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琦
摘要:心理學家認為,各種動作技能,包括大提琴運弓技能的形成過程,其中都會經歷大致相同的一些階段,遵循一些大致相似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應當懂得動作技能形成的過程與特點,將其運用到大提琴運弓的教學中去,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大提琴;運弓;動作技能學習
大提琴用弓毛摩擦弦引起弦震動的發(fā)聲原理決定了其發(fā)音源頭在于弓在弦上的運動,大提琴右手運弓技能就直接影響到琴的發(fā)音,合理的運弓動作技能是琴發(fā)出好的聲音的關鍵。在大提琴的演奏中,放松的持弓姿勢、協(xié)調的手臂動作,保持弓與弦的垂直運動以及在運弓過程中相對穩(wěn)定的運弓軌跡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獲得穩(wěn)定松弛的聲音。但是初學者在剛拿到琴弓時,很難一下子掌握運弓的動作要領,教師可以把動作技能的學習原理遷移到大提琴的運弓教學中,將大提琴運弓技能分階段教學,并指導學生進行必要而適當的練習,以有效地掌握運弓技能。
一、大提琴運弓技能形成過程
在燕良軾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動作技能界定為:“在練習基礎上形成的、按某些規(guī)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慧任務或身體協(xié)調任務的能力”,演奏樂器就是一種典型的動作技能。從目前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來看,雖然不同心理學家對于運動技能對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有不同的劃分,但都是基于對操作技能形成的連續(xù)性過程的分段描述,因而實質上并無明顯的差異。
在趙宋光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音樂技能的學習過程分為定向階段、分解階段、整合階段、自動化階段。本人以下研究也是基于這四個階段的劃分。
1.定向階段
定向階段也稱認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理解學習任務,并形成目標期望。目標期望對動作技能的學習起著定向作用。大提琴運弓技能形成的初期,學習者要了解學習活動的結構包括大提琴演奏中右手運弓動作的要領、順序、注意事項等,以建立起調節(jié)動作執(zhí)行的定向映像和動作定向基礎。因此,這一階段也可稱為知覺學習階段。大提琴運弓技能學習的定向基礎往往是通過教師示范、講解和學習者觀察思考來完成的。為了提高學習的定向基礎水平,教師必須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活動定向基礎的概括力、完整性和獨立性。
講授運弓技能時,教師首先要確定技能目標,用語言描述給學生,并做運弓動作示范。動作示范要準確、清晰,語言提示要簡明生動。比如為了讓初學者運弓的正確姿勢,教師應當開門見山講述出運弓需要注意的事項:弓子觸弦點靠近琴馬、弓子與弦保持垂直、全部弓毛貼在弦上等,這給了老師、學生、家長明確的目標、標準,幫助他們準確模仿出老師的動作,并讓學琴顯得沒那么抽象。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運弓的基本姿勢后,就可以進行一些空弦練習曲,使學生從旋律、節(jié)奏的變化中得到學習大提琴的樂趣,提高學琴的積極性。
2.分解階段
分解階段是將整體動作分解成若干分解動作。分解的過程很短,對動作的精細化分化能力強,掌握動作技能快。反之,分解能力較差,掌握動作慢。
開始練習的分解階段,教師把整套動作分解為若干局部動作,讓學生逐個練習。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將運弓分解為三部分,拉弓時,在弓根部分,主要是肩膀的運動帶動弓子;在弓中部分,大臂向上抬起,在空中畫一條弧線;在弓尖部分,由小臂向外打開帶動弓子;推弓時,則動作順序相反。分解后每一弓段的動作都較為簡單,易于掌握,但是在前后兩個動作的交替和銜接時,掌握起來就比較困難。在這一階段教學中,教師不宜過多地強調動作細節(jié),而要在保證學生運弓狀態(tài)自然與放松的基礎上,強調運弓的分解動作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教師反復進行正確的示范演奏,并讓學生通過模仿和練習而獲得正確的整體感覺,使得動作準確順利地完成。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注意范圍比較狹窄,不能覺察動作的全部情況,難以發(fā)現(xiàn)錯誤和缺點。教師對此不能急躁,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提醒,允許學生多次嘗試逐步接近正確的操作。
3.整合階段
這一階段即初步掌握完整動作的階段。大提琴運弓技能學習活動,是由相關聯(lián)的一系列動作構成。因此,對于大提琴運弓技能的掌握,不僅要學會多個分解動作及其合理的執(zhí)行方式,而且要學會動作之間的合理聯(lián)結即整合。動作整合,主要要求主體確立動作系列的執(zhí)行順序,從而形成動力定型,使整個活動方式一體化。這一階段視覺作用逐漸減弱,肌肉運動的控制作用逐漸提高,學生無需死死盯著弓子或者刻意去感受手臂運動,逐漸能夠自然、放松地完成動作,而且能夠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我檢查的能力,動作之間互相干擾的現(xiàn)象以及多余動作逐漸減少以至消失,緊張程度減弱。但是在運弓動作的準確性,樂曲中弓段的選擇,譜面上特殊弓法標記,樂句的進行和音樂的處理方面,還要進行更深入的練習。在這一階段,重點是使刺激與反應形成聯(lián)系。如在演奏一個片斷時,從樂譜上看到一個弓法的標記,到大腦對該視覺信息的判斷,即對相應弓法位置的確定,到發(fā)出動作指令,到耳朵對聲音的識別,形成一個完整的反應圈,猶如工廠的生產流水線,持續(xù)不斷地循環(huán)反復。在這個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動作,否則錯誤的習慣一旦鞏固,再去消退錯誤動作就比較困難了。
4.自動化階段
所謂自動化,就是練習某一套技術動作時,可以在無意識的條件下完成。自動化并非沒有意識的參與,而是意識的程度較低。
由于不斷練習和排除干擾,糾正錯誤,動力定型逐漸鞏固完整,發(fā)展到自動化階段。這是熟練技巧的形式,全套動作做來得心應手,這時各個動作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意識的調節(jié)作用大大減少,視覺控制減弱,動覺控制加強。這時演奏技巧十分熟練,各個復雜的演奏動作貫穿為一個完整的自動化系統(tǒng),演奏動作準確協(xié)調,靈活、穩(wěn)定,速度和力度以及音樂內容的刻劃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例如,當學生自動化演奏一段旋律時,她只通過聽覺、動覺的反饋對弓子的大致弓法、弓段選擇、弓壓、弓速、譜面上的特殊運弓技巧等進行控制,而不再注意到哪個具體的音是用什么弓法演奏的,胳膊如何運動的等等,一長串的動作系列似乎是自動流出來的,無需特殊的注意和調整。當演奏的自動化產生之后,演奏者的手指猶如老馬識途、輕車熟路,能夠自動地保持演奏的進行,從而能使演奏者把注意力放在對音樂的感受和表達上,并根據作品的創(chuàng)作構思使聲音呈現(xiàn)更加豐富多彩的變化。
二、教學策略
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運弓的具體學習任務,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應達到的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定的期望,從而激發(fā)學習動機。其次,教師對大提琴運弓的講解與示范應該具有導向性,能引導學生做出規(guī)范的動作,在講解和示范時要注意語言簡潔、形象,在講解時,盡量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或用以前學過的動作來加強對運弓這一動作技能的遷移。就運弓而言,過度練習是必要的,過度練習,即實際練習時間、次數超過達到某一操作標準所需的練習時間,過度練習可以增強肌肉記憶,盡快達到熟練度。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動作及時進行矯正,強化準確動作,并鼓勵學生改善其動作。
運弓之于大提琴演奏相當于氣息之于演唱,是發(fā)音的源頭。將動作技能的學習過程應用于大提琴運弓教學中,會有效的提高大提琴運弓教學的質量。以上是筆者對于動作技能的學習理論運用于大提琴運弓教學的一些粗淺的看法,研究還有待今后在教學中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燕良軾.教育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5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4
[3]張云昕.試析大提琴持弓技術[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3
[4]張曉君.認知心理學原理運用于小提琴教學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