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黎明|文
筆者認為,安全檢查的頻率并非越高越好,應該遵循“適度原則”,從服務性上下功夫。圖為某企業(yè)工作人員查看安全檢查記錄。(圖片由陜西龍門鋼鐵有限公司提供)
筆者認為,安全檢查的頻率并非越高越好,應該遵循“適度原則”,從服務性上下功夫。
第一,高頻率的檢查會打亂基層工作的節(jié)奏?!皭壑?,憂之太勤”即便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往往會得到全然相反的后果。每個單位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運行模式,即便是指出問題,也應該給其充分時間去糾正和適應。如果采取高頻率的檢查方式,將使得基層單位在疲于應付中無法獨立自主開展工作。更何況不同的檢查人員由于看問題的角度和層次的不同,往往給基層做出相互抵觸的“指導”意見,更造成了基層工作人員思想上的混亂,這對安全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對于怎樣既能保證安全檢查的密度又能促進基層安全管理的獨立自主性,筆者認為,應該從服務性上下功夫。全檢查必須保證必要的密度,這不可避免地要從上級部門與基層單位的各種接觸與交流上入手。也就是說,要換一種方式,正規(guī)的檢查要搞,但盡量要少搞;而要把更多精力去放在幫助基層單位分析問題,解決困難上。因為檢查的方式,讓安全管理人員與基層員工常常處于“對立”狀態(tài),員工不敢暴露問題,害怕會出現(xiàn)不利于本單位與個人的不良后果。而如果采取與基層員工平等交流的方式,甚至以聊天的方式,員工會很容易從內(nèi)心接納,從言行上配合,檢查人員往往會得到很多平時難以得到的寶貴信息,對安全管理產(chǎn)生積極正確的影響。例如,筆者曾采取“安全訪談”這個方式對本單位54個煤氣崗位進行接觸。具體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不要求發(fā)現(xiàn)任何問題,但必須把所有的崗位都轉到,熟悉崗位、人員、設備等,即使知道一點點,但逐漸積累了專業(yè)知識,慢慢與崗位人員有了共同語言,臉混熟了,自然也有了群眾基礎。第二階段,開始發(fā)現(xiàn)各崗位的優(yōu)點。相較于批評,員工往往更喜歡聽到表揚。在積極鼓勵下,員工會把自己崗位的優(yōu)點繼續(xù)鞏固與改進,同時也改正很多錯誤的做法。第三階段,把不同崗位的優(yōu)點向其他崗位推介,在對比的作用下,促進各崗位提升安全工作?;鶎訂T工甚至會高興你幫他們發(fā)現(xiàn)安全工作的不足,使他們有了提升的空間與方向。
總之,如果以定期嚴肅正規(guī)的安全檢查為基本框架,以充滿人性化的訪談交流為日常管理的補充的話,則可以起到既保證安全檢查密度,又促進基層自主管理的雙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