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云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數學的價值所在.在數學的學習中,解決問題是部分學生學習的難點,部分學困生一看到應用題就退縮.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解決問題不是單純地解數學題,而是包括提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制訂解決問題的計劃、實施解決方案等.解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的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fā)展,其中重要一點是使學生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教學淺談幾點體會.
一、以圖助解
由于學生年齡的局限,他們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感到困難,如果適時地讓學生自己在紙上涂一涂、畫一畫,可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筆者認為,畫圖應該是孩子們掌握的一種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通過借助線段圖,學生更容易得知求出:
(1)5天一共做了多少套?75×5=375(套).
(2)還剩多少套?660-375=285(套).
(3)剩下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了多少套?285÷3=95(套).
二、列表引路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舉出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次數學競賽中,規(guī)定答對一題得10分,答錯一題扣5分,共有10道題.在這次競賽中小明共得了70分,問他做對了幾題,做錯了幾題?這道題可列表如下:
做對題數得分做錯題數扣分最后得分
1010000100
9901585
88021070
一目了然,做對8道,做錯2道.
三、方程運用
掌握數量關系是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依據,學生不會審題、不理解題意是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加強對學生進行基本數量關系的強化訓練,就會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基本數量關系、正確合理地解題,其中緊緊抓住題目中的數量間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式,這是解答類似問題的關鍵.例如,“少年宮合唱隊有64人,比舞蹈隊人數的2倍還多16人,舞蹈隊有多少人?”(用方程解答)教學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從這道題目中發(fā)現了數量的等量關系是:合唱隊人數比舞蹈隊人數的2倍還多16人.這樣就可以直接根據數量間的等量關系,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列式方程.
解:設舞蹈隊人數為x人:
因為學生已學過方程,即轉化為2x+16=64,或者2x=64-16,如果要用算術方法來答,可轉化為:(64-16)÷2.
四、模擬操作
模擬操作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生是通過自己探索的過程,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來進行推導性的研究.通過這種開發(fā)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訓練,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問題的解決,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一列火車身長是100 m,要經過一座橋.這個橋長1550 m.這列火車是以15 m/s的速度前進,那么通過這個橋需要多長時間?”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容易用1550除以15.問題出來后,教師沒有立刻做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們自己想想看.有個學生拿鉛筆盒當作橋,拿短短的鉛筆當作火車,自己在模擬火車過橋.演示三遍以后,他做出了判斷:應該把1550米的橋長加上車身之長作為路程然后除以速度才是過橋的時間.
五、難題剖析
“轉化思想”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常用的一種方法,有些較難的問題,只要通過轉化就成為一道很簡單的問題.一題多解的訓練可達到一定廣度,而轉化方法的訓練,可達到一定深度.如“一堆煤有60 t,用去的煤正好是剩下的13,用去多少噸?這一題只要將“用去的煤正好是剩下的13”轉化成“用去的煤正好是總數的14”,便可迎刃而解.在解題中,用轉化方法,遷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學生聯想思維的訓練,提高解題的能力.
俗話說:解題有法而無定法.這正說明了數學問題的紛繁復雜,解題技法的靈活多變.一個數學問題擺在面前,其思維的觸須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幾種解題方法只是平時常用的引導途徑,為了能夠更有效地提高解題能力,還要我們學生在解題實踐中注意不斷思索探求、逐步積累解題經驗,以掌握更多、更具體的解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