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模糊理論由美國數學家扎德(L.A.Zadeh)創(chuàng)立,它揭示了長久以來人們片面追求精確化而導致的認識誤區(qū),承認人類認識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打破了傳統(tǒng)認識中,1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本文運用模糊理論來探討當今古箏教學,力圖糾正傳統(tǒng)古箏教學中重技能和過分強調精確化的偏頗,有利于實現古箏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古箏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古箏;古箏教學;模糊性;模糊理論
一、模糊理論概述
(一)理論核心:模糊性
在現實世界中,為了識別事物,人們總是利用不同的標準來對他們進行分類。“依據精確的標準可以把許多事物分為彼此分明的類別,非此即彼,要么屬于此類,要么不屬于此類,這就是傳統(tǒng)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笔挛锏倪@種類屬的不清晰性我們把它稱之為模糊性,這類事物就叫做模糊事物。簡單地說,模糊性就是事物類屬的不確定性。
(二)模糊理論的創(chuàng)立
我們注意到,“精確的方法所考察和研究的對象大多是無生命的機械系統(tǒng),大多是界限分明的清晰事物,人們容易對他們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斷,而那些迄今為止難以用傳統(tǒng)數學實現量化的人文學科,生命現象等等” ,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大多是沒有明確界限的模糊事物,人們無法對他們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不能進行精確的測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速度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整體化,邊界不分明的對象(即模糊現象)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大量涌現出來,需要我們建立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框架,模糊理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誕生了。
二、古箏教學中存在的模糊性
(一)古箏教學主體具有模糊性
1.人的思維具有模糊性
作曲家通常能夠看到或者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能夠寫出常人看到、感受到但是卻寫不出來的音樂作品。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們脫離不了對這些感性材料的分解、組合、改編和模仿。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并不能照搬具體的現實生活,而是把現實生活當做源泉,通過音符融入到事曲作品之中。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滲透于創(chuàng)作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2.學生音樂認知過程的模糊性
在古箏教學中,學生的音樂認知過程是有目的的音樂心理反應過程,是對樂曲及其相關屬性進行綜合的分析。這個認知過程受個人傾向和文化修養(yǎng)的影響,每個學生對樂曲的興趣、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學生的音樂認知不是一種簡單孤立的現象。
3.箏曲創(chuàng)作主體的模糊性
箏曲創(chuàng)作主體之所以具有模糊性,筆者以為,主要是因為創(chuàng)作主體與創(chuàng)作客體在相互關系的運動過程中,“創(chuàng)作主體從總體上對創(chuàng)作客體的特征、性質和意義等是了解的、有數的” ,但是這種“有數”在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中并未形成明確的概念,并未對箏曲的寫作對象做出凝固的、理性的或非此即彼的明晰性認識。
(二)古箏教學客體具有模糊性
1.箏曲記譜中的模糊性
在箏曲的記譜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一些游移不定的音,它處于兩個音高之間,但又并非是半音關系,我們無法確定它的準確音高。這就是由于事曲風格特點帶來的音高上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記譜中無法準確記錄,需要教師掌握了之后親自示范給學生效果最好。
2.箏曲的音樂形象具有模糊性
音樂形象是音樂作品的核心所在,箏曲音樂形象的模糊性表現的十分突出。如果說我們很難把雕塑的實物、繪畫的線條和色彩、舞蹈的動作所要表達的明確的藝術概念描述出來的話,箏曲中的音樂形象則更是如此。
三、模糊理論引入古箏教學的可行性論證
(一)符合學生音樂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將模糊理論引入古箏教學中,就是要關注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力求做到分層次教學。如在講授《粉紅蓮》一曲時,對于基本功較弱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把握樂曲的完整性和初步掌握潮州箏曲的風格特點;而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來說,就可以聯系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保持潮州箏曲演奏特色的基礎之上,深層次的把握樂曲的曲情,甚至要求學生按照個人的理解,發(fā)揮自己的演奏風格,既把握樂曲的特色之處,又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古箏作品的鑒賞能力
1.尊重古箏作品內涵的模糊性,培養(yǎng)個性化鑒賞能力
在古箏教學中運用模糊理論進行指導,一方面十分注重對樂曲內在意蘊的挖掘,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和敏銳洞察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又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和個性的鑒賞。
2.重視情感體驗,培養(yǎng)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
模糊理論指導下的古箏教學較傳統(tǒng)的教學更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過來促進了學生對箏曲中每個樂段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教師要注重箏曲內在意蘊的挖掘,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洞察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古箏課堂中,“模糊”指出設計的得當,就會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引導學生進行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箏曲的意蘊和內涵,同時也培養(yǎng)了積極地鑒賞態(tài)度,認知和情感得到了統(tǒng)一。
(三)有利于學生音樂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古箏教學的魅力并不在于技巧技能的傳授,而在于啟迪、激勵和喚醒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古箏人才,模糊理論的運用恰恰符合了這種理念。
1.轉變古箏學習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模糊理論關照下的古箏教學強調師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fā)展;注重學生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古箏學習過程中大膽質疑和探究。因此,在教學中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yǎng)能力個性之間的關系。
2.追求古箏教學的開放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模糊理論指導下的古箏教學要求教師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古箏教學,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和全方位的理解箏曲作品來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注重箏曲的內在意蘊,追求更深層面的情感解讀,培養(yǎng)學生對箏曲敏銳的感知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
總之,模糊理論關照下的古箏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是一種更為全面、綜合、靈活多變、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它既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古箏的主動性塑造學習的個性,發(fā)揮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性,又適應了現代教學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趙德遠.關于模糊理論及其來源的哲學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
[2]任恒妮.淺談模糊理論的廣泛應用[J].品牌(理論月刊).2011(06)
[3]蔣婉求.音樂藝術的模糊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7(01)
作者簡介:王安清清(1994-),女專業(yè)為音樂,研究方向為古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