為了賦予人或物以情感。
例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浦
王安石
南浦東風二月時,物華撩我有新詩。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
(1)詩歌最后兩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解析:“鴨綠”后面有“粼粼”二字,說明“鴨綠”是代指綠色的江水,因為只有水才能泛起粼粼的波紋;同樣鵝黃也代指鵝黃色的柳枝。這里是用事物的顏色代指事物本身,是強調的相關性。但是詩句中還有兩個字不好理解,一是“含”二是“弄”。風吹水面時,風與水是割裂開的兩個不同事物,一旦把風含水譯成風親吻著水面,就如含在口中一樣時,風就有了人的情感。同樣,柳條在微風中搖擺不定,太陽穿過柳條時,光線時明時暗,就好像是柳條在挑弄春日的陽光一樣。這樣風與柳條又有了人的情感。所以這里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里是賦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是擬人。
參考答案:
①運用借代手法。以“鴨綠”色借指因風粼粼而起的“水光”,用“鵝黃”借指柔和的陽光映照下新柳的顏色。詩人運用借代,突出了春水和剛剛破嫩而出的新柳的色彩美,非常具有表現力。
②運用比擬手法。本是風吹過水面,詩人卻賦予春風以人的情態(tài)動作,好像是風在親吻著水面一樣;本是陽光穿過柳枝,詩人卻讓柳枝富有情味,擺動的柳枝好像在和陽光嬉戲一樣。詩人運用擬人,賦予風和柳以動態(tài)美,非常富有生機。
三、結合整首詩詞的語境,準確賞析修辭。
在有些詩詞中,把一個句子單獨分析的話,可能既是比喻,又是擬人、借代。但是放在整首詩詞的語境中,我們卻會發(fā)現有些時候,我們并不能簡單地以形式上的符合而認定為是何種修辭。
例: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在這首詩中,單獨看最后兩句,白雪嫌春色來得太晚,是人的情感,是擬人的手法;白雪穿過庭中的樹木化作飄飛的春花,非常符合比喻。所以這兩句詩很容易被人誤以為運用了擬人與比喻的修辭手法。
但是我們結合整首詩的語境來分析:作者說今年的春天來的太晚,到了二月草芽才剛剛長出來。所以白雪都嫌春來晚了,于是它就化用了春天的花。我們發(fā)現,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的語意重點是強調雪花的有意有情,而不是強調雪花與春花多么多么的相似。也就是說,語境強調的重點是賦予雪花以人的情感,而不是為了生動形象地表現雪花的形態(tài)。所以這首詩最后兩句的修辭手法準確來說就是擬人。
再例:唐多令
鄧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昂尬黠L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注】〔鄧剡〕文天祥的同鄉(xiāng)和朋友。本詞為南宋滅亡之后,鄧剡被俘,過建康(今南京)時所寫。
請簡要分析上片中“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一句的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效果。(4分)
解析:劃線處的句子許多學生會錯誤地認為是比喻,把作者比作一片飄零的樹葉,流落天涯。也有學生會認為是擬物,是把作者自己擬作一片飄零的樹葉,天涯飄泊。所以判斷是何種修辭的關鍵就是詩詞所表達的重點了。
這首詞的大體意思是,剛下過雨,晚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沙灘上留下了淡淡沙痕。風吹樹葉發(fā)出的響聲,帶來陣陣的秋寒,飛快地透過紗窗,室內也頓生涼意。可恨秋風吹來,世道就變換了,更是把我吹得流落天涯。古代曾經繁華的南京,現在已經蕭條寂寞了。烏衣巷里夕陽斜照過來,又是一個黃昏。世人都在談論國家興亡,可那些飛回來的燕子現在到了誰家呢?只有那些南方飛來的無數大雁,和明月一起住在蘆花洲里。
這時我們會發(fā)現,劃線處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不是強調作者與落葉的相似性,恰恰是為了表達一種飄零的天涯淪落之感。也就是說這句詩的重點不是強調二者的相似性,而是為了表達感情。因此,這句詩用的是擬物。
參考答案:比擬(擬物),詩人把自己寫成一片被秋風吹到天涯的樹葉,把人寫成物,寫出了在亂世中自己不能掌握命運,而是在元朝侵略南宋的過程中被迫顛沛流離到了天涯。寫樹葉惱恨“西風”使季節(jié)更換,西風把樹葉吹得流落天涯,表達了作者對元朝統(tǒng)治者使南宋滅亡,讓自己淪落天涯的憤恨。
總之,修辭是詩詞增加表達效果的一種重要用法,所以,要想準確的辨別并加以賞析,就必須結合詩詞的特點以及詩歌所要表達的效果進行,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出現“錯把雪花當飛花”的笑話。
[作者通聯:山東省青島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