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穎
浙東的三伏天,悶熱而漫長。聒噪的蟬鳴聲挑撥著脆弱的神經(jīng),使人愈加心浮氣躁……
炎炎夏日,午睡醒來,總要吃點綠豆湯、西瓜來解暑,而從小在浙東一帶長大的70后,應(yīng)該不會忘記一種喚作“木蓮凍”的冷飲,如今也會偶爾出現(xiàn)于街頭巷尾。
小時候,路邊攤的阿姨會豎起一塊木板,用粉筆寫“木蓮凍”或者“冰木蓮”,買者絡(luò)繹不絕。凳子上架著白色的鋼瓷面盆,上面覆蓋一整塊玻璃或紗布,里面是像龜苓膏一樣的“木蓮凍”,晶瑩剔透,顫顫悠悠。只要幾毛錢,熱情的阿姨就會給你盛上一碗透明見底的“木蓮凍”,迅速澆上一些薄荷糖水,遞到你的面前。人就站在太陽底下連舀帶喝的,嗖嗖沒幾下子,碗就見底了,心卻一下子透涼清爽起來。
老底子的木蓬凍,都是用木蓮籽制作的,制作木蓮凍的方法并不復(fù)雜。首先將摘下的木蓮果用清水洗凈,用刀對半剖開,挖出中間的木蓮籽后,把木蓬籽裝入清潔的布袋,并緊扎袋口。然后打一桶冰涼的井水,將裝入木蓮籽的布袋放入桶內(nèi),用雙手不斷地絞搓,流出黏稠度很高的乳白色膠狀液體,再蓋上一塊白布,將木桶放到陰涼的角落里,為了提味,還有人會擠入一小段“中華牙膏”進去,幾個小時過后,木蓮果汁與井水凝固成凍,這就是木蓮凍了。但它本身無色無味,舀入碗里后加一些黃糖水、薄荷水,撒入幾粒糖桂花才好吃。午睡爬起后,來上一碗晶瑩剔透、甜絲絲、冰冰涼的木蓮凍,用勺舀起一塊送入口中,還來不及細(xì)細(xì)品味,便“咕嚕”一聲滑入喉嚨。
與木蓮凍呼應(yīng)的存在是地栗糕。江南一帶,有人會把荸薺稱為地栗。地栗糕的原料和制作并不復(fù)雜,原料是荸薺粉,一般都是由新鮮荸薺經(jīng)過“刨、洗、曬、磨”等工序取之,因其產(chǎn)量不高,粉得之不易,有點珍貴。如果用藕粉做地栗糕,那是大戶人家的做派了,其味更勝一籌。
冷卻后的地栗糕,一塊塊晶瑩剔透,嵌在其中的糖桂花,朵朵綻放,令人賞心悅目。三伏天里,蒲扇搖搖,喝上一碗“木蓮凍”,再來幾塊地栗糕,最能清熱降燥。人們往往把冰涼的井水打上來,灑遍整個天井,伴有“弄堂直頭風(fēng)”迎面吹來,吃后邊納涼、邊講大道,那些都構(gòu)成了追憶的元素、耐人尋味的美好。那類似果凍的口感,混合那股滲透力很強的薄荷味,足以讓當(dāng)年的孩子大快朵頤,就連赤膊搖蒲扇的老公公也會嘗上幾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