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人類各種器樂藝術中,鋼琴(Pianoforte)由于其獨具一格的表現(xiàn)方式,成為反映人類精神生活最得力的手段,這使它超越了其它樂器,被人們冠以“樂器之王”的美譽,鋼琴藝術也由此成為人類音樂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在西洋樂器大家族中,鋼琴屬于通過鍵盤敲擊琴弦發(fā)聲的樂器種類。然而,鋼琴誕生于1709年,西方學者們一致公認鋼琴的發(fā)明者是18世紀的克里斯托弗利,至今也不過三百多年的歷史。那么在鋼琴出現(xiàn)之前,前人是如何發(fā)明了這種擊弦類鍵盤樂器?期間有哪些創(chuàng)造?這是本文嘗試考辨的問題。
在歐洲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人類最早發(fā)明出來的鍵盤樂器——管風琴,它是一直延續(xù)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鍵盤樂器之一。但是,誰發(fā)明了鍵盤弦樂器?目前所見文獻中沒有任何記載。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和音樂家畢達哥拉斯設計的“獨弦琴”是最早的擊弦樂器,但是為測量和示范樂音而設計。波斯地區(qū)在中世紀出現(xiàn)過兩種弦樂器:索爾特里琴和杜西瑪琴,這兩種樂器雖然結構相似,但演奏方式完全不同:杜西瑪琴常由演奏者手持“錘子”敲擊,類似中國的揚琴。這種樂器在許多文化中都有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英格蘭、英倫群島和歐洲大陸北部,而且大多數(shù)國家都有自己的樂器名稱,并且許多國家有不同的調音系統(tǒng)。作為一種弦樂器,它被認為是鋼琴的祖先之一。從中世紀后期開始,隨著教會至高無上權威的逐漸削弱,代表西方世界“第二等級”的貴族勢力逐年上升,世俗娛樂文化步入快步發(fā)展的階段。伴隨著管風琴藝術走下“神壇”,以及“弦”樂器的飛速發(fā)展,歐洲出現(xiàn)了“弦”與鍵盤結合的樂器。到了14-15世紀,一種不同于管風琴的鍵盤樂器在西方出現(xiàn)了:它立足于世俗音樂的土壤,順應著人類的社會變革,成為一個引領西方音樂文化潮流的弦鳴樂器家族——古鋼琴。古鋼琴最早出現(xiàn)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這種鍵盤樂器的發(fā)展進程中,產(chǎn)生了兩種主要形態(tài):撥弦類鍵盤樂器和擊弦類鍵盤樂器,它們都是現(xiàn)代鋼琴的前身。
雖然以上提到的這些擊弦樂器可能都與擊弦古鋼琴有關,但目前關于擊弦古鋼琴的起源尚無考證資料。多數(shù)學者認為,擊弦古鋼琴這一名稱來自拉丁語的“關鍵”,意思是“鍵”和“弦”,“鍵”與“釘子”(指甲,棒等)相關,“弦”(來自希臘語)的意思是“弦樂,特別是樂器”。擊弦古鋼琴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十四世紀末(1396年),在其他歐洲語言中也使用類似的名稱。擊弦古鋼琴在歐洲許多國家的語言中還與另一個拉丁詞“手”相關。其他名稱則是指完全磨損的古鋼琴,類似于單弦的性質。意大利人也使用“索迪諾”一詞,指擊弦古鋼琴安靜的聲音。
圖1-2:兩種早期的撥弦類鍵盤樂器和擊弦類鍵盤樂器復原圖。
在15世紀初的文獻記載中,已多次提到擊弦古鋼琴。如:德國《戀詩歌手的規(guī)則》(1404年)中提到了這種鍵盤樂器;《魏瑪奇書》中有擊弦古鋼琴演奏的畫;亨里克斯·阿爾諾特樂器制作的手稿對擊弦古鋼琴的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描述,詳細敘述了它們的機械原理,并有附有圖示說明。1504年,德國詩篇《明納規(guī)則》中提到“科拉維奇博爾魯姆”(主要用于大鍵琴)和“科拉維克迪厄姆”這兩個詞,將它們指定為伴奏旋律的最佳樂器。
圖3-4:這是保存在德國明登教堂(1425年建)祭臺雕刻畫上這兩種鍵盤樂器的演奏圖。
同時,擊弦古鋼琴一詞16世紀初也出現(xiàn)在英國文獻中。英國女王亨利七世(約克的伊麗莎白)的古鋼琴是在英格蘭最早提到這種樂器之一。在1502年8月她的一項私人費用記載中提到休·丹尼斯付錢給一個陌生人,因為他為女王表演了兩首擊弦古鋼琴曲,女王給他的獎勵是4英鎊。
但是這些早期的樂器已經(jīng)遺失?,F(xiàn)存最早的擊弦古鋼琴是佩薩洛于1537年制造的,現(xiàn)保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
從以上所述中可知,擊弦古鋼琴是最古老的弦樂器鍵盤樂器之一。它從中世紀后期開始出現(xiàn),擊弦古鋼琴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興起。
最初,擊弦古鋼琴的形狀是一個僅兩英尺長,沒有琴腿的長方形木匣,可以放在桌子上演奏,便于隨身攜帶。后來,經(jīng)過多年演進,才增加了琴腿,成為現(xiàn)在這種家具形的樣式。
在制作上,擊弦古鋼琴利用了“獨弦琴”(測弦器)在弦各自不同的點上探測不同長度的弦產(chǎn)生的不同聲音這個原理,使用按鍵,通過包有銅或鐵的木質“榔頭”敲擊琴弦產(chǎn)生聲音;它主要通過包著銅片的楔槌敲擊一根(或一組)琴弦,使其振動而發(fā)出聲音,結合網(wǎng)狀結構增加被擊琴弦的數(shù)目,依據(jù)振動的原理通過“橋”將聲音傳送到音板。
圖5:17世紀德國一弦多音擊弦古鋼琴;
圖6:18世紀一音一弦擊弦古鋼琴。轉引自[2],第38頁。
圖7:由保羅·毛里奇制作的大型五個八度沒有裝飾的擊弦古鋼琴;圖8:后由J.A.哈思復制,弦的細部;保存在巴塞羅那德拉音樂學院博物館。
擊弦古鋼琴的主要組成部件有:琴碼、弦軸、琴弦、齒軌、楔槌、全弦固定制音結、銷釘、琴鍵、平衡軌等。其中,全弦固定“制音結”是核心部件,它用布條編織并固定在每一根琴弦上,使得琴槌無論怎樣擊弦,琴弦都不是全部發(fā)音。擊弦古鋼琴的發(fā)音特點也與這個全弦固定制音結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譬如,若要使琴弦發(fā)音,就必須使全弦固定制音結與琴弦之間有隔斷,只有不包含制音結的那段才能發(fā)音,因此,為了完成發(fā)音的過程,就必須借助楔槌這一發(fā)音工具:在楔槌敲擊琴弦的瞬間,它首先會楔入琴弦,使得琴弦的一部分與全弦固定制音結之間被斷開,此時的楔槌同時相當于一個琴碼或品的功能,隨后,楔槌又在卡住琴弦的剎那,槌擊琴弦,使琴弦上與制音結相對的那一段發(fā)生震動,從而發(fā)出琴音,因此,又名“楔槌鍵琴”。
圖9-10:擊弦古鋼琴“槌擊機械”原理圖;轉引自[2],第40頁
擊弦古鋼琴的琴弦用銅絲制作,琴鍵與琴弦垂直,琴鍵與楔槌由一根木桿連接起來。手指按鍵后,連接楔槌的一端上升,包著銅片的T型楔槌擊弦而發(fā)音。楔槌敲擊琴弦發(fā)音后,楔槌仍貼在弦上,要等到放開琴鍵,楔槌才能離開琴弦回到原來的位置(見圖9-10)。在擊弦時,弦一分為二,較長的一段較自由振動,短的一段被絨布制住,不振動。那時,擊弦古鋼琴上的一根弦甚至可發(fā)出幾個音(在同一根弦上使用幾個銅塊,產(chǎn)生幾個不同的音)。因此,擊弦古鋼琴的琴鍵多于琴弦(多為9弦35鍵)。在16世紀,擊弦古鋼琴多為4個八度(C~C3),與琉特琴同時盛行。到17-18世紀,擊弦古鋼琴擴展為為5個八度。
擊弦古鋼琴自身特有的構造以及發(fā)聲原理,使得它具有獨特的音響效果和演奏特色。18世紀以前的擊弦古鋼琴是一種非常安靜的樂器。擊弦古鋼琴琴身較小,觸弦裝置是楔形的金屬槌,以手指觸動鍵盤使楔槌敲擊琴弦而發(fā)出聲響,音量很有限,可以通過手指彈奏鍵盤的力度來控制音量的大小,但控制的范圍很有限,力度范圍基本上是在pp-mp之間;琴鍵窄、重量輕,演奏技術比較容易(那時的擊弦古鋼琴只須用中間三個手指彈奏。上行用三、四指,下行用二、三指)。但是,擊弦古鋼琴的弱點也很明顯。首先,最初的擊弦古鋼琴琴弦較短,致使音域無法擴充,音域較窄,通常有二十個琴鍵,演奏者幾乎只需用三個手指就可以演奏;其次,擊弦古鋼琴在擊弦發(fā)力時,由于著力點和震動點都在小巧的琴碼上,因而琴弦的震動幅度極小,發(fā)出的音量纖細微弱,另外在重擊琴鍵時,由于琴弦震動幅度過大,造成琴弦過大的張力,導致琴弦發(fā)音不準。大約在1400年至1800年間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管風琴曲古鋼琴作品都可以在擊弦古鋼琴上演奏。
圖11-12:擊弦古鋼琴。保存在巴塞羅那,德拉音樂學院博物館
擊弦古鋼琴從16世紀初在德語國家興盛起來,因為它的聲音是如此的安靜,所以不適合與其他樂器一起演奏,很少參加室內樂,僅僅為柔和的巴羅克長笛、豎笛或獨唱歌手伴奏。
從16世紀后半葉起,擊弦古鋼琴也開始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尤其是巴羅克時期(17-18世紀),擊弦古鋼琴與撥弦古鋼琴居于同等地位。它的結構比起其它鍵盤樂器較為簡單,因而作為一種練習的樂器廣泛使用;它在家庭音樂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與今天的鋼琴相媲美。雖然擊弦古鋼琴音量很小,但觸鍵靈敏,音色柔和優(yōu)美,演奏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聲音,做出細致的強弱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過手指觸鍵的力度來控制鍥槌敲擊的力度,使其在弱音響的范圍內具有強弱變化的可能。在現(xiàn)代鋼琴上,一個音一旦已經(jīng)彈出,聲音就不能被改變了。所有演奏家能做的就是按住鍵,等待聲音逐漸消失。而在擊弦古鋼琴上,彈奏者只要用手指在琴鍵上反復加壓,便可使聲音延長或增強,甚至可以做出微小的音高變化,模仿人聲的顫音和提琴揉弦(擊弦古鋼琴上,演奏家可以通過上下?lián)u動改變手指在鍵上的力量,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聲音效果)。由此,這種擊弦古鋼琴最適宜表現(xiàn)抒情性的旋律,在表現(xiàn)慢的音樂時,聽起來非常出色,成為適宜沙龍(家庭或小客廳里)彈奏的獨奏樂器。
擊弦古鋼琴主要在德語國家流行,所以,著名的擊弦古鋼琴制作者也在德國。
擊弦古鋼琴因體積小而比較輕便,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它常常被演奏者用來作為一種在家里練習的工具;擊弦古鋼琴雖然是單層鍵盤樂器,但它們可以摞起來成為兩層鍵盤,可以在上面練習雙層鍵盤的撥擊弦古鋼琴作品。到了18世紀中后期,為適應較大范圍演出的需要,甚至還出現(xiàn)過帶踏板的擊弦古鋼琴,它甚至可以幫助管風琴演奏者練習管風琴曲。那時,演奏管風琴時,需要幾個人操作風箱產(chǎn)生動力,管風琴演奏者使用踏板羽管鍵琴和踏板擊弦古鋼琴作為練習工具,既可以避免動用更多的人,也可以避免一個人去教堂、在往往非常冷的地方練習管風琴。弗里德里希·格里彭克爾在J.S.巴赫的《完整管風琴作品》(第一版,1844年)的《前言》中,討論了將踏板古鋼琴作為練習樂器使用的可能性。有人猜測,當時有些為管風琴寫的作品可能已被用于踏板擊弦古鋼琴。
圖13:18世紀的雕刻踏板擊弦古鋼琴
斯皮爾思特拉(2004年)甚至提出,以前人們認為J.S.巴赫的《八首小前奏曲與賦格》似乎不適合管風琴演奏,從而被認為可能不是巴赫的作品,現(xiàn)在看來,這些鍵盤作品實際上可能是地道的踏板擊弦古鋼琴曲,它們真正是巴赫專為這種樂器寫作的。同斯佩斯塔一樣,威廉姆斯(2003年)也指出,巴赫的六首管風琴三重奏鳴曲(BWV 525-530)也屬于這種鍵盤樂器的范圍:只要忽略下面次中音的C,就可以在一個手動踏板擊弦古鋼琴上演奏;而通過移動左手降低一個八度在18世紀是一個演奏慣例。由于擊弦古鋼琴音量太小,功能不夠強大等弱點,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受到撥弦古鋼琴的排擠。1720年,喜愛擊弦古鋼琴的音樂家著力改良,將一弦多音改成一弦一音,后來為了增加音量,從一音一弦到一音二弦、一音三弦。擊弦古鋼琴的改良,使它逐漸開始在大庭廣眾前演奏。再加上它具有金屬般的音色,使其音調色彩變化多樣,非常容易地彈奏出如歌的效果。一直到18世紀末它都非常流行,成為幾乎是整個歐洲普遍使用的樂器。
古鋼琴發(fā)音短促而明亮,適合于演奏比較輕快、明朗的音樂,因此,古鋼琴音樂與當時教會所控制的管風琴音樂不同,一開始便具有鮮明的世俗音樂色彩。早期的古鋼琴音樂就是在改編民歌、民間舞曲及城市通俗歌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古鋼琴由于輕便、靈巧,聲音纖細,迎合了廣大民眾的“世俗”審美需求,很快成為雅俗共賞的鍵盤樂器。于是,歐洲鍵盤藝術進入了管風琴與古鋼琴并舉的時代。古鋼琴與管風琴爭奇斗艷,揭開了歐洲鍵盤藝術發(fā)展的新篇章。
綜上所述,鍵盤弦樂器是一種通過鍵盤控制、用機械敲擊、彈撥琴弦的方式演奏音樂的工具,它需要一些洞察力和創(chuàng)造性,需要科學技術的幫助。樂器是人創(chuàng)造的,樂器制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chǎn)物,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是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其中蘊涵著人對自然的認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14世紀是人類機械制造技藝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時期,“發(fā)條”等機械裝置正是在這時產(chǎn)生的,發(fā)明鍵盤弦樂器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古鋼琴的創(chuàng)建者通過一個梁將金屬弦控制在一個音板上,調整張力使弦的振動加大,使人們更清楚地聽到弦振動所發(fā)出來的聲音(音量加大);同時,彈-撥琴弦的“鍵”在機械裝置的控制下,發(fā)出聲音的速度更為快捷(速度加快),彰顯出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可以說,作為鋼琴前身的古鋼琴(鍵盤弦樂器)是人類智慧和聰明才智的結晶。器樂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高度展現(xiàn);器樂藝術的發(fā)展進程集中地展示出人類文化之旅,體現(xiàn)著人類的“本質力量”(藝術與技術高度契合)。
注釋:
[1].Edwin M.Ripin."Clavichord".In L.Root,Deane.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subscription required)
[2].Jeans,Susi(1951),The Pedal Clavichord and Other Practice Instruments of Organist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77th Sess.,1950-1951,Oxford University Press,JSTOR 766144
[3].Brinsmead,Edgar.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London,1879.pp.90-91.
[4].Riemenschneider,Albert(1950),Preface and translations of forewords by Friedrich Griepenkerl to Organ works of J.S.Bach 2067,C.F.Peters.
[5].Speerstra,Joel(2004),Bach and the Pedal Clavichord:an Organist's Guide,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ISBN 1-58046-135-2
[6].Williams,Peter(2003),The Organ Music of J.S.Bach(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6,ISBN 0-521-89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