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玲玲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石。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課堂生成性資源,對于課堂氛圍的構建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從而促進課堂更加充滿活力。文章結合教學經驗,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開發(fā);利用
課堂生成性資源,可定義為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更加高效的積極性因素,也可解釋為在教學關系中,即時出現(xiàn)或超出教師預定的因素。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熱情洋溢而充滿好奇心理。語文教學不能僵硬化、模式化課堂,而該以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讓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思維得以發(fā)散,興趣得以激發(fā)。
一、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途徑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應從哪些途徑入手?
首先,更新教學觀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決定了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而教學模式則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可否認,現(xiàn)行部分教師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提高,而學生自己自然意識不到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教”,學生“學”,教與學之間只是單項的灌輸而未發(fā)生良好的雙向、多向互動過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重于教材文本,唯書至上,缺乏實際探究的意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自然難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課堂生成性資源也得不到有效開發(fā)。
其次,健全知識結構。路漫漫兮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從而不斷健全及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繼而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語文學科并非單一的存在,究其實質,其與歷史、地理、美術、政治、社會哲學乃至于理工類科目都有深層次的聯(lián)系。語文學科知識領域廣泛,而語文教學應是開放式教學,也只有教師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才能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效的進行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
其三,健全評價體系。評價考核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狀況的綜合評定,其意義在于客觀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學習成果,并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健全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課堂生成性課堂資源開發(fā)的重要渠道。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好”與“差”、“對”與“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類評價不但不能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感到枯燥與厭倦。實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重視學生的進步空間,關注學生的教學參與態(tài)度,才能做到切合實際的考核,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
二、課堂生成性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的生成性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具有哪些實施策略?
首先,取之于課堂而用之于課堂。眾所周知,高效的語文課堂絕不是教師照本宣科,而學生墨守成規(guī),千篇一律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上某些“突變”事件,即可成為教師就地取材而用于教學過程的良好載體。這里所謂的“突變”事件,指的是學生的特別反應以及一些臨時性事件的發(fā)生。古人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闭Z文教學原本不該局限于書本教材之內,以靈活的手法現(xiàn)場解讀,不僅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以具體的實例教育學生,給學生以代入感,增強學生的學習印象。比如說,筆者在教學三年級第一學期《小攝影師》一文時,發(fā)現(xiàn)有兩個學生在座位上竊竊私語,相聊甚歡。在筆者詢問下,原來一名學生跟隨父母學過攝影,并自己也練習過攝影技術。于是,筆者邀請這名學生“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講述攝影的基礎知識及關鍵技巧,學生在講臺上手足比劃一番,同時向大家分享了暑假期間隨父母去九寨溝旅游的經歷,及一些趣味性的攝影過程。在該學生講述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們興致昂揚,聆聽過程津津有味,大多有躍躍欲試之感。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時穿插剛才的分享話題,從書本聯(lián)系實際,從實際反饋教材,因而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十分輕松,教學效果甚好。
其次,來源教材而高于教材。教材對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利用教材教學既要扎根于教材文本,同時也要突破教材的限制性。不言而喻,教材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有效載體,但其也僅僅是作為輔助工具而存在課堂教學之內。作為教學工作者,切記要明白用教材教而不是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現(xiàn)行小學生使用的教材文本,每一篇均是經過教育工作者仔細研究、慎重考核后取出的。教材文本不但文辭優(yōu)美,易于理解,且其主題思想十分契合學生的成長所需。教學不能脫離教材主體而存在,但也不能人為的拔高教材,使其失去教學載體的意義,變成限制學生多元化、靈活性學習語文知識的“經書”。
最后,大膽想象而強化實踐。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可見,處處可循。陶行知先生言:“生活即教育?!闭Z文教學該是密切關聯(lián)現(xiàn)實生活而存在,不該也不能紙上談兵而變得不切實際。語文教學應放飛學生的思想,讓其大膽想象,發(fā)揮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注意,想象的前提是對現(xiàn)實生活或客觀事物具有一定的認知及研究。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在課余生活多親近大自然,走入社區(qū),放開懷抱,增廣見聞。課堂教學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充分利用實物展示或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的感官感受,從而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語文教學應旁征博引而不失其本質,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心出發(fā),除準備好課堂教學內容外,還要與學生多互動、交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了解并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積極構建出活潑輕快的教學氛圍,釋放自身魅力以吸引學生,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好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戚韻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J].語文建設,2015(29)
[2]杜百艷.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生成[J].新課程:小學,2015(6)