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繼明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有效地進行字詞教學,直接關系到能否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其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字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來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字詞知識,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呢?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策略
引言:
語文作為主干課程,在教學中備受關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知識體系初建的時期,這一時期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非常關鍵。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教學也曾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不能止步不前,固步自封,語文教學工作的改進是一個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非一時一刻可以達到頂峰。隨著新課改的日益推進,面對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策略,我們必然要不斷地進行完善與更新,及時地與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開展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架構體系。
一、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現(xiàn)狀研究
(1)小學字詞教學方法枯燥無趣
小學生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對自己的喜好有良好的操控能力。相反,能吸引他們的往往是生活中一些一眼就能讓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因此,教學方法的有趣性是很重要的。然而,就目前對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現(xiàn)存教學模式來看,大多字詞教學方法都是死板乏味的。受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影響,很多教師秉承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在“教”和“育”等傳道授業(yè)解惑方面花了很大的工夫,向學生傳授的大多都是一些死知識;而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方面鮮少花時間去探索。這就使得小學生對于語文字詞的學習產生了一種“逆來順受”而非主動的心理現(xiàn)象,這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是沒有任何助益的。
(2)課堂字詞教學老套沒有新意
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對于課堂教學方法方面并沒有做出過多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依舊承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展開“灌輸式”教學。因此,在字詞教學上,通常都走拼音教讀――字詞教讀――字詞拼寫――字詞記憶等幾大步驟[1]。在這整個過程中都死板的走固定的教學模式;不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所以,這種老舊的課堂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久而久之,這種被動式教學會讓學生在字詞學習上會更加失去主動性,這對于小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具有消極影響。
(3)課后作業(yè)的布置太過死板
在教學時很多教師仍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每次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都喜歡并且慣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抄生字、生詞,甚至是抄課文,這種方法使得學生奉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今后的語言學習中不知靈活變通。還有的語文教師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只知道講求數(shù)量堆積質量,給學生布置一大堆抄寫的作業(yè),這不僅給學生加大了課業(yè)負擔,而且浪費了很多時間,關鍵的是還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會使學生產生抱怨不配合的心理;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信心,就真的百害而無一利。
二、小學語文字詞教學方法策略
(1)創(chuàng)新字詞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摒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上的弊端,以新課改的要求為基本出發(fā)點,創(chuàng)新語文字詞教學方法,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樂趣和積極性。所以,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我們可以順應時代潮流,將小學語文字詞教學與多媒體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可以充分展現(xiàn)圖片與聲效的功能,將字詞教學融進圖片和聲音,相信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比傳統(tǒng)的教師板書黑白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2]。例如:在教“蘋果”這個詞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放些關于蘋果的圖片。同時,對于小學生來說,圖片教學要比純文字教學更能被學生理解和記憶,不僅如此,這對于學生想象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2)課后作業(yè)布置靈活豐富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于小學生課后作業(yè)的布置相對來說過于刻板和單調了,很多教師都認為語文字詞的記憶都要靠死記硬背,于是就讓學生大量的抄寫字詞、抄寫課文。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輔助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必須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更加靈活[3]。例如:除了必要的讓學生抄寫字詞外,我們還可以豐富課后作業(yè)的內容,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影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多文化性節(jié)目,我們可以讓學生課后去觀看并且對學到的詞語進行積累;或者將字詞訓練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詞語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進行實踐訓練。相信這種豐富而靈活的作業(yè)布置方式更能促進學生字詞的理解和吸收。
(3)引導學生結合語言環(huán)境,感悟字詞
在教學中如果老師僅僅是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解釋來理解詞語,那樣的理解僅僅是字面上的,而詞語的意義、意味、意蘊等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開掘,這樣的詞語理解是僵化的、呆板的,缺少靈動,缺少生命力。只有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的咀嚼藏在詞語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詞語內化為學生生命活動中“生氣勃勃的細胞”[4]。例如: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長藤綠葉瓜架”這一場景時,這一段的結尾這樣說“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边@一句運用對比的寫法突出了瓜架的“可愛”,在理解這個詞語時,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從瓜架的顏色、生命力、性價比等多方面來理解,最后上升到環(huán)保的高度,來體驗瓜架的質樸、自然、迷人。我覺得這樣深層地挖掘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詞語的溫度,才能跟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這樣的詞語教學才會是有效的。
結束語:
想要提高小學語文的學習效率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必須擺脫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抓住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對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相信一定可以更好地奠定小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對未來學生的語言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石。
參考文獻:
[1]朱汝艷. 吳俊江. 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策略研究[J]. 南北橋, 2017(17):142-143.
[2]黃瑜清. 論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有效策略[J]. 赤子(上中旬), 2017(07):145-146.
[3]楊芳.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 南北橋, 2016(12):156-157.
[4]李靜. 試分析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策略選取[J]. 儷人:教師, 2016(1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