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2018伊始,國產(chǎn)紀錄片接過了去年的那把火,繼《如果國寶會說話》《生門》之后,《水果傳》又成了最新的“爆款”——原本預留給《舌尖上的中國3》的口水,全都貢獻給《水果傳》了。
和許多爆款一樣,這部首播在省級衛(wèi)視的紀錄片,最終還是“引爆”在B站(視頻網(wǎng)站Bilibili)。而據(jù)四大視頻網(wǎng)站(優(yōu)酷、騰訊、愛奇藝、B站)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水果傳》的受眾群體中35歲以下用戶占96%,是絕大多數(shù)。
這樣的結果,恰恰呼應了紀錄片的初衷。打從策劃階段開始,《水果傳》就被確定為一部“主打年輕人”的紀錄片——要饞的就是你們這些年輕人。
有料,有趣,有故事
4K超清設備、航拍、微距、千倍高速攝影……《水果傳》最終呈現(xiàn)出的水果世界完全可以用“性感”二字來形容——吹彈可破的質感、嬌艷欲滴的斑斕、汁液四濺的爆炸瞬間……美得讓很多觀眾第一眼誤以為出自BBC——但其實《水果傳》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國產(chǎn)紀錄片,出自“云集將來”。
這也難怪,成系列地拍攝以水果為題材的紀錄片,不僅在中國前所未有,全世界范圍內也幾乎沒有先例?!端麄鳌吠耆珌碜灾袊鴪F隊的原創(chuàng),卻一出手就達到了高峰。
《變身》《異族》《滋味》《旅行》《靈感》《誘惑》,《水果傳》只有短短6集,每集也不過35分鐘的“輕量級”,卻小身材大味道,每集都有6種以上水果登場,高密度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在這場水果主題秀里,每一種水果都只有5分鐘的表演時間——而它們毫不怯場,一個個都像“戲精”附體,爭先恐后地獻上獨門絕技。
開篇的第一幕就令人驚艷:臺灣著名的“愛玉冰”大家都吃過,即使沒去過臺灣,街頭巷尾鋪天蓋地的臺灣奶茶鋪里也多的是“愛玉”主題的特飲,一塊塊淡黃色形似蒟蒻的愛玉凍浮在杯中,口感爽滑Q彈。然而《水果傳》第一集就告訴你:愛玉真身才不是你平時看到的黃色小方塊——它最初好似一顆普通的青綠色果子,被摘下削皮烤干之后,一個翻身,竟像一朵燦爛的菊花一般盛開了!而我們平時所見的愛玉凍,其實正是這些“菊花瓣”的神奇化合產(chǎn)物。
“對年輕觀眾來說,獵奇很重要?!薄端麄鳌分破瞬誊缠Q告訴記者,“去年云集做了《本草中華》,受到了廣泛關注,我們就在想,除了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還有什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什么題材合適?什么東西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最接近?這就想到了水果,可以說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紀錄片有很多拍法,一般都會以人物為主,而我們決定拍攝《水果傳》的時候就想好了,把原先的做法摒棄,就用最純粹的水果故事,盡量拍攝平時不太常見、甚至聞所未聞的水果,并且每集中至少有一半要在國外拍攝,保證水果的多樣性和可看性?!?/p>
橫跨全球15個國家50座城市,《水果傳》團隊兵分四路,有8個月的時間都“在路上”。拍水果不像拍其他,因為保質期和運輸問題,幾乎全部都要在當?shù)禺敃r當刻拍攝。8個月的奔波,總共拍回的素材量長達七八萬分鐘,而最終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都是精挑了又細選的200分鐘(6集)——越南叢林里的新鮮可可果吃起來像山竹、云南西雙版納的木瓜榕內涵豐富、馬來西亞沙巴的水椰子有著堅強的外表和柔軟的內心、澳大利亞指橙里有五彩的顆粒、非洲竹芋富含的“索馬甜”要比蔗糖還甜上3000倍……這些平時難得一見或者連聽都沒聽說過的水果,果然極大地激發(fā)了B站觀眾發(fā)彈幕的熱情,每個人都被饞得食指大動。
正如《水果傳》導演羅穎鸞在手記中所說:觀看時請保持房間明亮并與屏幕保持一定距離,在手能夠到的范圍內備好水果,以免“觀后可能魂不守舍,有口干舌燥之渴望”。
更有趣的是,《水果傳》中的果子們還被賦予了人格化的色彩——椰子為了繁育后代給自己準備了三層外殼,一輩子都能在海上沖浪;榴蓮長著眼睛,絕不會在不合適的時間掉下來砸到行人的頭;草莓特別有小心機,明明酸度很高卻用幾百種芳香素迷惑人間;水椰子看起來像個歷經(jīng)滄桑的孑遺老人,內心卻如此柔軟纖嫩;指橙與珍珠雞日夜上演著莎士比亞的劇情;而神秘果中含有的奇特蛋白酶,能讓它的朋友酸檸檬搖身一變,變成甜蜜的橙子……
有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戲精,《水果傳》已經(jīng)成功地打開了觀眾的視野。但接著看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水果傳》的野心還遠遠不止于獵奇與逗趣。實際上,看完6集之后,你不但會對那些稀奇的水果念念不忘,更會記住水果背后的故事——正如一名網(wǎng)友點評的:“講的不只是水果,而是采摘者的人生?!?/p>
“當我們下決心要把關注點聚焦在水果的時候,其實是準備弱化一些人物背景的。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故事講到后來,沒有人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選擇用人物來貫穿故事的主線,人和自然天生割舍不斷的關系卻自動形成了平衡——可以說,人物完全是由水果帶出來的?!弊尣誊缠Q印象很深的是,陜西馬家坡到了柿子收獲的季節(jié),除了摘下柿子制作柿餅,還會特意在樹上留下一些柿子給鳥吃,“既是民風淳樸,也是勞作者一種根深蒂固的概念:回饋自然,與大自然保持平衡”。
同樣令觀眾記憶深刻的,還有日本的梅園女主人、在“菠蘿的?!崩飳ふ易詈线m的一枚鳳梨的鳳梨酥制作人、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深處采摘藍莓的老奶奶、特地遠赴重洋只為一睹蔓越莓收割季的中國女孩、用古老的海綿法萃取香檸檬精油的調香師、用菠蘿纖維代替動物皮革制作皮鞋的女設計師、用“柿染法”結合空氣與陽光的染布匠、用上千只檸檬來做發(fā)電實驗的中學生、為了暢吃榴蓮而去異國專程跑馬拉松的選手……
人物的深入人心,使得《水果傳》的觀感頗似《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在人們?yōu)槊朗炒瓜讶叩耐瑫r,還能體察到勞作者與食物的關系。看似輕巧的選題,因此而呈現(xiàn)出了“一花一宇宙,一樹一菩提”的奧妙無窮。
水果的環(huán)球旅行
很多觀眾可能會好奇,攝制組是如何像獵人一樣,去世界各地搜捕奇特水果的呢?——其實,《水果傳》的背后還真的有不少“水果獵人”存在。蔡懿鳴告訴記者,“水果獵人”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種職業(yè),“我們在馬來西亞沙巴拍到的水椰子,就是通過水果獵人楊曉洋知道的。實際上我們平時天天接觸的水果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許多水果都沒有經(jīng)過大面積工業(yè)化的種植,被稱為‘野果’,而水果獵人的職責就是去發(fā)現(xiàn)這些水果,賦予它名字,選擇合適的進行傳播和推廣?!?/p>
除了“水果獵人”,《水果傳》還有一支專家團隊,其中之一就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紀錄片中的“神秘果”“八月炸”,都是史軍推薦給攝制組的。當彈幕因為“菠蘿和鳳梨是不是同一種水果”而吵起來的時候,也得靠史軍出面科普。
有了專家和獵人的幫忙,《水果傳》才得以橫貫東西、博古通今?!白屛矣∠笊羁痰氖?,觀眾對水果的前世今生會很感興趣,比如傳教士把某個品種的葡萄從法國傳到云南,最終法國的葡萄絕種了,卻幸好有傳到中國的得以繁衍存續(xù);又比如獼猴桃是原產(chǎn)于中國的,還分雌株和雄株,一開始運走幾次都沒能在海外成活,直到有一次一艘船上偶爾搭載了三株雌雄有別的樹苗……”
由于每一集都要迅速切換6種以上的水果,每次一切換國家,彈幕就會群起:“攝制組經(jīng)費爆炸!”而據(jù)記者向蔡懿鳴了解,《水果傳》的投資在一千多萬。“我們把拍攝時間盡可能壓縮進8個月,節(jié)約了幾乎一半的時間成本,然后把資金都用于拍攝之中,可能因為這樣顯得資金雄厚吧,其實是時間成本上省出來的,一般拍攝這樣一個系列片估計需要一年半左右,我們團隊很多時候拍攝都是兵分了四路?!?/p>
《水果傳》打的是一場快仗——2017年4月開始啟動調研,5月底至12月底持續(xù)拍攝,到春節(jié)期間都上了衛(wèi)視黃金檔。不過,這樣的快仗也為紀錄片帶來了一絲遺憾?!霸S多水果在我們開始拍攝的時候已經(jīng)過季了,比如像西瓜、白草莓,都落市了,連草莓也快沒有了,我們最終是好不容易在德國找到一大片草莓,剛好那個地方的草莓晚熟,在臨近過季的時候還有一場草莓節(jié),讓我們如愿以償?shù)嘏牡搅顺善善牟葺?。?/p>
但冬春交界的水果,總還是與《水果傳》失之交臂了。好在,《水果傳》不僅在中國火爆,海外版權也已經(jīng)談了好幾個國家,馬來西亞、文萊、印尼、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都很有興趣,眼看就快要走出國門,這第二季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據(jù)悉,《水果傳》第二季已經(jīng)在策劃調研階段,“會延續(xù)第一季的風格,還是一個單純的水果節(jié)目,但會涉及四季,涉及更多不同的地方——去年我們沒有去非洲,其實那里也有很多新奇的品種,所以四季和非洲會是我們第二季的主要方向。”
很多觀眾可能沒有意識到,《水果傳》第二季的走向,某種程度上也由他們在左右。《水果傳》在B站一共收到了5萬多條彈幕,對觀眾而言可能是隨意的抒發(fā)與吐槽,但攝制團隊可都看在眼里?!爱敃r在B站播的時候每天晚上都去看一遍,看看網(wǎng)友在說些什么,我們的總導演和出品人也在頁面下回復網(wǎng)友的各種問題?!?/p>
彈幕最關心什么?首先當然是水果的味道——指橙什么味兒?黑刺榴蓮能有多好吃?特別想吃神秘果加檸檬!《水果傳》播出后,“指橙”“黑刺榴蓮”和“神秘果”的電商搜索量都急劇攀升,觀眾們搜索一番后發(fā)現(xiàn):神秘果還挺親民的,10塊20塊錢就能買到一顆,還免費送檸檬;黑刺榴蓮身價就不一般了,一顆要賣六七百元,更貴的是指橙,按克賣,1克就要15元……
當然啦,年輕觀眾們也不只是對著屏幕流口水,他們還關心“水果獵人”,關心水果的遷徙歷史,關心由水果帶來的國際交流和新鮮職業(yè)?!斑@些都會是我們第二季的側重點?!辈誊缠Q表示,“有人說年輕人不愛看紀錄片,這是不對的。其實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紀錄片,很多紀錄片都是在視頻網(wǎng)站引爆,通過年輕人口耳相傳火爆起來。而現(xiàn)在對我們來說,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是紀錄片本身的質量,如何運用更多不同的手法,更豐富的畫面,來迎合現(xiàn)在觀眾的口味——而不是去想年輕人是不是喜歡看紀錄片。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看紀錄片的大都是‘90后’‘00后’,他們對色彩繽紛的新知識都非常感興趣?!?/p>
(摘自《新民周刊》2018年第13期。作者為該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