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胸懷
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
歷史太悠久,我踮起腳尖費了很大的勁才看清來時的路。
霧靄蒙蒙的戰(zhàn)國時代,湘西北就已經(jīng)納入楚國版圖?!稇?zhàn)國策·楚策》記載,威王治楚時,在今武陵區(qū)城東筑城,設(shè)置黔中郡。楚漢相爭時,項羽派九江王英布將義帝楚懷王熊心放殺于郴州,黔中人縞素慟哭,高祖聞之大為感動,遂將黔中易名為義陵郡。江山一統(tǒng)后,取《左轉(zhuǎn)》“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于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再名為武陵郡。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晉太元中武陵漁人尋得桃源入口,別有洞天,說明此時仍為武陵。直到唐末,名稱雖有短暫的變更,但近千年時光大多以武陵為名。
趙宋開始,易名為鼎州,今之常德有鼎城區(qū),恐怕得名于此。至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鼎州設(shè)立常德軍,后改州為府,始有常德府?!俺5隆倍秩∽浴独献印贰盀樘煜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常德,一個行德行講德望的地方。又《詩經(jīng)·大雅·常武疏》有云,將帥“無所暴虐,民得就業(yè),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常德”之名肇始于此。
素有“三楚名邦,黔川咽喉”雅譽的常德,在這千年的風(fēng)云變幻中,湘西北的這片土地上,歷史的喊殺聲從未停止。武陵城頭的王旗不知更換了多少姓氏,然而每一次的殺伐,百姓都涌向城池,希望依靠高高的城墻護衛(wèi)自己的生命。城墻,就成為了城市的生命守護者。
我曾到過西安,西安的城墻高大寬闊,護衛(wèi)了漢唐的長樂未央。我曾路過平遙,平遙的城墻方正平直,護衛(wèi)了晉商院落的大紅燈籠。紫禁城的城墻壁壘森嚴,護衛(wèi)了九百年的朝綱。蘇州的城墻楊柳依依,護衛(wèi)了吳越的春秋。
常德的城墻呢?常德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筑城,直至大明王朝始成規(guī)模。據(jù)清同治年間編纂的《武陵縣志·城池》記載:元至順三年(1332年),郡守納粼不花筑土城。明洪武六年(1373年),衛(wèi)指揮孫德辟舊基,壘磚石,覆串樓,作六門,浚濠池,修成了城高兩丈五尺、周回一千七百三十三丈、六座城門的城池。仔細翻尋發(fā)黃書頁上的城池地圖,可以想象湘西北平原上一輪紅日下的巍峨與氣派。
常德的城墻到底厚實,居然護衛(wèi)了一個民族的氣節(jié)。1943年11月,常德守軍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率領(lǐng)8529名士兵保衛(wèi)常德,與三萬多日軍在城墻邊展開搏殺。他在文告中說,我們唯一的答復(fù),是血,是死,是光榮。一寸城墻一寸血,全師拼得只剩下83人?!耙恢粸貘f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梁上,望著已經(jīng)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勝利地飄揚……”常德會戰(zhàn)結(jié)束18天后,美國《紐約時報》這樣記載了當時血戰(zhàn)后的常德,竟是如此的凄涼與悲壯。我走在城墻邊上,攥起一把泥土,依然可以聽見戰(zhàn)士們的廝殺聲,依然可以看見慢慢倒下的身影和噴薄而出的鮮血。
為了感激城墻的守護,老百姓建起了城隍廟,供奉起城隍神。這是一個城市的守護與寄托。很像我鄉(xiāng)下老家的土地廟,廟不大,住著土地公與土地婆,主管著一方村民的平安,時不時有人放掛鞭炮,擺點貢品,祈求保佑。只是城隍廟廟宇高大,廟堂寬廣,城隍神在裊裊香火中接受人們的跪拜與三牲的祭奠。
城,原指以土筑城的城墻;隍,本指城墻下的護城河。城與隍合起來,就建構(gòu)起了易守難攻的城池。班固的《兩都賦序》說:“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為了保護城內(nèi)百姓的安全,城墻、城門、城樓以及護城河形成的城池,連同城池內(nèi)的房屋建筑、居民百姓,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城。城隍神,就成了城的守護神,人們習(xí)慣稱其為城隍爺,道教將其納入神仙體系,掌管冥界,職司剪除兇逆,庇佑黎明百姓風(fēng)調(diào)雨順,類似于一個城市的市長。
城隍廟一般建在城內(nèi),形制類似于衙門,有的甚至與衙門對街而建。城隍爺坐在正堂之中,左右是文武判官、日夜游神等輔佐,和地方長官處理衙門事務(wù)一樣,剛正廉明,鎮(zhèn)撫一方,履行著抑惡揚善、除暴安良的職責(zé)。趙宋開始,很多地方的城隍神開始人格化,多以忠烈之士為一座城市的城隍神,寄托著百姓對城市守護者的景仰與紀念。春申君黃歇因治水有功而成為了蘇州的城隍,執(zhí)法如山的冷面按察使周新是杭州的城隍,上海城隍廟供奉的城隍有三:東漢名將霍光、元末大孝子秦裕伯和血戰(zhàn)吳淞口的江南提督陳化成。長沙城不大,倒有四座城隍廟,其中南城善化城隍廟供奉的是定湘王。有明一朝,太祖朱元璋更因為城隍神能“鑒察民之善惡福禍”而賜予城隍爵位。
在生機盎然的今天,常德的城墻早已殘破,只剩下七段殘垣斷壁躲在繁華的角落,像幾塊歷史的疤痕,偶爾勾起人們的記憶。常德的城隍廟也早已片瓦不存,坍塌在歲月深處。我想,如果它還在的話,那么它的城隍神又會是誰呢?
我向很多人打聽,卻沒有人能說出常德城隍廟的位置在哪里。其實時間離開并沒有多久,在上世紀40年代,城隍廟內(nèi)還建有一所學(xué)校,那便是常德四中的前身明義中學(xué)。創(chuàng)始人丁瑚解釋學(xué)校校名時說:明義明義,明德尚義。看著這四個字,突然間我一直尋找的城隍廟在這一刻也就有了答案,只要“明義”在,常德的城隍廟就在,這個學(xué)校居然擔負著城隍神的使命:明德尚義,將“德”發(fā)揚光大,將“義”廣為推崇。
城墻,守護著我們的自然生命,可用什么來守護我們的倫理生命?人們建起了城隍廟,供起了城隍神,當我們匍匐在城隍腳下的時候,感謝城隍神對城池生命的保護,同時,我們也在渴求城隍?qū)ξ覀儌惱砩氖刈o,立德倡義,明光大地。我們生活在凡塵中,倫理道德就是我們的守護神,護衛(wèi)著我們自己的生命時光以及我們與他人的生命秩序。
多少城墻都已倒下,多少城隍廟都已拆除,只留下殘垣斷壁,凋落在歷史的縫隙,或者殘留于地方志的字里行間,慢慢模糊不清。但誰來保護我們內(nèi)心的城墻,如果內(nèi)心的城墻也倒下,我們該怎樣面對塵世的生活。
城墻倒了,城隍廟拆了,但人心還要———這就是明義的使命,學(xué)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