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偉 郭偉
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書報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力和習慣不全是教師講出來的,也不全是學生聽會的,重要的是在閱讀實踐中練出來的。閱讀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如何使學生有疑最終達到無疑,我的秘訣是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多讀書,通過閱讀學會閱讀,真正愛讀、善讀,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關(guān)鍵。
一、讀要有趣
樂求才能善求。有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會鍥而不舍,孜孜以求。
1.揭題引趣導向。揭題方法多種多樣,要據(jù)題定法。如《詹天佑》一課,教學前,我先出示圖像:“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學生凝視圖像搖頭。我趁機告訴大家:他就是詹天佑,(板書課題:詹天佑)是主持修建我國自建第一條鐵路的愛國工程師。是他,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并使鐵路提前兩年竣工,為國家節(jié)約了兩萬多兩白銀。寥寥數(shù)語,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弦,激起感情上的淚花。大家對課文主人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詹天佑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怎樣修筑我國第一條鐵路的,有哪些杰出才干。從而具有最佳的閱讀心境和閱讀方向性。
2.讀中繪圖激趣。閱讀分析時,引導學生認真讀文,抓住能喚起形象的關(guān)鍵詞句,讓學生瞻文見貌,在頭腦中構(gòu)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以喚起學生豐富的積極的情感,激發(fā)讀書的興趣?;蜃プW生容易忽視、而又是課文的關(guān)鍵處和理解的疑難點,讓學生根據(jù)文中所揭示的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去想一想,畫一畫,以加深理解。如《詹天佑》課文的重難點是修筑居庸關(guān)、八達嶺隧道和“人”字形線路。聽同年級幾位老師教這一課,學生均未弄懂文中的難點內(nèi)容,囫圇吞棗,一掠而過,印象不深。而這些恰是詹天佑杰出才智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單元訓練重點所在。在教學中,我化“講”為“畫”,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當詹天佑,當小工程師,邊察看地形(書)邊思考,邊繪圖設(shè)計,繪出開鑿兩個隧道的簡圖,介紹兩種開鑿方法的好處。通過“文——圖——文”的思考方式和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弄懂了:從兩頭向中間開鑿就形成了兩個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別向兩端開鑿又形成兩個工作面,加兩口直井就有六個工作面。幾個工作面同時施工,工期就大大縮短了。講到“人”字形線路時,屏幕上出現(xiàn)青龍橋附近的陡坡,讓“小工程師”在陡坡上架設(shè)“人”字形線路,然后讓“小火車司機”用玩具火車在屏幕上邊演示邊講解。這樣化抽象文字為形象具體的操作,教材的難點迎刃而解。學生不僅從心底佩服詹天佑的杰出才干,而且在繪圖設(shè)計中深切體會到:如果測量不準,計算不準確,兩頭開鑿的隧道就連接不起來,工程就會報廢,加深了對詹天佑勉勵工程人員“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段話的理解。這一過程順應兒童心理,激發(fā)了兒童讀書興趣,讓學生自己一邊讀書,一邊設(shè)計繪圖,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發(fā)展了想象力和思維力。
3.表演朗讀增趣。《刻舟求劍》的重點和難點就是那個人用刻舟求劍的辦法是否能找到寶劍,為什么?二年級學生對空間運動的感知和理解力差,盡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也無法為學生架起理解的橋梁。我采用了表演朗讀法,一個學生扮演丟劍人,一個學生扮演問話人,一個學生扮演船夫,以木板作船舷,進行即興表演,讓全體同學在觀看表演中自然而然地悟出那個人找不到劍的結(jié)局和原因。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故事,如《小壁虎借尾巴》、《下雨了》等,我都讓學生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讀,在興趣盎然中練習朗讀,學習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使讀書成為一種智力活動,一種藝術(shù)享受。
二、讀要有法
正確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通往勝利的橋梁。怎樣才能做到善讀得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閱讀教學中,我經(jīng)常采用下列方法引導學生讀書:
1.四步遞進讀書法。指導學生讀書,目的是幫助他們一步步深入理解課文。因此,我運用“四步遞進讀書法”,為學生的“自讀”領(lǐng)航導向。一是疏通讀:查字典識字解義,掃除閱讀障礙,讀通讀順課文。二是了解讀:思題讀文,概括主要內(nèi)容;劃分段落,理順文章脈絡(luò);多向思考,質(zhì)疑問難。三是探索讀:品評詞句,探究中心;領(lǐng)會重點,明確寫法;釋疑解惑,深入理解。四是表情讀:熟悉內(nèi)容,進入角色;體會感情,表情朗讀,熏陶感染,升華認識。
2.帶題求解讀書法。如教《黃鸝和山雀》時,一個學生提出質(zhì)疑:“全文都是寫鳥和蟲,為什么出現(xiàn)‘它、‘他、‘她三個字?”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書,從書中尋求解答方案。學生帶著疑問去讀書,思維如安上了鉆頭,注意力特別集中,因此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凡寫許多黃鸝和山雀就用“他們”,專寫雌鳥就用“她”,因為這些鳥都是益鳥,所以作者予以人格化寄予了喜愛的感情,凡寫梨椿象、麥葉蟲等害蟲就用“它”,表示厭惡。這樣通過自己探求得的知識,經(jīng)久難忘。
3.比較揣摩讀書法。分析《詹天佑》第二段課文,我一是采用移詞換位的比較法,比較揣摩“阻撓、要挾、嘲笑”三個動詞的運用,使學生認識到三個動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彼此不能調(diào)換。因帝國主義者先是橫蠻阻撓,阻撓不了,就進行要挾,要挾仍不解決問題,就嘲笑污蔑,通過比較,帝國主義窮兇極惡的侵略本性一步一步揭露無遺,詹天佑的愛國節(jié)操也得以突出。二是根據(jù)學生的質(zhì)疑:“課文第二段只字未寫詹天佑,是否走了題?”我采取刪減段落的方法進行比較閱讀。通過閱讀中比較,比較中閱讀,反復揣摩,學生認識到:第二段不是走了題,而恰恰是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如果刪去了,就不能如實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也就不能突出詹天佑的愛國精神。由此加深了對文章中心思想的領(lǐng)會和重點訓練項目的理解。
4.咬文嚼字讀書法。課文中有些字、詞看起來平平常常,實際卻是表達中心思想的點睛傳神之筆,應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品味,挖掘其蘊含的思想感情。如《再見,親人》第一段,我引導學生先細細咀嚼關(guān)鍵詞“雪中送炭”從詞素入手理解成語的本意“下雪天,及時給人送去木炭取暖”,再理解引申義和比喻義:“在別人困難時,及時給予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幫助,”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它在課文中的具體意義:朝鮮大娘在志愿軍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生死關(guān)頭,冒險把打糕送到陣地上,解決了燃眉之急,幫助志愿軍打勝了這次狙擊戰(zhàn)。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含義,還體會到準確運用成語,能簡練形象地表達思想感情。在分析大娘是怎樣雪中送炭時,讓學生咀嚼品味“帶、頂、冒、穿、送”幾個動詞,“帶”體現(xiàn)了大娘的身份,她是送打糕隊伍的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頂”體現(xiàn)了朝鮮婦女的勞動習慣;“冒”體現(xiàn)了送打糕的危險;“穿”體現(xiàn)了朝鮮婦女的機智和勇敢;“送”體現(xiàn)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關(guān)心和熱愛。在咬文嚼字中,朝鮮大娘的英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站立起來了??傊處熢陂喿x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根據(jù)不同文章,不同的閱讀目的,有選擇性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去攬勝探寶。
三、讀有所得
讀書不能像蜻蜓點水,進不去;也不能像盲人騎瞎馬,亂跑一通。而要講求實效,做到讀有所悟,讀有所得。
1.讀中促能。學生通過閱讀實踐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其讀書興趣亦隨之增加,猶如走出了枯燥的“三味書屋”,跑進了充滿情趣的“百草園”,學習情況就大為改觀,自讀能力明顯提高。他們運用方法自能解題,自能分段,根據(jù)段意,捕捉中心。閱讀量也大大增多,他們自由欣賞,自由采集,自由探索,……小學畢業(yè)人均閱讀量達二千多篇,閱讀速度達到180字/分。
2.讀中明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墒裁词钦嬲拿溃W還分辨不清。班上相當一部分女同學街頭那些專門追趕時髦的摩登小姐為楷模,羨慕不已,于是專講穿著打扮,不求扎實讀書。教《落花生》一文時,我扣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展開議論,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實際舉例說說什么樣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樣的人只講體面(外表美),而對別人、對社會沒有好處的人。使學生明確只有心靈美、行為美,才是真正美的人。從而明確了行為標準,激發(fā)其向上的熱情和追求真、善、美的感情。
3.讀中導行。班里好幾個男女同桌學生的課桌正中間劃有一條森嚴的“三八線”,各自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互不干涉,互不侵犯,稍一越線就爆發(fā)“戰(zhàn)爭”。老師盡管多次強行糾正,但學生擦了又劃,劃了又擦,明線去了,隱線仍在。結(jié)合《將相和》一課的學習,我以相如顧全大局,團結(jié)忍讓和廉頗知錯改錯的精神導行,提高其道德判斷和評價能力,“三八線”才自動徹底消除。
在閱讀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思考時間,加強讀的訓練,培養(yǎng)讀書興趣,交給讀書方法,學生積極主動地循著“疑”去探求,自尋答案,自我領(lǐng)悟,是形成自讀能力和習慣的關(guān)鍵。只有教學有趣、得法,學生才能得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學效果。
孔德偉,山東棗莊市山亭區(qū)桑村鎮(zhèn)戶口小學教師;郭偉,山東棗莊市山亭區(qū)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