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婷,李京云,梁月勉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1.腫瘤內科,2.放療科,3.病理科, 河北 保定 071000)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重組,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在治療攜帶ALK重組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時效果很理想[1-2]。臨床上,克唑替尼在控制ALK陽性NSCLC患者的腫瘤負荷方面有明顯的改善,但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比較容易受到影響,這種影響與克唑替尼對CNS的低滲透有關[3-4]。筆者探究克唑替尼治療前的腦轉移(brain metastases, BM)狀態(tài),確定克唑替尼的臨床結果和隨后的進展模式,并評估克唑替尼對BM的影響。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使用ALK抑制劑治療攜帶ALK重組的90例晚期NSCLC患者。其中,59例ALK陽性的NSCLC患者接受ALK抑制劑克唑替尼,男性23例,女性36例;年齡26~80歲,中位年齡55歲。體能狀態(tài)為0或1的患者50例,>1的患者9例;組織學腺癌55例,NSCLC 3例,鱗狀細胞癌1例;IIIB和IV階段分別為6和42例,占總數(shù)的81%;克唑替尼作為晚期或復發(fā)性疾病的一線或二線治療藥物的患者48例(81%),作為三線或隨后治療的患者11例(19%)。在克唑替尼治療前,26例(44%)患者發(fā)現(xiàn)有BM,其中13例患者先前未接受BM治療,13例患者接受全腦放射治療和立體定向腦放射治療等顱內放療或手術??疾榛颊叱跏贾委煹幕€特征,包括:克唑替尼使用前的BM狀態(tài),克唑替尼的初始反應、初始進展位點及進展模式(單獨CNS進展或全身進展),克唑替尼使用后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及克唑替尼失效后的后續(xù)治療。在BM狀態(tài)下,單獨CNS進展是第一進展位點,全身進展是除單獨腦進展以外的其他進展位點。根據(jù)常規(guī)監(jiān)測成像確定進展日期。
通過Vysis ALK Break Apart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或ALK免疫組織化學評估ALK基因重組的狀態(tài)。當≥2次FISH、RT-PCR或免疫組織化學檢測顯示出陽性結果時,認為患者對ALK重組是陽性的。根據(jù)實體腫瘤反應評估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1.1版本評估腫瘤[5]??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 CR)或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 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A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或Log-rank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使用LSD-t檢驗,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Cox回歸模型,以α=0.05為檢驗標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克唑替尼后,PR39例(66%),穩(wěn)定性疾病9例(15%),疾病嚴重7例(12%)。不可評估的腫瘤患者4例(7%),由于第1次給予克唑替尼后出現(xiàn)毒性,須在評估前停藥。所有患者中總ORR為66%,而PFS為9.7個月(見圖1)。59例患者中,10例接受全腦放射治療和立體定向腦放射治療后有基線病變,包括新的或進展性病變。剛開始使用克唑替尼時,10例患者有基線損傷,顱內ORR為20%。
48例患者克唑替尼治療期間有實體瘤進展性疾?。╮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progressive disease, RECIST-PD)。24例患者在RECIST-PD時CNS是常見的初始進展位點,其中1例患者發(fā)生腦膜瘤轉移。18例患者有單獨的CNS進展,30例患者有全身進展。18例有單獨CNS進展的患者中,10例在克唑替尼治療前BM陽性,8例在克唑替尼治療前BM陰性。
59例ALK陽性患者中,26例BM陽性,33例BM陰性。治療后24個月,BM陽性和陰性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7.7%和27.3%,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32,P=0.011)。見圖2。
圖1 患者克唑替尼治療后無進展生存率
圖2 ALK陽性患者BM陽性和陰性的無進展生存率比較
采用單因素Cox回歸模型顯示,將年齡、性別、階段、組織學、吸煙指數(shù)、克唑替尼治療線、體能狀態(tài)(≥2)及未治療的BM陽性患者單獨放入方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階段、體能狀態(tài)(≥2)及未治療的BM陽性患者與 PFS有關(P<0.05)(見表1)。多因素Cox回歸模型顯示體能狀態(tài)(≥2)和未治療的BM陽性患者與PFS有關(P<0.05)(見表2)。
在BM陽性患者6、12和18個月的CNS進展風險率分別為26%、55%和74%,BM陰性患者分別為16%、34%和47%。給予克唑替尼治療后26個月,BM陽性患者26例,CNS進展發(fā)生率為63.4%,BM陰性患者33例,CNS進展發(fā)生率為88.7%,兩者CNS進展發(fā)生率比較,經(jīng)Log-rank 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10,P=0.020)。見圖3。
表1 克唑替尼治療后PFS的單因素分析參數(shù)
表2 克唑替尼治療后PFS的多因素分析參數(shù)
圖3 BM患者的CNS進展發(fā)生率比較
筆者分析克唑替尼對ALK陽性NSCLC患者CNS進展的臨床影響,證實PFS明顯縮短,并且剛開始服用克唑替尼治療的BM陽性患者CNS進展的風險更高。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變是NSCLC最常見的靶點,也是關鍵生長驅動突變因子,一些研究已經(jīng)考察EGFR-TKI對進展模式和CNS進展的影響,此外,與其他位點進展的患者相比,單獨CNS進展的患者預后更好[6-7]。
在用EGFR-TKI治療的患者中,單獨CNS進展的原因是初始治療失效,可能由于EGFR-TKI很難通過血腦屏障滲透到CNS中[8-9]。此外,也有報道稱在開始EGFR-TKI治療前未檢測到BM陽性患者,隨訪2年后CNS進展發(fā)生率約為15%,并且先前EGFRTKIs對BM陽性患者進展率為50%[10-11]。SETO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CNS靶向病變的顱內ORR=18%(95%CI:0.05,0.40),這與筆者研究的結果一致。
用克唑替尼治療的ALK陽性NSCLC患者似乎比用EGFR-TKI治療的EGFR突變陽性NSCLC患者具有更高的CNS進展發(fā)生率。雖然很難直接進行兩組比較,但這些發(fā)現(xiàn)的可能與克唑替尼滲透到腦脊液滲透率差有關[13]。有報道稱克唑替尼在ALK陽性NSCLC的滲透率為0.32%,而其他類似藥物滲透率平均值為1.16%[8]。這些發(fā)現(xiàn)給筆者的猜測提供了支持,克唑替尼的滲透率可能與EGFR-TKI治療EGFR突變陽性NSCLC和克唑替尼治療ALK陽性NSCLC時CNS進展發(fā)病率的差異有關,也可能與CNS中ALK陽性NSCLC的自然病史有關。也有報道稱,沒有分子狀態(tài),包括EGFR,KRAS和ALK在內,與在診斷時的BM陰性患者相比,顯示出對BM陽性患者療效更好[14]。因此,在ALK陽性NSCLC患者中,對CNS進展的預期速率仍然不清楚。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以闡明是否影響B(tài)M陽性患者的進展。
綜上所述,通過Cox回歸模型證實克唑替尼治療后PFS縮短,并且最初用克唑替尼治療的BM陽性患者的CNS進展風險更高。CNS是進行克唑替尼治療患者的常見進展部位,特別是未治療的BM。目前尚不清楚克唑替尼是否應該用于治療ALK陽性NSCLC患者的BM,但是研究結果對于幫助理解ALK-TKI如何控制BM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