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
龍泉山脈并非成都平原與外界交通的障礙,反面將沱江與成都之間的區(qū)域聯為一體。在江與城之間的這片土地,就是蜀都史上重要的東山地區(qū)。
人人都說,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然而,這里還有一塊“非常之域”,無法得到岷江水的潤澤,琺口亦堅韌孕育出燦爛千年的文明。這塊“非常之域”就是成都平原的東山地區(qū)。當前成都市正大力實施“東進”戰(zhàn)略,東山地區(qū)將迎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實現自己的華麗轉身!
從地質學上說,成都平原是大自然界的“年輕人”。大約在距今300—200萬年前,在地質年代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的“喜山運動”時期,龍門山脈大幅抬升,同時龍泉山脈處于隆起狀態(tài),處于二者之間的“前陸盆地”急劇下沉,形成成都盆地。之后,發(fā)源于龍門山脈的數條河流攜帶泥砂奔涌而來,形成八個沖積扇,它們重疊聯綴而成復合沖積扇平原,最終形了成都平原的平地區(qū)。然而,這些河流似乎商量好了似的,它們奔流的路線全部遺棄了平原東側的一塊“扇形”地域。
如圖所示,成都平原各地域有著不同的地層分布。在平原西部沖積扇的頂錐處,廣泛分布的是全新統(tǒng)(距今約1萬年)沖積層,在平原中部的廣闊地域分布的是上更新統(tǒng)(距今約10萬年至1萬年)的廣漢粘土層。而平原東側有一塊扇形地域,下部為中更新統(tǒng)(距今約80萬年至10萬年)雅安礫石層,上部是上更新統(tǒng)(距今約10萬年至1萬年)成都粘土層,沒有由發(fā)源于龍門山的河流所帶來的泥砂堆積,與平原的西、北、中、南部均不同。
這片“古老”的扇形地域,成都人習慣稱之為“東山”。它位于成都以東,北以毗河為界,南以府河為界,東以龍泉山為邊緣。雖然稱“山”,然而在成都以東到龍泉山的廣闊地域,“均黃土小坡,實非山也?!保ǜ党缇亍冻啥纪ㄓ[》)在這塊低山丘陵區(qū),僅有發(fā)源自龍泉山的溪流經過,由山溪匯聚而成的最大河流是西江河,但“山水多驟漲,方舟難渡”,既不能帶來大量泥砂堆積,亦不能通航,只能發(fā)揮灌溉的作用。在丘陵區(qū)的東緣即為龍泉山脈,它是成都平原的東界,全長約為200千米,寬約10千米,海拔大約在500-1000米之間。龍泉山內地面形態(tài)呈“箱狀”褶皺,相對平緩,可以種植旱地作物。在龍泉山的東側,是寬緩的斜坡帶,延伸至沱江西岸。龍泉山脈是成都到川東的必經之路,并且山中有多條小道連通山脈的東側和西側,因此,龍泉山脈并非成都平原與外界交通的障礙,反而將沱江與成都之間的區(qū)域聯為一體,因此,我們將平原東側的扇形地域和龍泉山脈及其以東地域全部視為東山地區(qū)。
東山地區(qū)的歷史進程與成都平原的其他地區(qū)有著顯著的殊異之處,它的歷史節(jié)奏是由東西兩側的沱江和成都共同塑造的。這一地區(qū)現今包括金堂縣、簡陽市、龍泉驛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新都區(qū)、青白江區(qū)和雙流區(qū)的部分地區(qū)。
自20世紀以來,成都平原出土了數十處先秦時期的聚落遺址,卻沒有一處位于東山地區(qū)。據考古學家估測,成都平原的古代人群是從岷江上游遷徙而來的,因此他們主要活動于平原北部、西部至西南靠近山地的邊緣地帶。到距今4500年前后的寶墩文化初期,水稻種植技術從長江中游傳入成都平原,平原的腹心地帶成為人們樂于耕作的沃壤,在此建立了大量密集的聚落。此時,東山地區(qū)可能還被林草覆蓋,鮮有人類在此定居、耕作。
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層分布略圖
目前,東山地區(qū)最早的考古發(fā)現,是位于龍泉驛區(qū)龍泉街道紅豆村境內的古墓葬群,其中34座墓葬的時間從戰(zhàn)國晚期持續(xù)到西漢早期。然而,這些墓葬的形制和隨葬品與同時期的巴蜀墓葬頗為不同,反而與楚地的墓葬有更多相同之處??脊艑W家認為,這批墓主人應該是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軍白起打下楚國郢都后從楚地遷徙而來的移民。由此可見,兩千多年前東山地區(qū)就開始接納外來移民。
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太守。他以卓越的才智,主持修建了功及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旱澇保收”,“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富有“養(yǎng)生之饒”,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然而,都江堰未能改變東山地區(qū)的歷史進程,這一地域卻孕育出自己的鮮明特性。
秦漢時期,東山地區(qū)屬于新都縣、成都縣、牛勞鞞縣和廣都縣轄境。據《華陽國志》記載:新都縣“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漢時五倉,名萬安倉。有棗,魚梁?!迸m@縣有陽明鹽井,并且“多山田,少種稻之地?!边@寥寥數字的記載,顯示了彼時東山地區(qū)具有的多重特性。其一,這里是出川的通道之一。成都平原“屹然四塞,無所不通”,位于東山地區(qū)邊緣的沱江自金堂山(位于今金堂縣趙鎮(zhèn))以下“山峙而不險,水流而且平”,可行舟“通于巴”,是成都平原通向川東和川南的重要水道。其二,這里是平原上的居民躲避洪災和建倉儲糧的地方。在漢代,各郡都要建五倉,以儲糧備災。時屬廣漢郡新都縣的萬安山上(今屬金堂縣)建有萬安倉。后世有說法稱係“相傳洪水時,居其上者萬人俱得免。因名?!被蛟S,這一說法并不準確,但人們可以到山上躲避洪災是符合情理的。任乃強先生認為,由于東山這樣的黃土丘陵“土質堅緻,排水良好”,適宜建倉。顯然,東山地區(qū)和平原上的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其三,東山地區(qū)是鹽、魚和水果的產地,供給平原上人們的生活所需。因為龍泉山的東南側有著特殊的“向斜層”地質構造,這里遍布鹽井,其產鹽的歷史一直延續(xù)到近代。另外,因為東山地區(qū)的土壤適宜果樹的生長,故在秦漢時期這里就以產棗著名。后來,這里還是桃子、梨子、臍橙和紅桔的主要產區(qū),是成都平原的果園。這里產的鹽和水果,主要為成都和周邊鄉(xiāng)村的百姓所享用。其四,東山地區(qū)主要發(fā)展旱地農業(yè)。因為這里不能受到都江堰的惠澤,灌溉水源不足,土層薄而地勢崎嶇,因而以種植豆、黍、麥等旱地作物為主,這與平原西部大規(guī)模開發(fā)稻田形成鮮明對比??偠灾?,在秦漢時期,相對于平原西部來說,東山地區(qū)有著鮮明特性,但它又與平原的歷史進程緊密地關聯在一起。
秦漢時期,東山地區(qū)的人口非常稀少,但處于逐漸繁榮的進程中。不過,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持續(xù)動亂,這一進程被打斷。成都平原的農業(yè)大為萎縮,在盆地西部和中部有大量來自周邊山區(qū)的僚人和漢人雜居?,F在龍泉山上有湯家河崖墓群,當地人稱之為“蠻洞”,或許即為此時僚人生活的遺跡。然而,這一時期的動亂塑造了東山地區(qū)的一種新特性,即作為守護成都平原的屏障。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劉裕派建威將軍朱齡石率兵討平“成都王”譙縱。之后,朱齡石在今金堂縣淮口鎮(zhèn)沱江西岸置金水戍(因該地有水出金沙而得名),派兵駐扎,以資防御。此后,這里成為東山地區(qū)守衛(wèi)成都的重要隘口。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在此設置懷安軍,以彈壓地方的動亂。南宋淳祐三年(1243),為抵御蒙古大軍的入侵,時任四川制置使的余玠在懷安軍西北側的云頂山上修建石城,作為他所設計的山城防御體系的重要據點。云頂山“四面壁立,狀如城垣”,“下倚沱江,重巖峻峽”,實為守御西川的門戶。在云頂石城建成后,成功抵御住了蒙軍的多次進攻,保衛(wèi)了成都平原,延緩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時間。寶祐六年(1258),云頂石城被蒙軍圍攻,最終失陷。不過,云頂石城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南宋山城,它的存在是“西川門戶”的見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東山地區(qū)除了設置軍事據點之外,還打通了由成都經今龍泉驛,穿過龍泉山,直達今簡陽的道路。這條道路后來被稱為“東大路”,是行軍和官府公文傳遞的重要驛路。盡管有人將這條道路開辟的歷史追溯至漢朝,但并無證據可依。今龍泉驛區(qū)山泉鎮(zhèn)大佛村所存的“大佛巖摩崖造像”,其最早的造像是北周閔帝元年(557)將軍強獨樂為北周文王所造的佛道造像。據《北周文王碑》的記載,該地處于“分東之嶺,顯益之岡”,位于這條大道的側旁。這條大道可與金水戍形成掎角之勢,從陸路和水路兩個隘口保衛(wèi)成都的安全。
隋唐時期,成都平原社會安定,隨著均田制的推行,農業(yè)經濟迅速恢復并取得重大發(fā)展。據郭聲波教授的研究,唐代貞觀以后,隨著農地墾殖高潮的到來,冬小麥很快在四川盆地各部得以推廣。東山的低地丘陵區(qū)可見麥浪翻滾,可聞麥香飄溢。農業(yè)的大發(fā)展帶來人口的急劇增長,最為顯著的表征之一就是新州縣的設置。先是隋文帝仁壽三年(603),因“此一方地土曠遠,時多寇盜,須以郡府理之”,故設立簡州(因境內有賴簡池為名),領陽安(西魏恭帝二年牛鞞縣改名)、平泉(西魏置婆閏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名平泉,治在今簡陽草池鎮(zhèn)西北)和資陽三縣。三年后,廢簡州。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復置簡州,領陽安、金水(即原金水戍,西魏廢帝二年設金淵縣,因避唐高祖李淵之諱,于武德元年改為金水縣)和平泉三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分成都縣之東偏置蜀縣,后于乾元元年(758)唐明皇因避“安史之亂”而駐蹕成都時,改名為華陽縣。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分雙流縣(原漢廣都縣,后因避隋煬帝楊廣之諱,于仁壽元年改名為雙流)置廣都縣,其地在華陽縣東南側。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分金水縣、新都縣地置金堂縣(以境內金堂山得名),治在今趙鎮(zhèn)西側。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分蜀縣、廣都縣的東部置東陽縣,后于天寶元年(742)改名為靈池縣(因縣南有靈池),又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改名為靈泉縣。這一時期,先后共新設了蜀縣(華陽縣)、廣都縣、金堂縣和東陽縣(靈池縣)四個縣,并設立了一個更高級的行政單位——簡州,使得東山地區(qū)在行政管理的效率上越來越高。另外,隋唐時期龍泉山上陸續(xù)修建了天宮殿、長松寺等多座寺廟,宗教文化在此逐漸孕育和弘揚。
唐末五代,相比中原地區(qū)來說,成都平原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較為穩(wěn)定。到了宋代,成都平原的人口猛增,此時農地墾辟不僅向盆地周邊擴展,而且出現了向丘陵、山地高處發(fā)展的勢頭,墾殖范圍已大大超過唐代。成都東山地區(qū)的“雷鳴田”就是一個明證。宋代靈池縣令潘洞所撰《圣母山祈雨記》記載,“錦里城東邑,高原十六鄉(xiāng)。江流分不到,天雨降為常。”并附注文日“益部十縣多引江水溉田,咸為沃壤。唯靈池疏決不到,須候天雨,俗謂之雷鳴田。”簡言之,所謂“雷鳴田”就是通過田坎堤堰等蓄積雨水,用來灌溉,種植水稻。這是農業(yè)耕作技術的進步,擴大了水稻在低山丘陵區(qū)和山間的種植面積。為了風調雨順、農業(yè)豐收,當地官員承擔起了向神靈祈雨的職責。在今洛帶古鎮(zhèn)東北側的三峨山上,原有一座瑞應寺(今燃燈寺的前身),寺內供奉著褚氏圣母,祈雨非常靈驗,遠近聞名。
李冰治水遺跡圖(載自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撤消龍泉驛巡檢司,設龍泉驛行政分署。
在人口增加和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東山地區(qū)興起了一批商貿重鎮(zhèn)。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了東山地區(qū)各縣的鄉(xiāng)、鎮(zhèn)的數量和名稱,當時每個鎮(zhèn)都是一個商業(yè)市鎮(zhèn)。以靈泉縣的洛帶鎮(zhèn)(今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為例,可以了解這些商貿市鎮(zhèn)的發(fā)展歷史。洛帶位于龍泉山脈的山腳,這里是一條東西向的大路和一條南北縱行的大路十字相交處。其東西向的大路,則是由成都至今簡陽的道路,而南北縱行的大路是沿龍泉山脈西麓延伸的。在唐末五代時期,洛帶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村市,或稱為草市?!睹┩た驮挕分幸黄恼掠涊d,大概在五代前蜀年間(907-925),“靈池縣洛帶村民郝二者,不記名。嘗說其祖父以醫(yī)卜為業(yè),其四遠村邑請召,曾無少暇。畫一孫真人,從以赤虎,懸于縣市卜肆中?!焙露娓傅牟匪了幍摹翱h市”,應該是指靈池縣的市街(一說即在今龍泉驛城區(qū))。故事還記載,郝二等人要將大豆、麥子等農產品運入成都城內貨賣,然后再買鹽巴和乳酪回來??芍敃r的大宗貨物交易是在成都城內完成的,卜肆一類的店鋪是建在縣市中的,而像洛帶這樣的村中小市,只是附近村民交易細碎物品和為往來行人提供食宿與勞力的地點。然而,成都、縣市和草市構成的是一個商貿體系。到北宋中期,洛帶已發(fā)展成為一個鎮(zhèn)市。如皇祜六年(1054)蘇惲撰《信相圣母碑記》中稱“靈泉邑北直向馳道,俯僅一舍地聚洛帶鎮(zhèn)市?!绷頁端螘嫺濉返挠涊d,洛帶還設立了專門征收商稅和酒稅的機構,即商稅務和酒務。當時成都府一共設置了21個商稅務和28個酒務,洛帶均為其一,可見洛帶作為商貿重鎮(zhèn)的地位。因為商貿的發(fā)展,東山地區(qū)與成都及平原各部互通有無,彼此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
宋元之際,因戰(zhàn)亂導致四川人口大量銳減,“土著之姓十亡七八”。為了恢復生產,元初命令軍隊和官府在荒蕪的曠土上大量招民,措置軍民屯田。不過,屯田所在地大多位于灌縣(今都江堰)、崇慶州(今崇州)等平原西部地區(qū),而東山地區(qū)則經歷了一個發(fā)展的低潮期。元初東山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經歷了一次大調整,先后廢廣都縣入雙流、華陽,廢懷州(原金水縣)入金堂縣,省陽安縣入簡州,并因“地荒”廢平泉縣入簡州,廢靈泉縣入簡州、華陽。這一行政區(qū)劃的基本格局,從元代一直延續(xù)到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