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龍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也勢不可擋,以鄧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新課程改革中要堅持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具體目標要有真實有效的改變,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和老師共同探究問題,堅持把學習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開創(chuàng)全新的學習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具體目標;自主學習;課程內(nèi)容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對基礎教育的課程做了全面化,系統(tǒng)化的改革。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愉悅地學習。要打破以往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老師樂于施教、師生共同探究。在課程改革中始終堅持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部署中,我對其改革的具體目標作了探討。
一、課程功能
課程的功能就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講解書本中較為復雜,難懂的問題。傳統(tǒng)的課程功能則就是“老師說,學生聽”的模式。而學生很少發(fā)言甚至不發(fā)言,多是以聽的方式來獲得知識。但是據(jù)西方科學研究,在課程的學習上只聽老師講并不是最好的學習形式 ,學習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課程功能上,要強調(diào)主動知識傳授變?yōu)榛又R傳授。學生和老師要打成一片共同積極的探討復雜難懂的問題,學生有了不懂有疑惑的問題要向老師提出來,成就一種輕松而又充實的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就不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也就避免了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更不是“流水線”的教學模式,而是教師和學生雙方調(diào)控的一種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學模式。
二、課程結構
以舊式的課程結構來看,過分的強調(diào)了學科本位,科目過多而又繁瑣。學生們在選擇學科時缺乏選擇性,往往是在文科和理科兩者之間選擇,但在選擇中很多同學還是焦頭爛額。在中國的舊式課程中高中階段只能學習理科或者文科這兩個大的模塊,不能夠選擇其中具體的科目。在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結構上,應增強學生們的學科選擇性,不過分的強調(diào)文科理科而是選擇自己擅長感興趣的具體科目,保證學生均衡性,擇優(yōu)性發(fā)展,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做出成績。新課程改革后,學生們會自己隨意的選擇自己懂得的科目,喜歡地理科目和化學科目那么就可以選擇這兩個科目進行學習,另外再加上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科目的學習,如果喜歡體育,那么你可以主修體育科目作為自己以后的發(fā)展科目。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對每一個科目的情緒狀態(tài),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是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夠愉悅的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否有在學習中具有迎難而上的素質(zhì)。
三、課程內(nèi)容
舊式的課程內(nèi)容過于重視書本上的知識,往往都是“唯書是舉”,學生在學習中只有依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沒有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習過程沒有生活化,新課程改革中的具體目標要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避免學業(yè)過重,過繁、過雜。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要加強課外活動實踐,注重知行統(tǒng)一。例如,在數(shù)學學習中學習到了勾股定理這一節(jié)內(nèi)容,那么就要在生活中落實到實踐中去,利用勾股定理計算一下家門口的小河的寬度,或者利用勾股定理和影長的關系計算出房子的高度,這才能做到學有所用。另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增強,學會了在實踐中不斷的鞏固自己的所學。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不是課后都在做老師所布置的作業(yè),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在課后做作業(yè),還死啃著書本,不能脫離書本,那么這樣,學生是不能夠全面的掌握所學知識的。在河北省的某一個高中采取過另一種課后的學習方式,課后同學們都把課堂中學習的知識貫穿到生活中,形成“以動帶學”的高校課后學習模式,讓學生養(yǎng)成學習即生活,生活就是學習的良好學習心態(tài)。
四、課程實施
普遍學生還是死記硬背,機械性的學習,過分強調(diào)了接受式的學習,學生在學習中似乎是被逼的要去學習,而不是自己主動的去學習,在中國的好多學校里的學生都是有目的的去學習,為了學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效果也并不見得十分的好,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參與,憑著自己的興趣去完成學習中的任務,在課堂中老師要學會使用“產(chǎn)婆術”教學法,通過向學生提問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對這個問題進行連串式的思考,從而讓學生學會對不同問題不同形式的歸納,做到融會貫通。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勤于實踐,讓興趣成為學生的最好的老師,讓共同學習、一起探討成為學生學習的主流。
五、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過于強調(diào)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很多教育場所會對學生進行劃分,根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把不同的分數(shù)段的學生分到不同的班級里。新課程改革要發(fā)揮課程評價的正確功能,積極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形式,給學生充足的信心,使用積極因素客服消極因素,一分為二的教育方式,形成班級里強帶弱,弱追強的良好學習氛圍。不能讓學生感覺到層次感,讓學生擁有主流意識。
六、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過于集中,學生缺乏研究性學習,缺乏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學生沒有積極的勞動體驗。改革在課程管理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技術素養(yǎng),多多舉辦以操作學習,勞動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活動,著力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讓學生在課堂和自然社會中學習新知識,應用新知識。
參考文獻:
[1]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王道俊.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